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ü僭痹诰┏鞘陈徽叱�1万人,在各行省则更多。⑦实际形势变得如此严重,以至在1303年下令中书省淘汰所有冗员。⑧官府冗员的大量增加,并没有促进行政效率的改变。郑介夫在1303年上书朝廷的《太平策》中指出:忽必烈在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中要求官员限期5天处理一般公务,限期7天处理中等公务,限期10天处理重大公务,但是官员常用半年才能处理一件不重要的事务,要用整整一年处理一件重要公务。①铁穆耳汗亦对普遍存在的官府延误政务问题深恶痛绝,他在1294年曾为此严厉申斥中书省臣,甚至表现出对臭名昭著的桑哥时期行政效率的怀念。②政府受到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之风的影响,铁穆耳汗朝发生了一系列腐败丑闻。政府高层的最大丑闻发生在1303年。在前一年,朱清(1237—1303年)和张瑄(死于1303年)被控有罪。③他们曾是海盗和贩私盐的盐徒,在宋亡时率领大量船只叛宋降元。他们利用为元廷海运粮食和私自从事海外贸易积聚了大量财富。审判的结果是他们的全部家人都被囚禁并没收全部财产。
对此案的调查发现朱、张二家曾向朝中的几个高官行贿。中书平章伯颜、梁德珪、段贞、阿里浑萨里和另外四名中书省官员因为受贿在同一天被撤职。④甚至完泽亦因接受朱、张贿赂而受到弹劾。⑤为清除腐败,盛怒的大汗诏定赃罪为12章,并在1303年春季派遣官员调查国内7个地区的案情。50000441_0573_5⑥他们调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获赃45865锭。这显然是一个压低了的上报数字。①但是,大汗没有坚持消除腐败的努力。不仅完泽在这起贿赂丑闻中全然无损,大多数因受贿而被撤职的中书省臣也在后来的两年中又被起用。②官府冗员和官僚腐败只是造成贯穿元朝中后期政府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的部分原因。造成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常年对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的慷慨赏赐。③忽必烈慎于赏赐,对他的家族成员尤为“吝赐”。但是从铁穆耳开始,元廷的大汗在忽必烈确定的岁赐额之外,还给皇室成员和勋臣大量的慷慨赏赐。如此慷慨赏赐是政治的需要,由于帝位之争愈演愈烈,既要酬劳皇室成员和勋臣,也要继续保证他们的支持。在1294年铁穆耳即位时,皇室成员得到的赏赐比在忽必烈时期得到的岁赐额金多4倍,银多2倍。④此外,铁穆耳还为不同原因给予一些皇亲巨额特殊赏赐,如1294年给三个驸马赐银的总数就超过了12万两。⑤巨额赏赐很快造成国库枯竭。⑥1294年铁穆耳即位后两个月,中书省报告:“朝会赐与之外,余钞止有27万锭。”⑦第二年年初,中书省又报告忽必烈时期的储蓄几乎全被用来支付皇室成员和勋臣的赏赐。①简而言之,由于后忽必烈时期蒙古政治特殊性质的影响,以宫廷赏赐形式出现的政治贿赂已成为元廷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因为铁穆耳的政府反对增加税额,除借用钞本银之外无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元廷乃于1294年下令诸路平准库作为钞本贮藏的银936950两,除留192450两作钞母外,全部运往京城,显然是支付日常开支。四年之后,又借用了20万锭钞本。到1299年,元廷的财政形势更为恶化,花费的一半借自钞本。②借用钞本又转而极大地削弱纸钞制度的信誉,并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其程度远比13世纪8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剧烈得多。③⑤ '653'《元史》,卷93,第2352页。
⑥ '628'《元典章》,卷7,26a。
⑦ '653'《元史》,卷18,第383页。
⑧ '653'《元史》,卷21,第447页。
① 郑介夫的上书,见'664'邵远平《元史类编》,卷25,11a—22a。关于1291年法典的有关条文,见'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年法典复原》,第108—109页。
② '653'《元史》,卷18,第388页。
③ 关于朱清、张瑄案,见'514'植松正:《关于元代江南的豪民朱清张瑄》;田汝康:《蒙古统治者与中国海盗》。
④ '653'《元史》卷21,第449页。拉施特说有11个相臣被捕,但是被国师胆巴(1230—1303年)所救。他所述被捕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接受了向宫廷出售珍宝的商人的贿赂。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30页。关于胆巴的调解,见'142'傅海波:《胆巴:汗廷中的吐蕃喇嘛》。
⑤ '653'《元史》,卷21,第448页。
⑥ '653'《元史》,卷21,第449页。赃罪12章的条文,见'628'《元典章》,卷46,1b—2a。
① '653'《元史》,卷21,第449、456页。刘敏中奉使宣抚所奏呈的报告,详见'612'《中庵集》,卷7, 11b—21b。
② '653'《元史》,卷21,第460—465页。
③ 关于不同形式的赏赐,见'715'史卫民:《元岁赐考实》;'220'岩村忍:《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21—432页。
④ '653'《元史》,卷18,第382页。
⑤ '653'《元史》,卷18,第382页。
⑥ 元廷1298年的收入是金1。9万两,银6万两,钞360万锭。见'653'《元史》,卷19,第417页。关于赏赐与政府收入的关系,见'494'田山茂:《元代财政史的有关资料:以收支额为中心》。
⑦ '653'《元史》,卷18,第384页。
① '653'《元史》,卷19,第402页。
② '653'《元史》,卷18,第387页;卷19,第417页;卷20,第426页。
③ '8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09—410页;'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
向和平过渡
铁穆耳朝是持续不断的征伐和大致和平两个时期之间的有意义的过渡期。忽必烈朝后期发动的所有对外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铁穆耳改变祖先的扩张政策,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更多的征服将无任何成果并且耗费巨大。他即位后立刻取消了忽必烈在位最后几年规划的对安南的征服,代之以将安南作为纳贡国。1298年,铁穆耳否定了再次入侵日本的建议,并在第二年派遣一名僧侣作为和平使者前往这个岛国。④铁穆耳朝的对外征伐,只有1300—1301年的征缅之战和1301—1303年征八百媳妇之战,八百媳妇是在今天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的一个小国。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原有目的亦不在于征服二国。发动征缅之战是因为缅国人废黜了奉元廷为宗主的国王而要对其惩罚,征八百媳妇则是由于该国侵蚀元朝领土而采取的征讨行动。①铁穆耳汗最大的政治和军事成就是成功地结束了与窝阔台后汗海都(约1235—1301年)、察合台后汗笃哇(1282—1307年在位)的耗时和耗力的战争,他们从1268年或1269年开始对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提出挑战。②但是,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尽管忽必烈在1/4世纪中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将他的中亚敌手阻挡在生产粮食的定居地区之外,海都和笃哇在忽必烈去世时又卷土重来,把他们的控制区延伸到畏兀儿地区并不时侵入蒙古本土。
铁穆耳在位的大多数时间不得不为保卫内亚地区耗费大量资源,实际上在他当政的初期在蒙古本土就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1298年的一个冬夜,笃哇突袭合尔哈都由宗王阔阔出(死于1313年)指挥的驻守漠北的元军主力,阔阔出是铁穆耳的叔父,代铁穆耳统军于漠北。此战的结果是铁穆耳女婿高唐王阔里吉思(死于1298年)被俘,在漠北的元军伤亡惨重。③海山(1281—1311年)重建防卫体系后,元在漠北的地位才得以恢复。海山是铁穆耳长兄答剌麻八剌(1264—1292年)之子,于1299年受命统军于漠北,取代无能的阔阔出,其时年方18岁。①除了诸王统率的蒙古军和驻守漠北多年的宿将床兀儿(1260—1322年)统率的钦察军外,海山手下还有来自各卫的汉军和新从汉地调来的蒙古军。
再次得到加强的元军在次年秋季转入攻势,在阿尔泰山南将海都击败。1301年9月,海都和笃哇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于是在阿尔泰山之东的铁坚古和合刺合塔爆发了更具历史性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役本身可能是未分胜负,所以在汉文和波斯文史料中对战役的结果有截然不同的记载。②重要的是该战役的间接结果,笃哇在作战中负伤,而海都死于战后不久,可能也是在战斗中受了伤。③海都之死,清除了蒙古诸汗国媾和的主要障碍。恰是海都的同盟者笃哇首倡和议。笃哇已倦于无望的挑战大汗权威,他更关心的是在中亚建立自己的统治,所以他设法使海都之子察八儿在1303年夏季成为窝阔台汗国的统治者。当年秋季,笃哇说服察八儿与他一道向铁穆耳表示他们将停止敌对行动,并且承认铁穆耳是全体蒙古人的大汗。
铁穆耳对这一建议很快做出了积极反映。虽然笃哇提议的为媾和召开的忽邻勒台并未举行,停战的和约还是达成了。由铁穆耳、笃哇和察八儿共同派出的使者于1304年年初抵达伊利汗完者都(1304—1316年在位)的汗廷,请求完者都同意和平并重建全体蒙古人的统一的建议。①和约对完者都及其他蒙古汗国的统治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完者都在1305年致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的信中骄傲地宣布蒙古人世界已取得了和平,并且鼓励欧洲诸王以蒙古人为榜样。②虽然1303年取得的和平是短暂的,但它不仅重新确定了元廷与其他蒙古汗国的宗主关系,还为元朝通过离间察合台后人和窝阔台后人的关系彻底解除来自中亚的威胁提供了机会。
在外部压力减轻后不久,曾是同盟者的笃哇和察八儿之间为疆域问题发生了冲突。在这次冲突中,铁穆耳支持笃哇。1306年秋季,铁穆耳派遣海山率领一支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南麓去支援笃哇。海山从背后向察八儿发起进攻,俘虏了察八儿家族的几个成员,并远进至也儿的石河。察八儿别无选择,只得向笃哇投降。③察八儿后被笃哇所废,可能是在1307年;他的幼弟养吉察儿被笃哇立为窝阔台汗国的傀儡汗。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察八儿于1310年海山在位时向元廷投降,这就标志着困扰了元廷近40年的窝阔台汗国的完结。笃哇及其继承者绝大多数时间承认元廷的宗主地位,持续地向大都派出贡使。此后元廷与察合台汗国之间除了1316—1320年间的短暂冲突外都维持着和平关系。①这样,忽必烈未能达到的确立元廷对整个蒙古世界的宗主地位的目标,终于在铁穆耳朝后期得以实现。
④ '653'《元史》,卷208,第4630页;卷209,第4650页。
① '653'《元史》,卷211,第4659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1,32a—33a。'642'《元朝征缅录》;此书被翻译成了法文,见'200'于贝尔:《印度支那研究(5):蒲甘王朝》。
② 关于对海都和笃哇的战争,见'29'W。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492—494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卷,第124—129页;'107'惠谷俊之:《海都之乱的考察》;'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第56—58页。
③ 关于这次失败,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6—327页;'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6—77页。
① '653'《元史》,卷22,第477页;'305'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但是,松田孝一将海山出镇的时间误为1298年。
② '653'《元史》,卷22,第477页;'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9页;'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8—79页。
③ 关于海都之死的矛盾记载,见'27'巴托尔德:《中亚史四论》,第1卷,第128—130页;'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49—50页。
① 关于1303年和议的最详细记载见于'387'波斯史家哈撒尼的《完者都史》,第32—35页。汉文史料见'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6,13b—14a;'653'《元史》,卷21,第454、456页。研究成果,见'253' W。柯维思:《蒙古人:12世纪(原文如此)初叶世界和平思想的倡导者》;'435'佐口透:《14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739'刘迎胜:《元代蒙古诸汗国之间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0—51页。
② '319'田清波、柯立夫:《1289—1305年伊利汗阿鲁浑、完者都致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信》,第55—85页。
③ '653'《元史》,卷22,第477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3,13b;'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1—53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3 1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