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战秘密档案-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这位医生的年纯收入超过10;000马克。与此同时,〃所有的成年家庭成员都有一辆自行车,医生由于经常出诊还拥有一辆汽车。德国一个中等收入医生的生活水平,在苏联甚至教授这样的高级专家也无法相比〃。
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读过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写的科幻中篇小说《狗心》(1925年)的读者们可能会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还记得,小说的主人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驰名的教授,仅有一套7个房间的住宅,但是,就是为这么一套住宅,他经常遭受房屋委员会的攻击和指责。在卫国战争开始前,这种7居室的住宅对于苏联一位名医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至于谈到现代化的设备,甚至大医院还不够用呢。对于大多数苏联人而言,自行车也属于奢侈品。而当时在德国,自行车已经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库季诺夫记录下了哥萨克们参观德国纺织商店和鞋店时的印象:〃商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应有尽有,用不着排队,就可以随时凭票购买所需的商品。由于这个原因,德国的居民穿着讲究,以至于仅凭服装,你根本无法判断出来:这是个工人还是一位工程师,是一位农村教师还是教授。〃众所周知,到1943年为止,德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下降,而且战时德国商店里的商品供应十分充足,对于苏联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这篇文章中惟一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夸大的地方就是对于〃东方工人〃丰衣足食的描写,他们中间有几个好像〃外表已经欧洲化了:时髦的发型、讲究的衣着,只有'东方'字样的徽章暴露了他们的原籍。〃文章的结尾完全是苏联式的:〃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党所实行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以,德国人民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十分珍视自己的祖国,并且忠实于自己的政府。〃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是文章作者们看到的那么完美无缺。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沃尔德马尔·佐梅尔,以前是德国的一个工人,后来在汉诺威的〃汉诺马赫〃工厂当技术员,1942年10月当了苏联人的战俘,下面就是他的口供:〃现在,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钱是够花了,因为反正也没什么可买的。我以前当车工的时候,每月工资为200马克,现在当了技术员每月可以拿到280马克。27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00马克,是按票供应的。在食物方面,有一大半是靠我个人的菜园子。剩下的钱就没处可花了。当然,也可以花黑市价买些东西,可是,它们太贵了,人们吓得什么也不敢买。〃另外,根据佐梅尔的准确评价,〃在德国,之所以到处安安静静的,并不是因为人民生活得很富足,而是因为盖世太保工作得很'得力'〃。
投敌者们同时意识到,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是以类似于苏联国内进行的社会主义竞赛换来的。实际上,在德国几乎没有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社会主义竞赛。也没有展开像苏联斯达汉诺夫劳模的那种竞赛,更没有像苏联那样对竞赛的优胜者实行个人崇拜。虽然德国国内也举行竞赛,但主要还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是为了让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深入人心。
更多的苏联居民在德国生活的诱惑下投敌了,投敌运动的规模之大,有一个事实就能说明,那就是在德军从苏联撤退时,几千名哥萨克地区的居民妇女、儿童和老人都与他们一同撤离了。工程师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所指挥的俄罗斯解放人民军在向西方进军时,与他们一同前往的还有布良斯克州洛科济自治区的数千名居民(后来,卡明斯基的部队被编入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1943年秋天,德军从塔曼半岛向克里木撤退时,自愿和他们一起走的就有大约120;000名苏联公民,其中超过80;000名是哥萨克人。45
应该注意到的是,与其他俄罗斯的投敌者们相比,哥萨克人在德国人那里属于比较有特权的阶层。德国人把他们当成盟友,并且也不反对哥萨克地区在德意志帝国的庇护下实行更大权力的自治。负责管理东部领土的德国部长、种族学说创始人之一的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哥萨克人是东哥特人的后裔,这就使得他们也成为雅利安人,而不再属于二等公民之列。哥萨克人的刊物,和弗拉索夫等人的刊物相比,更为经常地强调〃德国人民和新欧洲的领袖希特勒〃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哥萨克人应该成为〃德国军队最忠实的战友和盟友〃。1943年1月27日,顿河哥萨克首领П。Н。克拉斯诺夫在宣言中号召说:〃大家加入德军吧!同他们一起去战斗!同时要牢记的是,在最后会战中这危险而抉择的关头,只有那些毫不犹豫地与希特勒和德国人民坚定地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才能在希特勒的新欧洲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哥萨克们!德国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几个联络官
类似的号召反映出在德国武装力量里服役的许多哥萨克人的心声。关于这一点,在他们从前线写给家里的信中就可以看出。例如,谢苗·拉林在1942年12月的家信中就自豪地告诉父亲说:〃……我现在有权利骄傲了,因为我现在是德军的一名士兵,属于顿河哥萨克。征召以后我不想打仗,干脆跑到德国人这边来了。反正在红军那里我一分钟也不想干了……〃而库班的哥萨克阿列克谢·克里文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参加了德军部队……我们的长官非常关心我们,不仅关心我们,甚至还关心我们的家人。〃46显而易见,哥萨克投敌者在信中把德国人和德国武装力量视为〃自己人〃,而把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当成是〃外人〃。
1943年11月10日,由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В。凯捷利和负责东部领土的德国部长А。罗森贝格签署了对哥萨克人的宣告(内容由П。Н。克拉斯诺夫起草),这是对哥萨克阶层在与红军进行的战斗中所作贡献的承认和肯定。它保障了哥萨克阶层拥有沙皇时期的所有权利和特权,还保障哥萨克阶层的土地权利不容侵犯。该宣告说,这是〃你们的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在他们不能回到祖国的情况下,还可以暂时〃在元首的庇护之下,在东欧继续你们哥萨克式的生活,还会为你们提供土地,以及你们的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特殊用品〃。为了报答这份宣告,П。Н。克拉斯诺夫满意地表示,德国政权〃在全世界面前承认了哥萨克的功绩〃。他很肯定地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德国对苏维埃进行的战斗最后在哪里取得胜利,苏维埃又在什么地方灭亡……但是,无论这个地方在哪,我们哥萨克人都会听从指挥,都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以便早日取得这个胜利。此后,我们会解放顿河、库班和捷列克,那时,哥萨克阶层将在德国和元首希特勒的庇护之下彻底得到解放。〃
这样,就谈到了哥萨克地区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庇护之下的自治问题。
而А。А。弗拉索夫投敌后组建的俄罗斯解放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弗拉索夫心目中的德国和德国人形象的演变过程。
在弗拉索夫处在包围之中的时候,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德军中的几个联络官起了特别大的作用,他们是维利弗里德·施德里克、谢尔盖·弗雷利希和斯文·斯坚贝格。他们出生在沙皇俄国,并且有双重自我意识。无论是俄国还是德国,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祖国。和弗拉索夫一同工作的德国人,不仅在对待俄国人的态度上不像对待一些〃温捷尔缅什〃那样,而且还参与了7月20日的反希特勒密谋。他们中间就包括弗赖塔格·洛林戈芬男爵,他因为此事而自杀。在弗雷利希的回忆录里,讲述了一些故事,说明А。А。弗拉索夫对于德国人的正面认识是如何形成的:〃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当我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时候,在我们县城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一些德国人。这都是些什么人啊!其中一个叫卡尔·卡尔洛维奇,他是开药铺的。这个职业实在太符合他的性格了,因为他时刻准备去帮助任何需要他帮助的人。他常常把药无偿送给那些穷人,或者以很低的价钱卖给他们。他一直很诚实、十分得体,而且富有责任感。他从来不发脾气,也很少生气。苏联人都喜欢他,称赞他。他的人格魅力使我对所有的德国人都产生了尊敬之情。
〃另一个德国人名叫阿尔图尔·奥斯卡罗维奇,他是一个老教师,一个老夫子,干瘦干瘦的,不善言辞。他的制服总是熨得平平整整的(弗拉索夫回忆的事情明显是发生在革命前,当时,教师们都穿着统一的制服;弗拉索夫出生在1901年,所以,他谈到的应该是他的中学时代。…作者按),上面一尘不染。他是一个路德式宗教徒,但是,每天却跑到我们大教堂里来,与其他的教员们一起,神态端庄,一动不动地坚持做完礼拜。我就想,他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
1940年12月,弗拉索夫任第99步兵师师长,这个师部署在苏德边境的佩列梅什利亚内地区。在红军的一次高级指挥人员参加的会议上,他曾经说:〃我们驻在边境上,每天都看见德国人。德军排的士兵不管去哪儿,队伍总是特别整齐,着装统一。我就对自己的战士训话说:'瞧,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军队,我们应该比他们好上十多倍。'于是战士们也都注意起来。要知道,我们相隔100米远,互相之间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观察着德军的几个排,我们的几个排也开始精神抖擞起来……过去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德军军官向我们明确表示友好,而我们不予理睬。当时我们就说,应该友善地对待友好的人,于是我们现在也开始跟他们打招呼了。〃
最寻常不过的德国妇
下面是1944年初弗拉索夫向弗雷利希谈起的他对德国的印象:〃我们的住处对面有一块田地。每当无聊的时候,我就经常看那位农民怎样种这块地。他犁的每一道沟都那么恰到好处!每一块小石头他都仔仔细细地拣了出来。我是农民的儿子,凭经验就知道这样侍弄出来的地收成会怎么样。只有到这时,我才开始相信那些传说,说是德国人地里的收成可以是我们的3~4倍……我欣赏着坐落在鲜花丛中的一幢幢五颜六色、十分漂亮的小房子。我在想,这肯定是一些资本家避暑的小别墅,他们这些人靠着剥削劳动人民,来达到自己享受的目的。要知道,当我们还在苏联的时候,整天被灌输的就是这些说法。而当我听说,这些小房子是伐木工人住的,并且干这行的都是村子里最穷的人,因为他们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得不在巴伐利亚的森林中做雇工,而且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伐木的活,我简直不能相信。我想,在苏联就算是机关工作人员、银行行长或者工厂厂长也过得要比这里的工人寒酸得多。于是,我不得不说:你们这些德国人啊,算是有两次战胜了我,第一次是在沃尔霍夫,而第二次就是在这里,在德国的心脏。〃
〃我总是乐于想起那位我们拜访的妇女。她是一位最寻常不过的德国妇女。也许,可以认为她代表着德国所有的妇女。我有什么理由痛恨她呢?就因为她是一个德国人?或者因为她把自己的孩子们送上了战场?虽然我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但从她的语气和目光判断出来,她在友好地向我(她的敌人、一位二等公民)热心地解释,对于我和她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大家都是人。〃48在这里,德国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成了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
像许多其他的投敌者一样,弗拉索夫在看待德国和德国人时依靠的是俄罗斯人传统上对德国人的评价模式,即从整体上说是积极正面的评价,这至少起源于彼得一世时期。19世纪的文学作品就反映出这一看法,其中包括尼古拉·冈察洛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奥布洛莫夫》中施托尔茨的形象。对于苏联人而言,德国人始终是遵守秩序、精益求精、精明能干和忠于职守的表率。即使弗拉索夫在德国身陷囹圄时,他对德国人仍然持这种看法。说老实话,对于弗拉索夫和其他的俄罗斯投敌者来说,所谓交往的德国人仅限于旅途中遇见的那一些德国人。当弗拉索夫乘火车路过东普鲁士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德国的村庄,见到农民们在耕种田地,见到了成群的牛羊,还见到了整洁而舒适的房屋,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对陪同他的德国宪兵队中尉说:〃这里实在是太好了!〃
在对待德国的态度上,俄罗斯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们也表现出他们的双重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