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时期的土尔扈特部落第一节改土归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总的汗,是唯一的卫拉特人的汗,而盟是属于道、府、专、州一级,将盟改为县,是降级改土归流,不合适。根据以上意见,形成了八项决议:一、同意改制,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辖境广袤,人口众多,请改设正式的县。二、各汗、王、公、台吉生活费用,改县后请政府从优,增加薪俸,民众不能负担其费用。三、每年为民众念经祈福的春、夏、冬3次较大的费用,由政府负担。四、政府设县后,每年豁免各寺庙税羊两千只,用作念经费用。五、汗仍然是民国政府的蒙务顾问。六,专区与盟务府合并后为同一级别。
    七、汗指导焉耆专署的工作不降级担任和静县任何职务。
    八、由汗的夫人乌静彬担任焉耆行政公署副专员兼和静县县长。
    1940年2月,于德一拟定了正式方案:和硕特设治局,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王府驻地改为县,县府设在和通苏木汗王府内。原有盟长、固孜达一律取消。正县长、正局长由土尔扈特部落人担任,副县长、副局长由汉族人担任。改旗为区,以旗名为区名,固孜达担任区长,梅仁副之,改苏木为乡,以原苏木名为乡名,藏根担任乡长,昆都副之。保护汗、王、公、台吉的利益,增加其薪俸。优待喇嘛,免征税羊两千只,用作念经费用。此方案得到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两厅认可。报省府,表示同意,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定名为“和通县”,寓和平之意。当年4月,省督办盛世才和省主席李溶批准了于德一的方案,6月正式成立和通县,和硕设治局,隶属于焉耆行政区。
    设县之后,对和通县名议论不一,土尔扈特人称“维吾尔人”为“和通”,和通县意为维吾尔人之乡。各正副区长以名实不符为由,向于德一当面提出异议。于德一迅速电告省政府,省民政厅长邱宗浚拟改为和顺县,以和平顺利之意。“盛世才指令,查与山西省和顺县同名,应改为和靖县。定名为和靖县(陈连和,周越主编《巴音郭楞州情》第49页,巴音郭楞地方志编委会,1985年版)。”“至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和静县至今。”
    在将满楚克札布汗王关进监狱,并将和硕特郡王班迪和北路旧土尔扈特盟亲王杀害的威逼高压之下,盛世才匆匆强迫部落头面人物同意了他的方案,将东归6盟改土归流,以求一逞。汗、王、公、台吉的尊号并没有更动,并继续支付王公们的高额薪俸,以保证他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制约喇嘛、汗、王、公等对蒙古人民的统治,防止土尔扈特人民寻衅闹事,以安定社会秩序,使农牧民不向汗、王、公和寺庙交租,而向政府交税。但适得其反,东归6盟改县和治局后,盛世才政府不仅收税极少,而且支薪更多,出现了税不抵薪的现象。
    捐资助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盛世才上台后,接受了杨增新愚民教育和金树仁鼓吹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兴教育办学校容易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可佐证改土归流的正确性,于是下令在全新疆轰轰烈烈地大力开展办学运动;土尔扈特南路盟满楚克札布和夫人乌静彬借机响应,认真筹办,成立了如下几所学校:
    1、汗王府蒙古小学,1934年由满楚克札布汗王带头捐资兴办。当年9月开学,校长为王充仁,甘肃人,蒙族教师有贡伯、力克、布尔卡、巴士巴以尔等都是乌市蒙哈学校毕业生。还有汉族教师苏炳茂(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编《卫拉特蒙古简史》下册,第23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有学生350人和由宗教人士捐资修建的教室10间,每间30多平方米,木桌椅。没有蒙文教材,由教师将汉语教材翻译成蒙语教材后进行教学。主要开设科目有:主课语文、数学,副课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手工。师生一般下午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募捐,演活报剧等。经费:主要是王府的财产,满楚克札布几乎到倾家荡产也无法支持办学经费的地步,以致“把汗王夫人乌静彬的嫁妆首饰都变卖当做办学经费”。以后部落的人民也都积极地捐牲畜、捐金银以支持学生住校的费用和教师工资。这是中国西北、西南九省区,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小学,标志着土尔扈特部落教育普及的开始,起到了开通民智,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当时学生来源极其困难。只得采取强迫命令的方法,各区乡村按指定的名额保送学生上学。对上不起学的孩子,由富牧、牧主、王公、贵族捐资助学,做到有钱的出钱,有牲畜的出牲畜。如茶汗旗的恰克德依靠资助上完师范,鄂日甫送往北京大学,杜仙到苏联塔什干大学留学。他们3人都很穷,是靠大家帮助才完成学业的。由于汗王和汗王夫人带头捐资助学,土尔扈特人民掀起一个兴教办学的好风气。满楚克札布被监禁后,在乌静彬的筹措下,相继成立的学校有:
    2、北哈拉莫墩小学,成立于1939年9月。校长加拉,教师巴玉林、桑戈、达什,有学生70-80人,教室和办公室4间。1944年因经费困难一度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开办,今有学生200多人。
    3、南哈拉莫墩小学,1940年9月开学。校长沙日木,教师卡格得尔等,有学生100-150人,教室3间,教师办公室1间,由喇嘛庙出钱修建。1945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950年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又予以兴办,今有学生300多人。
    4、扎布素尔小学,1941年9月开学。校长桑格,教师阿拉等,有学生30-40人。1945年后一度停办,后由甘杰喇嘛恢复该校。以后起名叫库热小学,教师工资、学生开支由库热(庙宇)资助。
    5、巴仑区小学,1941年在焉耆七个星乡建立,校长阿拉,教师金木提、讴日格新等。有学生120人,3间教室,1间办公室。农区的蒙古子弟居住点固定,牧民也愿意让子女上学。经费由家长自付。学校一直坚持至今。
    6、茶腾小学,于1941年9月开学。校长巴德木,教师阿拉徐代,有学生20-30人,只有教室1间。由于学生太少,该校两年后停办,学生到七个星小学(即巴仑小学),寄宿上学。
    7、开热得小学,在焉耆四十里城,于1941年9月开学。有学生70-80人,校长道尔吉,教师桑格吉、桑戈,蒙古农民自费送子女上学,学生固定。学校坚持至今。
迪化蒙古小学:1940年3月开办,校长乌静彬,教师为新疆学院蒙语班毕业生,有学生150—200人,学生年龄较大,为15—20岁之间,1944年7月因物价飞涨停办。
    蒙古语师资教育。1938年,新疆省教育厅在焉耆开设简易师范学校,招收蒙古族学员40名为1个班,毕业生分到焉耆、和静、和硕任教。1941-1942年,开办了蒙语教员训练班,地点在焉耆师范,胡海英为主任,洪固尔、尼满为教师,学员是汗王府小学毕业后保送的,共40名,用汉语教学,教员任翻译。“1943-1944年,在焉耆师范举办了第二期蒙语教员训练班,有学生40人,毕业后分到各区任教或政府部门工作。(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巴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40页,1988年版)”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1945年,汗王夫人乌静彬从汗王府小学中选拔40人上了师范班之后,又从中选5人去兰州大学上学,4人去兰州师范大学就读,还选拔了1名优异学生送北京大学学习。留学生是在送往乌鲁木齐市读中学的牧民学生中先选送读新疆学院,然后选送苏联中亚塔什干留学。1934、1935、1936年,共送9人去苏留学。其中1人是旧土尔扈特北路盟,名叫达什。汗王府出资培养的这些留学生和大学生全是学习优异的贫苦牧民的子女或部落的孤儿。
    牧民教育。1942年,汗王府相继成立了一些社会团体。如蒙文会,是为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和学习畜牧兽医技术而设立的,很受牧民欢迎。蒙文会一次就成立了7所牧民业余学校,有学生247名。部落有识之士给牧民学校捐资较多,盛世才政府也下令给和静县和硕治局蒙文会抽出草场税中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活动收入,1年就抽出大洋9629元,小麦13447斤,包谷12700斤,马26匹,羊881只,牛10头,有力地支持了土尔扈特部落的牧民职业教育。
    民国时期,土尔扈特人民用捐资助学的形式,让部落大部分子弟享受教育,并选拔优秀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和出国留学。培养的大都是贫困家庭的子弟和孤儿。这种捐资兴学的传统,正是土尔扈特人民生生不息、延延不已的因素之一。
    满楚克札布之争: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尤勒都斯的土尔扈特牧民参加了如火如荼的三区革命运动。国民党军队依靠武力镇压一次次都失败了;转而依靠慰问诱骗,但三区革命者有可靠情报,阴谋都被一一识破。国民党军队在焉耆大修城墙。城墙高7米,宽14米,全以墒土打垒,名曰“干打垒”城墙,“千年攻不破”。半年就把焉耆搞成城门紧闭,碉堡林立的土城;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国民党军队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又从乌鲁木齐市调来两个正规团,加原来的1个正规师对焉耆严加防守。还把土尔扈特部落汗王满楚克札布接到焉耆城内。而这时的汗王满楚克札布已被盛世才折磨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光呆滞,语无伦次,一遇惊吓,常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巴州文史资料》第1辑,第46页,1985年版。))。”他坚决不住焉耆城,要住汗王府。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国民党政权还妄图利用他王冠的光环,震慑尤勒都斯草原的土尔扈特子弟,作为阻止人民革命军队进攻焉耆的一块有力的盾牌。
    三区革命政权尤勒都斯政府为了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宣传革命的道理,在人民思想上消除国民党宣传尤勒都斯人民起义是“土匪暴乱,共产共妻”的谣言,用活生生的例证,把各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吸收到革命战线一边,三区革命政权对土尔扈特部落的卓哩克图汗满楚克札布采取了团结、联合的策略。三区革命政权经过多次秘密地和满楚克札布的第二夫人西谋珍联系,想把汗王满楚克札布接到尤勒都斯革命根据地去。1946年5月,三区革命政权派出40多名和满楚克札布有较亲密的关系的牧民子弟,去反复劝说汗王上山参加人民革命运动。和静县政府的护卫队闻知后,一面坚决阻止,双方为争夺汗王几乎打了起来,因政府卫队力量不足没有打,就连夜去报告焉耆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听说来人很少,就迅速集结兵力去抓捕土尔扈特部落的尤勒都斯牧民。尤勒都斯牧民得知这一消息后,迅即撤离和静城。国民党政权恐土尔扈特牧民将满楚克札布抢走后,将成为土尔扈特人民反抗国民党政权的又一面旗帜,后果不可收拾,赶快下令,“以给满楚克札布治病为名,送往兰州
    (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巴州文史资料》第1辑,第5页,1985年版)。”
    恢复盟署:1947年国民党政府出于政治的需要,拉拢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挽救即将灭亡的国民党政权,恢复了旧土尔扈特南路盟与和硕特盟,但仍然保留了和静县与和硕治局,未恢复苏木的建制,以保留改土归流最后一块招牌,而盟长公署实则是一个空架子,就是恢复这个空架子的盟政权,民国政府还要汗、盟自行报告,呈请恢复,原文如下:
    旧土尔扈特卓哩克图汗满楚克札布专电,
    南京蒙厅委员长许副委员长钧鉴:
    窃查部落向以盟长公署管辖所属,但民国二十八年间为主持新政之盛世才强迫取消,兹因民众要求恢复,于本年七月九日正式成立,等分兼正副盟长,除分呈外,特此电传监核备查,乞时于俾仿遵许。
    新疆旧土尔扈特南部落乌纳恩素珠克图札萨克
    盟长满楚克札布、副盟长乌静彬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仅仅过了3个月,国民党政府更换满楚克札布仅16岁的儿子恭本德吉特为盟长。当时三区革命军已解放了巴音布鲁克山区,在那里建立了尤勒都斯革命政权。从牧区到焉耆马行4日可以到达,民国政府深恐三区革命军袭取焉耆、和硕,使南疆失控和唯一的南北疆通道断绝。为挽救危机,企图利用汗王、盟长的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