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大丈夫-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心弹是指利用火炮发射大的铅丸或者铁丸,落地后会砸出一个大坑,借着余势还会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在这个路径上会出现一道沟痕。
实心弹主要是用来攻击城门和城墙。
开花弹则有些像后世的炮弹,炮弹落地后会发生爆炸,借着炮弹的碎片杀伤敌人,但是由于火药的原因,爆炸的范围太小,威力自然是远逊。
李景很清楚,后世的子弹和炮弹其实是使用了两种火药。
一种是普通火药,用来做发射药,一种是炸药,装在弹头里面,发射出去以后受到撞击后发生爆炸。
李景知道,要想提高火炮的威力,必须要使用更先进的火药。
关于如何****,倒是难不住李景,难得是如何保存。
要知道后世在保存这些危险品的时候都有严格的保存方式和严密的放置地点。
李景要制作的炸药是****,这种炸药的威力极大,一旦发生事故,恐怕整个红山岭都会被摧毁。因此在****以前,保存的器皿一定要先准备好,然后找一个安全的存放地点。
李景决定制作硝*****,最大的原因是能弄到原料。
硝石,硫磺,这些东西通过孙猛等人都能弄到。
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得到硝和硫酸,从而做出硝酸。
至于甘油就简单得多,动物的脂肪就是做甘油的材料。
但这只是****,距离安全炸药还差一步,下一步是用木屑进行吸收,然后加入硝石和碳酸钙,按照一定比例拌匀,这时才能成为安全炸药。
因为制作这种炸药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只能李景自己来,别人最多只能打下手。
李景命人把山上所有的硝石硫磺收集起来,又让人买来几十个酒坛和一些琉璃器皿,找了一处无人的角落,开始闷头研制炸药。
数天之后,李景带着新研制的炸药做了一发炮弹,随着火药的引信点燃,炮弹出膛,接着只听一声巨响,目标处被夷为平地,至此李景的新式炸药研制成功。
但是李景随即又发现一个问题。
把炸药装入炮弹中简单,发出去引爆也不难,只需加一根导火索即可,可是由于发射火药在燃烧时会留下大量的残渣,每一炮放完都需清理炮膛。
打仗的时候分秒必争,哪里有时间去清理炮膛?
李景把这个问题跟赵双喜等人一说,赵双喜等人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实际上这个办法并不是赵双喜想出来的。
其实明朝的军队在使用火炮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在炮筒的里面又加了一层炮筒,这样相当于火炮拥有两层炮筒。
当需要清理的时候,把里面的炮筒取出,换上新的即可。
听了赵双喜的描述,李景大为佩服,看来古人的脑子一点都不白给。
李景甚至猜测后世的炮弹壳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个研制出来的。
。。
就在李景和赵双喜等人紧锣密鼓的制作遂发枪,生产炸药的时候,张鳌和沈六儿回来了。
听说张鳌回来了,李景大喜,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跑了回去。
这时已经是三月末了,春暖花开,红山岭开出来的荒地已经开始翻垄了。
如果张鳌等人再不回来,山上的农民就要种植别的作物了。
河南的主要耕作物一般都是小麦,不过红山岭的荒地乃是新开,早已错过了小麦的播种季节。
不过虽然不能种植小麦,还是可以种植别的作物。
如果种上别的作物,一旦张鳌带着种子回来,就不好毁掉原来的作物了。
中国的老百姓向来胆小,对新生事物从来都是谨小慎微,不敢轻易相信,只有看到别人成功了以后,才敢去尝试。
不过李景知道,明末时期数年间都是天下大旱,不然的话老百姓也不会造反。虽然荒地的旁边就有河流,但李景绝不肯也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冒险。
可以说张鳌现在回来正是时候。
但是李景并没有在山上看到张鳌,报信的说张鳌他们赶了二十多辆大车上不了山,需要人手帮着搬东西。
听说张鳌他们赶了二十多辆大车回来,李景一愣,这里距南方可是几千里的路程啊,他们竟然赶了二十多辆大车回来?
这是买种子呢,还是买粮食啊?
李景急忙招呼沈正和陈老汉等人下山。
当李景和沈正等人看到张鳌的阵仗时顿时有些发懵。
只见二十多辆大车都装的满满当当,垒得跟小山似地。
这阵仗也太大了吧?
走的时候张鳌和沈六儿带了二十多人,没想到回来每人赶了一辆大车。
见李景带人迎接,张鳌急忙跪倒,然后兴奋地说道。“大当家的,我回来了,种子都买回来了。”
“这些都是种子?”李景指着大车疑问道。
张鳌笑道:“是,这些都是种子。”
“种子要这么多车拉回来么?打开我瞧瞧?”李景疑问道。
其实不光是李景奇怪,就连沈正等人心中也同样充满了疑问,这时都纷纷凑了过来。
第八十八章 建造水库
张鳌带着李景等人来到第一辆车前,命人解开捆绑的绳索,然后搬下一个袋子打开说道:“大当家的,这就是番薯。”
李景看了看点点头。
这东西他见过,也吃过,实际上就是红薯,也就是地瓜。
接着张鳌又命人解开两辆大车的绳索,把袋子里装的东西拿出来给李景看。
这两样东西李景同样见过,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马铃薯,也就是土豆。
当看到土豆的时候,李景终于明白张鳌为什么说这些都是种子了。
李景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过农民种植土豆。
土豆的种子实际上就是土豆本身,只不过是发芽的土豆。种植的时候,先把带芽的土豆切成一块儿一块儿的,然后把这些带芽的土豆块儿埋进土里就行。
另外李景还知道土豆的芽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地瓜跟土豆不同,地瓜需要埋进沙子里,还需要洒水保温。这样过些日子,地瓜才会发芽,但是地瓜的芽必须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移到地里进行种植。
看到张鳌拉回来的这些土豆和地瓜很多已经腐烂,李景点点头,难怪张鳌拉了这么多回来,去掉腐烂的,这些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李景看完以后,急忙命人把这些袋子往山上搬,李景甚至还亲自扛了一袋。
春耕在古时乃是大事,而明朝末年连续数年的大灾荒李景也很清楚,因此,李景对这次春耕格外重视,这时自然要亲自上阵。
到了山上,张鳌命人先把玉米和地瓜分出来,然后命人把所有的土豆倒出来,把腐烂的土豆拣出去,接着开始挑选发芽的土豆。
张鳌动手,李景也没闲着,蹲在地上便开始帮忙,李景的眼神和动作有多快?一会儿工夫便选出来一堆。
见李景似乎比自己还熟练,张鳌心里十分疑惑,大当家的怎么知道摆弄这些东西?
李景亲自动手,众人自然不好在旁边看着,急忙上前帮忙。
“小心,千万别碰损了新芽,没有芽就种不活了。”李景和张鳌急忙叫道。
“大当家的,你怎么知道?”张鳌问道。
李景自然不会告诉张鳌这东西自己知道怎么弄,只是笑着说道:“你弄了半天,我还看不明白么?”
张鳌笑了笑对李景伸出大拇指。
在张鳌和李景的指挥下,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所有发芽的土豆挑拣出来。
接着张鳌命人把地瓜搬出来,开始挑选地瓜。
人多手快,很快地瓜也挑选完毕。
当土豆和地瓜挑选完,李景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叹了口气道:“可惜烂的太多,这些恐怕还不大够。不过,今年收获以后,来年就好办了。”
张鳌点点头道:“是啊,咱们这里离南边实在太远,路上烂的太多了。不过来年肯定是够用了。”
李景命人把那些没有发芽的土豆收拾起来,又笑着对沈正说道:“让人把这些洗了,晚上煮着吃。让大家都尝尝。”
沈正笑着点点头。
随即李景命人把选出来的土豆和地瓜搬到老虎岭,玉米则送到万柏山山谷。
到了老虎岭,众人来到陈大虎家中,李景命人把土豆和地瓜卸下,然后让陈老汉把负责种地的人招呼过来。
过了一会儿,这些人纷纷赶来,一时间把陈大虎家挤得满满当当。
见人员到齐,张鳌对陈老汉道:“大叔,给我找把刀来,我教你们怎么弄。”
张鳌说完,李景身边的陈大虎急忙把自己的佩刀递了过来。
李景看了陈大虎一眼笑道。“你倒是有眼力见儿,不过他要的是菜刀,你给他这么一把刀做什么?”
陈老汉闻听,急忙招呼陈大虎的媳妇:“翠儿,快去把菜刀取来。”
陈大虎的媳妇急忙进了厨房取了一把菜刀过来递给陈老汉,陈老汉接过菜刀递给张鳌。
张鳌接过菜刀,拿起一个土豆边切边说道:“你们看着啊,要从这里下刀,既不损伤它的芽,还要保留一部分块茎,把块茎埋进土里,芽面朝上,这样才能生长。”
众人虽不懂张鳌说的块茎是什么,不过实物就在眼前,意思倒是明白了。
张鳌切了几个土豆之后,见众人看明白了,便让众人拿刀试切。
这个活儿简单,众人都是伺候农活儿的老手,没一会儿就学会了。
接着张鳌让众人带着切好的土豆来到田间,示范给大家如何播种。
看过张鳌播种之后,李景命人把土豆芽分发下去,等次日一起种植。
回来后张鳌又开始教众人怎么拾掇番薯,也就是地瓜。
张鳌把种植地瓜的窍门讲述了一遍之后,陈老汉急忙让人按照张鳌说的,在炕上用土坯砌了一个窖子,里面放进沙子,把地瓜埋了进去,然后洒上水,最后用破被盖上窖子。
见众人学会,李景拍拍手笑道:“大家好好干,今年争取有个好收成。呵呵,有了收成可别忘了给我交粮啊。”
“哈哈哈!”众人闻听都是大笑。
“放心吧,大当家的,别说您只要一成,就是全拿走,我们也没有任何怨言。”一个老人笑道。
“是啊!是啊!我们现在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一样不是大当家给的?您别说要粮,就是要命我们也给您。”有一人说道。
李景笑着摆了摆手道:“过了!过了!现在呢,你们能困难一些,我尽力帮助大家,以后你们就得靠自己了。何况这田地可是你们出力出汗种出来的,怎能全部给我,至于你们的命我就更不能要了,我还想看你们多活几年呢,这样咱们红山岭才热闹。”
“哈哈哈!”众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笑声中,李景带着张鳌等人出了陈大虎的家。
次日,天色刚亮,李景带着张鳌等人再次来到老虎岭,这时陈老汉等人已经准备停当。
见李景等人过来,急忙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张鳌又示范了一遍,然后命众人开始播种。
人多力量大,数百人一起动手,没用多久种子就种进了地里。
然后又赶到万柏山山谷,把玉米种进田里。
过了数日,地瓜发芽,李景和张鳌再次带人来到田间,将地瓜种上。
看着还有大片土地没有播种,李景琢磨了一下说道:“沈叔,陈大叔,这里水源还算充足,我看弄些稻种来,剩下的地咱们都给种上水田如何?”
“行,不过种水田的话,这些地还得重新修整,而且还要修建渠道。”沈正道。
“不怕,我看时间还来得及,咱们先把水田修起来,然后再修渠道。”李景笑道。
看了看远处的小河,李景心思一动,指着远处的山口比划道:“你们看,河里的水就这样流走了实在太浪费了。我看在上面山口那儿修一圈堤坝将水拦住,咱们建一个水库,等需要用水时,打开闸门就行。”
陈老汉顺着李景手指的方向看了看,略一思索,伸出大拇指赞道:“贤侄高见。”
“呵呵,这个法子确实不错,不过具体如何修建可要仔细研究一番。”沈正捻着胡须笑道。
“这个可就要靠沈叔您了。”李景忙道。
沈正摆摆手笑道:“我哪里懂得这个?要建水库得找懂水利的。这里是河南境内,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只要黄河泛滥,河南向来受害最重,找几个懂水利的人还是不难的。”
“那就有劳沈叔了。”李景笑道。
沈正点点头,正色道:“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沈正深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这个道理,没有这一季的粮食收成,那可是要花大把的银子买粮的。
沈正是商人,他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该花的钱是一个都不能省的,而不该花的钱也决不会乱花。
他暗中囤积粮食是为以后做准备,绝不会拿出来白白养活一批闲人。
沈正也不迟疑,当即差人前往郑州,通知王掌柜,令他务必找几个懂水利的人前来。
在水利人员没有到齐之前,沈正和陈老汉两人商议了一下,修整水田和开通渠道完全不用水利人员指导,那就在水利人员到来之前做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