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代高僧传1-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位中国僧人将自己所写的包含法相唯识精义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高悬于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提问。在这十八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这名中国僧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僧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圆满的解答。 

    无遮大会结束了。这名中国僧人终于被整印度人所接受,成为来自异邦的佛教领袖。举行大会的戒日王非常高兴,赏赐给参加大会的众人许多财物。又命几个大臣,拿着这名中国僧人袈裟,到各地巡游,演唱宣传,把中国法师在曲女城大会的空前成就宣告众人。这时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欢庆,祝贺佛法大兴。大乘教派的僧人们,给这名中国僧人共同加了个称号——“大乘天”;小乘教派则称其为“解脱天”。声誉之隆,无可复加。 

    这位扬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个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 

    玄奘俗姓陈,原名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隋开皇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庭为官。祖父陈康,曾做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母亲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第二年,玄奘随二哥长捷一同到净土寺。 

    玄奘幼年时就聪明异常。进净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佛经。他聪明好学,十一岁时就能背诵《经摩经》、《法华经》。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净土寺的众僧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僧人们就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众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有趣的事来。正当众僧谈得兴致浓厚,吵闹声不绝于耳时,只听得有一人高声断喝: 

   “佛经上不是说过吗?出家人要远离世俗,追求佛法。你们怎么能做这种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僧抬头一看,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容清峻的男孩。众僧都为此而羞愧不已。顿时谈笑之声消失,众僧又认真地读起经来。 

    此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许多法师到此宣讲佛经。玄奘每讲必听不误,听完之后就认真思索。在众人还对所讲佛经有所疑惑时,玄奘却能够升座讲法,而且解释经理头头是道,众人对他赞叹不已。 

    炀帝大业末年,饥荒连年,又加上炀帝骄奢淫逸,各地起义不断,天下大乱。洛阳成为当时混乱的中心地区。于是玄奘和哥哥长捷法师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 

    玄奘和长捷走到长安时,听说京中的道基的道法高深,于是他们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庄严寺,向道基学习佛法。玄奘的聪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惊。道基常叹息说: 

    “我过去曾经到过许多讲经之处,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少年!” 

    也就是从这时起,玄奘开始了周游各地,学习佛经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长捷在长城听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了许多高憎。 

    他们就沿着当年诸葛亮修建起来的剑阁楼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到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在成都,玄奘听法师讲阿毗昙论,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奇迹。玄奘每说出话来,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婆沙论,杂心论等,在东方流传很广,而且版本众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记在心,不会产生丝毫的混乱,而且他能够论述每个版本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的超常的智慧感到惊奇 。 

    在蜀地,有一个高僧,名叫景,精通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拜他求学的人众多。但他所讲述的摄论之义有十二种之多。他讲经的习惯是,他边讲边让众人修炼阅读。然而经义繁杂,听讲者都感到很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错误。当玄奘上座讲述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不用看书,好象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 

    武德(唐高李渊的年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这时他二十一岁。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声大振,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他立志要学遍华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曾说: 

    “学经贵在理解经的奥妙之义,重在修持求证。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学习,是不能求得经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决定离开巴蜀,去其它各地继续学法。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辞别众人,沿着大江和峡谷走出巴蜀。沿途走过荆州、杨州,接着又北上燕赵。他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学习佛法。玄奘每到一处,他的名声就在那里传播。 

    后来,玄奘又到京师向道岳法常和僧辩学习佛法。在向法常学法时,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个个切中佛经的奥妙之义。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师。 

    仆射宋萧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华,他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庄严寺。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对他说: 

    “我周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学习佛法。中国现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蕴藏于胸中。但我国法师,所说义理,往往各执己见,派别分争激烈,对于佛法的流传非常不利。而且各种佛经的译文又欠缺完备。我想亲自读一读那些原始的佛经版本,然后再返回中土来传播。这样才能够使佛法得到振兴。我为此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玄奘于是开始了西去求法的准备工作。他先是在京城各处向各蕃地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接着又向朝庭奏请西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但玄奘并不灰心,而一边静坐修炼,一边等待西去的时机。 

    贞观(唐太宗年号)三年,霜害成灾。太宗传旨,让百姓自谋生路。玄奘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西去求法的艰难而漫长的征程。 

    玄奘先到姑臧,然后到敦煌。玄奘从敦煌要向西行时,只见眼前沙海茫茫,无边无际。玄奘只得绕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打算从高昌西行。 

    这天晚上,高昌王麹文泰领着妃子和众大臣,在殿前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的母亲也出来迎接玄奘。高昌王信奉佛教,商人和旅客们早把玄奘的名声传到了西域。当他得知玄奘要到高昌时,就亲自来迎候这位来自东土的高僧。 

    高昌王和众人手举着火把,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的院子里,人们的眼睛都注视通往东方的大道。半夜时分,玄奘进入高昌城。这时,高昌城内,被千万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照得如同白昼。众人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高昌王急忙走上前去,拉住玄奘的手。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但玄奘神情振奋,两眼炯炯有神。高昌王激动不已: 

    “久闻大师法名,今日与大师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国母、众王妃以及诸大臣都前来与玄奘相见,高昌城内欢声笑语,人们在欢迎着这位东土高僧的到来。 

    玄奘向高昌王讲明自己西行的目的,高昌王和众人感动不已。高昌王希望玄奘地高昌呆一段时间,玄奘想到要为继续西行做更充分的准备,就答应了高昌王的请求,在高昌开讲法席。高昌王的母亲非常喜欢这位佛法高深,品行端正的高僧,就认玄奘为自己的儿子,高昌王认玄奘为自己的弟弟。玄奘在高昌给僧俗开讲了仁王等佛经,听讲者塞满了寺庙的院子。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能够揭示佛经的微妙含义,听讲的人都说这是前所未闻的。高昌五和众人都希望玄奘留下来,在高昌弘扬佛法。玄奘对高昌王说: 

    “我离乡背井,不惜生命,是为了西行求得正法。如果我留在此地,求法之愿不能实现,如不让我西行,我宁愿死在此地。” 

    玄奘为此而三天不食,以示自己的决心。高昌王知道玄奘的志向不可动摇,就答应了玄奘西去的请求。高昌王为玄奘西行进行了充分地准备。高昌王赠给玄奘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帛五百匹,作为一路的费用。为了使玄奘路途顺利,高昌又写了二十四封书信,每信附赠绫一匹,给玄奘所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势力遍级大雪山以北六十多国,高昌想到玄奘西行不能没有他的关照。高昌王又特备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让玄奘带上,做为献给叶护牙的礼物。并让六十人陪同西行。 

    玄奘要走了,王母和高昌王领着众妃子和大臣为他送行,高昌国的众僧俗也都出来向这位令人尊敬的东土高僧道别,送行的队伍有数里长。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别的泪水洒了又洒。在将要分手的时候,激动不已的王母上前紧握着玄奘的手,哽咽而语: 

    “这次与法师相遇,一定是前世结下的因缘。法师如能求得正法,返回东土时一定要到高昌来,为我们讲经说法。……。” 

    玄奘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向着茫茫的西方毅然走去。 

    叶护牙因为受高昌王这托,又接受了玄奘带来的丰厚礼物,因而传所属各国,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玄奘每到一处,人们往往举城出迎,盛况空前,宛如皇帝出行。 

    玄奘一行从高昌到铁门,经过了十六个国家;从铁门到印度边境,又经过了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风土人情各异。路途中,有高山、雪岭、大河。这些国家中,大都信奉佛教,其中有许多佛教的遗迹。 

    大雪山中有一个梵衍国,国中有僧人几千人,学习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在都城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有卧佛像,长一千多尺。城中的寺院用黄金珠宝装饰,庄严华贵,光彩耀眼,人们无不称奇。国中还有佛的牙舍利,有长约五寸的初劫时缘觉者牙齿,还有金轮王的三寸多长的牙齿。又有商那和修(罗汉名)的钵及其九绦衣,九绦衣的颜色仍鲜艳如初。 

    梵衍国的东面有迦毕试国,国中信佛教的人很多,僧人有六千多,奉大乘教经典。国王每年都要用银铸造佛像,佛像铸成之后,邀请远近各国的人前来观看。国中有如来为菩萨时的牙齿,长约一寸,文有如来的发引,约一尺长,呈螺旋状。 

    玄奘一行从迦毕试国自东走七百里,到达滥波国,滥波国位于印度的北部。印度是天竺的正名。印度北靠雪山,三面临海,南部地形狭窄如弦月,平原广阔,国境线长达九万里。国境内曾有七十多国家,这些国家时分时合,现在已统一为一个王国。 

    从滥波国向东走,玄奘到了伽罗曷国。玄奘在此参拜了许多佛教遗迹。佛经中记载的布发掩泥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国中有佛的头顶骨,周围长三寸,形状仰平,就象天穹一样;还有佛的头骨,形状象荷叶;佛的眼睛,圆而透明,形状象柰许,澄净而富有光彩。还有佛的衣服、佛的锡杖。这五种圣迹同在一城,是伽罗曷国的镇国之宝。这座城北临突厥,过去突厥曾入侵,要抢夺这些佛宝?可每次都不能到达藏宝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国。 

    这几件佛宝灵验无比,可以预示人的未来形象。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的来世的样子,烧香来拜佛宝,佛宝向他显示马的形象。这当然不符合他的期望。于是月支王大加布施,并忏悔自己的罪过。再次取香观看,佛宝现出狮子的形象。狮子虽是百兽之王,但毕竟还是野兽。月支王于是归依佛门,持守戒律,这时佛宝才向他显示了人的形象。月支王这才回国。使用这种佛宝的惯例是,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钱;看自己相的,花十枚金钱。玄奘奉旨前来拜佛宝,所以不必交钱。 

    玄奘双手执香,虔诚而恭敬地走向佛宝。想到自己历尽艰险,是为求得正法,亲睹佛的遗迹。而今,自己能够去参拜佛宝,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玄奘恭恭敬敬地向佛宝施了大礼,然后站立一边,注视着佛宝的变化。立刻佛宝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吉兆,玄奘感动得泪流满面。 

    玄奘从伽罗曷国到达建驮罗国。国中的佛寺有一千多个,国中的人都信佛教。国都中有钵庙,庙中曾供有如来的钵,现在钵已被移到波斯王宫中供奉。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塔基周长达一里米。其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轮上下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