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中国近代史-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36章[全]
7月11日,中苏战争爆发的消息,震惊世界。
罗斯福闻此恶讯,大失所望,却又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尽管知道,将中国参战时间拖过今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想到一旦如是,中国参战的可能就大为下降。罗斯福在私下里,还是怀着一丝憧憬的。
德军虽攻势不断,一个接着一个。但师久无功,列宁格勒战而未胜,莫斯科悬而未决,斯大林格勒久战不下,明眼人早知其势为强弩之末。以德国的战争潜力看,德军已将其发挥到了极至,正处于颠峰,过了这一时期,德过只会越来越弱。
苏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很多重要的工业区被占领,大片富饶的领土沦陷,数以百万计的红军战死/受伤/被俘。如果一直继续下去,苏联将为美英才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并大幅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而苏联也同样会变的虚弱。
现在,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了。中国对苏联宣战以后,最乐观的人也不再对苏联抱有信心了。人们隐隐约约怀有的期望,只是源于苏联红军过去一年里曾创造的奇迹。
罗斯福是个现实的人,事已至此,还不如考虑一下苏联还能争取到多少时间。增加对苏联援助的物资,也是出于同种考虑。
中苏方战争一开始,苏联就要求美英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并提供更多物资。罗斯福与丘吉尔满口答应,鼓励斯大林继续英勇奋战,努力创造新的奇迹。
美英的打算并不是敷衍塞责,罗斯福早在与丘吉尔的通信中,明确提出,要抓紧时间,赶在苏德战争结束之前,开辟第二战场。当然,美英没有选择大规模登陆欧洲,而是把主战场放在了非洲。
在两人看来,苏联的失败就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不趁此机会进攻,德军主力从苏联战场调回后,就没有机会登陆了。没有人以为盟国会失败,但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德国,也不是可以轻易战胜的。
而且,盟国还面临着日本的挑战。印度形势危急,英国已经竭尽所能支援印度,但局势不容乐观。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稍微好一点儿,日军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印度,美国的压力自会小一些儿。
怎么考虑,罗斯福与丘吉尔也觉得,战争的前景扑朔迷离,关键取决于中国的立场,但中国的态度更是模糊不清。
中国正在对德国和日本提供燃油、钢铁、粮食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时也在为美国建造商船,提供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各种物资。
中国的商船通行于世界,满载着商品的商船从中国出发,一路畅通无阻,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抵达美国的商船,通常会把船舶与货物一起卖给美国。美国重新喷漆后,换个船名,就开赴大西洋了。稍后,一艘新从中国造船厂出发的商船,再次踏上旅程。
看到现在的中国,人们都会想到欧战时期的美国,但罗斯福与丘吉尔默契地没有提到这件事。一样默契的还有中苏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事实上,美、英两国与苏联已经结成同盟,却都没有对中国宣战。
对于中国发战争财的行径,罗斯福表示了强烈的唾弃,丘吉尔则在唾弃中交织了羡慕和嫉妒。然,两人并没有必要公开发表其言论的想法,那没有意义。有心思还是思考如何把中国拉到盟国一边吧!
英国就算了,中英关系之恶劣,有口皆碑。中美的合作,还有几分可能。但中美与中日之间,实在不好说,哪一个会笑到最后。
因此,盟国表现出更多的克制。
一般地说,英国首相丘吉尔会大声疾呼,严厉谴责中国发战争财的罪恶行径,却只把谴责停留在嘴上,在实际行动上保持了克制。中国商船在苏伊士运河通行无阻,就是最佳的证明。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表现的极为友好,在中国订购了大批急需物资,并努力从中国争取贷款。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也是传统的老把戏了。
中国方面也很爽快,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但由于欧战美国参战的教训,中国提供的钱物,都要求以黄金结算,或者以中元结算。不大愿意接受各国货币,接受货币,也会压低币值,并把部分换成实物。比如说,购买土地、矿藏、房屋等资产,及文物、古董、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此时的价格不高,还容易获得。
相对来说,美元、德国马克更易为人接纳,英镑接受度就低不少,多会在英镑区兑换成实物,运回国内。卢布则信誉全无,分文不值。日元比英镑待遇稍好,却强点儿不多。这是因为日本国内的市场狭小,物产贫乏,在占领区又实行很恶劣的殖民统治,没有建立起完善贸易体系。
7月14日,云爆弹爆炸,罗斯福立即与丘吉尔进行了通话。当时两人都以为是原子弹,一致认为苏联没救了。那一天,罗斯福与丘吉尔都很震惊,只说了说原子弹的研究进展,决定加大投入,尽快使之用于实战,就结束了通话。
几天后,两人获得了更详细的消息,也镇静下来了。
两人一致同意,今后两年是盟国最危险的时候,美国要对中国更友好,英国也要停止对中国的批评,要保持更大的克制。短期内,中国无意参与欧洲和太平洋上的战事。从地域来看,中国唯一会与两国产生冲突的,只有印度地区和中东。
罗斯福建议丘吉尔保持最大限度的忍耐,千万不要刺激中国人,要全力避免与中国人的冲突。
丘吉尔勉强答应了。
两人又商谈了关于苏联的援助物资,是继续提供,还是断绝物资。丘吉尔建议,继续保持援助,只要中国没有发出战争威胁。
罗斯福赞同这一想法,他也认为“断绝对苏联的物资援助”是短视的做法,但要求态度上要保持克制,避免激怒中国。丘吉尔没有反对。
而罗斯福准备尽快开始“火炬”行动——登陆非洲,力争在德军从苏联撤军之前,占领北非。丘吉尔很是赞同——把非洲作为主要战场,总比希特勒向英国本土进军强。
关于“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两人没有达成一致,决定随后再说。
此外,丘吉尔还提议,罗斯福主动与中国联系,积极发挥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避免云爆弹的外流——这个可能很小,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至于美英合作,尽快采取措施,从中国取得云爆弹技术,这是题中之意,毋须商谈。两国都有不少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自然要发动起来。相信不会有人拒绝为祖国服务的,实际上,的确如此。
日本在得到云爆弹的消息后,举国哗然,觉得日本竟在这么重要的武器上落后了,真是不可接受。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一事态。日本很快就知道,中国使用的不是原子弹,而是一种新式炸弹。情报部门受到了严厉批评,中国有这样一种武器,日本竟不知道。
商谈了半天,外相丰田大将提出,日本再次落后于中国,日本人要象一千多年前一样,大力向中国学习。各方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日中亲善,一衣带水”,务必从中国取得这一关键技术。
而且,中国在原子弹的研究也很早就开始了。日本认为,中国至少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这一研究,一方面中国严格限制了铀等物资的出口,另一方面中国知名的几个物理学家在此时期销声匿迹了。日本据此分析,中国那时候,就开始原子弹研究了。
日本的原子弹研究时间不长,40年初才正式开始。但在这一领域,日本还是有优势的,有一些儿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如东京理化所主任二阶义男,大阪大学教授菊池正士和荒胜文策等。
会议决定,一定要不惜代价,加快这一研究过程。首相近卫命令,将海军和陆军的研究机构合并,给予最高优先权。日本必须掌握同样威力的武器。
海军在合并中,取得了主导权,但海相米内对此并不开心。理论上的研究进展很快,也可以把所有这些物理学家集合到一起,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原子弹的。
米内就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一问题。
日本若想搞到原料铀,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德国,一是中国。但中国每年除了少量医疗使用的放射性元素外,早在十几年前就完全禁止对外出口此类物质。日本前两年与中国交涉过,但为中国婉言拒绝了。再次交涉,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近卫当场拍板,以德国为重点,但中国也不能放弃,尽一切努力,也要搞到原料。
近卫最后一鞠躬,“拜托了,诸位。日本的命运在此一物,无论如何也要掌握在日本人自己的手里。”
在一片整齐划一的“哈依!”声中,倒颇有几分庄严。
接下来,日本向中国和德国派出了两个重量级外交使团,试图与两国进一步合作。
与中国的谈判,进展不是很大,中国愿意对日本提供大多数武器装备,无限制提供大型千里眼,也可以提供机载千里眼,但对于原子弹、云爆弹和核原料,中国一口回绝。
反而,与德国的谈判进展不小。在美国对日德两国宣战以后,由于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关系迅速密切了。日本在进攻印度,大大的牵制了英国的力量,德国已经为日本提供了部分武器资料。日本希望深入合作,德国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毕竟日本与德国之间不搭界,长期也好,短期也罢,都没有利益冲突,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不过,如何把核原料从欧洲运往日本,这是个不小的难题。中国明显希望垄断这一武器,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日本经过中德航线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还引起了中国的警觉,对日本的此种行为,进行了警告。日本气愤归气愤,也只好放弃了这一途径。改走非洲的阿拉伯半岛,也不是很顺利就是。
反正,日本费尽心机,花了无数代价,用了几年时间,也没有把核原料运抵国内。使其在美国制造出原子弹后,不得不以极其沉痛的代价,求助于中国。那就是后话了。
希特勒对中国云爆弹爆炸,也谈不上高兴,特别是火速派往中国的使团碰了一个软钉子之后,希特勒的心情就更郁闷了。希特勒倒不至于因此就对中国萌发什么不良企图,在德国对苏联的征服中,德军损失惨重,数量超过百万的人员损失,对区区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来讲,怎么也不是三两年能够弥补的。如果还与战争潜力更大的中国开战,希特勒除非是疯了,才会产生这个愚蠢透顶的念头。
但是,不能明着对中国动手,暗地里的小动作,则顺理成章。这个技术太重要了,德国无论如何也要掌握。同样,德国也加紧了对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德国原子弹的研究进展很不顺利。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希特勒自己,他把德国有名的物理学家,都赶跑了。又在德国实行警察统治,很不得科学界的认可。在众多科学家的消极怠工,甚至破坏之下,德国的原子弹研制成功还是梦中幻影。
苏联的反应就很强烈了。尽管斯大林是铁齿钢牙,也被迫承认苏联胜利的可能性之微小,可以忽略不计了。
7月末,苏联驻美国大使悄悄与中国驻美国大使进行了接触,表达了苏联爱好和平的期望。
随后,苏联特使与中国就这一问题,在土耳其埃里温进行了谈判。
但是,由于中国要价太过惊人,两国没有达成任何妥协。
中国提出:苏联必须割让乌拉尔山以东全部地区,给予中国;同时给予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自由,即解散苏联;并准予中军与德军在各国驻军等一系列要求。
这样的要求,就有些过分了。如果说,斯大林能够勉强同意第一条——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有可能的。那斯大林也决不会同意后面的要求。苏联即使战败了,也不过就是如此而已。现在和谈是为了减少损失,仍是这样的结果,那谈判不谈判就没有意义了。
中方代表刘同川表现的很是和蔼,“怎么会没有意义?这可以苏联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免受威胁,苏联人民一定会牢记,苏共为之作出的贡献……”
反复交涉没有结果,斯大林以为中国没有诚意,予以断然拒绝。
我宣布的云爆弹使用三原则,令斯大林也多少有了点儿底气。否则的话,中国以云爆弹开路,一路轰到莫斯科,这仗也就没个打了。
我在国会宣布的《云爆弹使用三原则》,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爱因斯坦亲笔写信,称赞“中国在……表现出高贵的自我控制力”云云。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人真是天真烂漫。谁手里握有利器不想使用,谁也不会。然而,中国以云爆弹一路平了苏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