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也就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用在这里非常恰当。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一句“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他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他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的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的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和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的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不断交替,读读理论,再用于实践,这个不断的交替变化。就像有人问,这应该是运动呢,还是应该休息呢,这就陷入了典要当中,执了一个常法,什么叫刚柔相易呢?就是运动和休息相结合,劳逸结合,不可能永远运动,也不可能永远静止,在运动和静止中不断的交易变化,这样才能有阴阳相济,身体才会好,就像我们只学理论不做临床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掌握刚柔相易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下面一句是:唯变所是,也可以叫唯变是从,变就是变易,在符合常道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推演变化,不能死守成法,墨守成规,这个法和规都是指形方面的,也就是器。古代说有心学,有器学,心学为本,器学为末,就是指这个变的根本所指,一定要变嘛,不能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复古就穿古代的衣服,吃古代的饭,住古代的房子,这个是流于形迹。但古人学道的精神、格物致用的精神和方法我们要掌握,但是形式和应用要与时俱进,这个是一定的。不可能还穿着远古的衣裳过现代的生活,这个不现实。通过形式而能够启发精神,比如穿着汉服让我们怀念一下传统的文化,或者激起人们学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个是可以的,但你又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
还有人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话没有错,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就像学佛一样,小乘、大乘,小乘利己,大乘利他,自己还没有明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没有一定的证悟,你要去利他,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还要从根基学起,自己要有一定的体悟,不然你不知道如何利人,如果只是有一片慈悲心而没有智慧心,那么要走的路也很长,而且会走很多弯路,所以说对形,就是体用的体,这方面的追求要有,但是不能局限于体,用的方面的追求也要有,但也不能抛弃体而只要用,所以体用反映了天地的一个大的性情。
说到我们气道中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我们体察气道中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比如说望诊,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那么现在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望诊,并且能够应用呢?恐怕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说哪有望诊呢,现在这个望诊基本是不在我们的临床当中应用,望、闻,闻是听声音,这是最原始的意义。望先是看气色,举止形态,行住坐卧,这是望。闻是听他的声音、语态、语调,然后才是坐下切脉,知道他的气机所指。最后才是问,问他的病情,看看能不能合上自己前面的判断,所以说望和闻基本不再应用了,切也只是做一个表面,说句难听的话,糊弄糊弄病人,自己心中有没有数不好说,最后只剩下一个问了,问什么病,开什么药,中医的四诊目前就是这麽一个状况。那么我们从这个气道中医来说,望闻问切,切诊就是揣摩气机,二十四脉就是二十四种气机,摸的时候体会气机就可以了,不要流于对脉管波动的理解,而要通过这条脉管的波动去体察人身整个气机的波动和状态,沉就是气沉,浮就是气浮,数就是气数,或者气热,涩就是气道涩,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不再多说。
今天就这个机会说一下望诊,所谓的望诊分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望色,第二个部分:望态,第三个部分:望神,一般分这三个部分。所谓望色,一个人来了,暴露在外面的无非是脸色、手色,这两种是最容易暴露的,你可以直接看这个人的面色如何,我们知道平人面色和病人面色是有很大区别的,人分五色黑白青红黄,正常的色在《黄帝内经》上都说了,我在这里总结一下,也就是要有声色,一定要有生机,颜色要有生机,关于生机大家可以看生物的生机,比如绿油油的草的绿色,你不能像那种没有生机的颜色就不好了,并且中间要有黄色,白色中间要透黄,五色中都要有黄色,因为黄色是中色,人不可过白,过白象惨白一样,这样就不好了,白中要透红,透着粉,透着明黄色,这个都是不错的。黑色要亮,不能灰,红色要光明,不能象喷血一样红,要有柔和的色调,黄色不能过黄,要健康的黄色,这个大家可以在生活中观察每个人的面色,这个对于我们学望诊非常有帮助,即便你刚开始不知道他主什么,看看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色要柔和不能偏激,要生气不能有死气,要感觉舒服而不能感觉碍眼,而且色要贵隐而不宜露,要隐隐的出现,不要浮露出来,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大家可以在不断的观察中去体会,不是写一个稿子大家照着去看,这和感情一样嘛,两口子的感情别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这是一个体证的学问,就要靠大家在外面不断的去看,如果从来没有看过,我这样说你也不理解,看过的话慢慢的你就会心领神会,总之一句话,这人的面色要看的舒服,不能别扭。
色分浮和沉,有浮在外面的色,有沉在里面的色,《黄帝内经》说病色要从里往外透着,浮出来,这是病气外散,如果是往里入,这是病气加重。如何看浮和沉,这个很多相法书也说过,但是如果你照着去做,你几乎做不到,因为色摆在面前,他也没有一个动作,你怎么能看出他是往里沉还是往外浮?所以一般人几乎不可能看出来,但是既然古书写了就有他一定的道理,这里跟大家说一下,道理何在?如果大家照着我这个来做,你先体会两手间的气感,并且在这里经常听课,我就会慢慢告诉大家如何把这种气感转换成更多的应用和自身一些对气的体会,气在呼吸当中不断变化,那么推己及人,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别人身上的气感,先体会自己的,再体会别人的,在体会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什么叫浮和沉,这就是古人和《内经》所说的气浮出来了,气沉进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来说,可以说些《黄帝内经》的人是有修证的,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词语,这是望色。手色也一样,掌如喷血,也就是手掌非常红润,富含血色,这个人身体健康,反之手色惨白或点点有红,红又不能很好的透出来,肯定身体有病,面色一样,如果色正并有生机,病人多无大病,那你要观察,病色发于何部,比如发于额头,一块红,这个红你要仔细观察他的形态,沉浮、深浅、散聚,有的额头一块红,全散开,有的聚在一块,又往里沉,隐隐的里面泛出红来。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凡是额头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