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Page 26…

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 

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保护北方边境。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 

辽军已经占领寰州 (今山西朔县东),攻击力很强。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 

引住辽军主力,然后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为什么这么胆小? 

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然后 

再攻打寰州。”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是要失败的。” 

     王侁带着冷嘲热讽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 

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但他并不想与王侁争辨。他说:“我并不是怕 

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既然你们一定要打,我 

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早就与杨业不和,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 

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 

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 

得不先死,以表明我的报国之心。”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 (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 

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 

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说完,老将军杨业便带领人马直杀向朔州。 

     辽军听说杨业前来,非常认真地准备应战。首先,出动大批军队把宋军 

团团包围起来。杨业和他的部下,虽然英勇奋战,毕竟寡不敌众。他们从中 

午一直打到傍晚,只剩下一百多人,奋不顾身突出重围,边战边走,向陈家 

谷退却,指望着潘美前来接应他们。 

     哪知道潘美的军队早已离开了陈家谷,根本没来接应他们。原来潘美、 

王侁在谷口等候了多时,得不到杨业的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被杨业打败。王 

侁怕杨业独自立了大功,一心想去抢占功劳,连忙带领军队前进。潘美也带 

领军队向西南方向盲目前进。不久,他们听说杨业打了败仗,又赶快向后逃 

跑,再也顾不得接应杨业了。 

     杨业带领一百多人,转战到陈家谷,连宋军的人影也没看到,不觉失声 

痛哭起来。他决心以死报国,就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 

我一道死,赶快夺路逃去,好回去报告朝廷。”部下都感动得哭起来,没一 

个人肯逃走。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 

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 

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他躲在树林里, 

可是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 

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潘美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 

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 

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牺牲以外,其余6个儿子都得到了官职。 


… Page 27…

其中杨延朗 (后来改名杨延昭)最有名,(他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尽职尽责,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保卫了北宋的 

边境。有一次,辽军大举南侵,他建议北宋朝廷乘机出兵直捣辽国的后方, 

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 

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宋朝这一败之后,辽国又出兵10万,再次南侵,被北宋几位边将张齐贤、 

尹继论、李继隆小胜几次,有一次更把耶律休哥打伤了,这才退走,不敢大 

举南侵了。从此,辽宋双方战事基本平静。在这段时间里宋朝一是与西夏冲 

突,二是发展经济。 

     公元997年,太宗病死,真宗赵恒即位。真宗即位后,虽励精图治,又 

有寇准等大臣的辅佐,但由于边疆不宁,加上内地官员荒淫残暴的劣迹而导 

致人民反抗之举经常发生,所以国势反而不如太宗时强盛了。 

     寇准是华州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人,从小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年 

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在地方上和中央政府里做官。寇准做事,刚强果断, 

很快受到宋太宗的信任。宋真宗曾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 

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马上要任命你做宰相呢。”并问他:“谁 

可以跟你一道担任宰相?”毕士安回答说:“寇准天资聪明,又忠义,能处 

理大事,我不及他。”宋真宗又问:“听说他刚强任性,听不进不同意见。” 

毕士安说:“寇准一心为国,主持正义,反对奸邪,所以好多人讨厌他,说 

他的坏话。如今北方边境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就这样, 

宋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共同对付辽国的入侵。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年),辽国调动20万大军,打到靠近黄河的澶 

州 (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澶州是北宋的门户,直接威胁着宋朝的都 

城汴京。告急文书象雪片似地飞向汴京,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付的办法。 

参知政事 (就是副宰相)王钦若是江西人,他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主张放弃 

汴京,把都城迁到金陵。另一个参知政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把都城迁到 

四川的成都。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张迁都逃跑,避开敌人的锋芒。另外 

还有其他一些大臣提出另外的建议。 

     这时候,一个大臣站起来说:“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杀头!现在上下齐 

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怎么能提逃跑的事呢?陛下应当趁这个时机亲自出 

征。为什么要放弃京城远逃呢?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 

还保得住吗?”宋真宗回头一看,这个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宋真宗想了一想,觉得寇准的话不错,但他仍然心有余悸,怕自己一旦 

亲征,会有被辽国俘虏的危险。寇准上前来进一步讲明宋军具有抵抗敌人的 

实力,这下宋真宗才真的下了决心亲征。 

     这年的11月份,宋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准备到澶州北城。随行的有大队人 

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 

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进谗言,劝真宗暂时退兵,避 

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问到底应该怎么办?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 

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 

如果回兵几步,全军就溃退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那么大宋的江山就完了, 

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 Page 28…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没底,老是怕这 

怕那,心慌得很。寇准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用计激励宋真宗的抗战决心。 

     寇准走出行营,巡视军队的时候,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对 

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国家?” 

     高琼说:“我愿奋勇杀敌,以一死报国。” 

     寇准连声赞叹,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 

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将军!”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 

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将士们肯定信心倍增,为国为家都应该留 

在东京。我们决心死战,肯定能够击败辽兵。” 

     宋真宗听了高琼的话,沉吟半响,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说:“机不 

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再晚就来不及了!”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一再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 

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宋军弩箭齐发, 

萧达兰中箭丧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 

觉得宋朝暂时不好征服,就有心与宋朝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 

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 

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打退了辽军的围城部队,并且将辽 

军追击到很远的地方。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外加金银布帛。 

     其实,宋真宗并没有抗辽的决心。早在他亲自出征以前,就派一个叫曹 

利用的官员,秘密到辽国进行谈判。辽军因为宋军越战越强,而自己又不断 

受到挫折,处境越来越不利,就同意和宋朝议和。 

     一开始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便放 

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为自己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 

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要议和,就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给多少呢?宋真宗对派去议和 

的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再多就 

不能答应了。” 

     寇准私下一再嘱咐曹利用说:“虽然皇上许诺给百万银绢,可是,你答 

应的数目不能超过30万。超过这个数目,我就杀你的头!”曹利用也是一位 

有爱国心的官员,他与辽国经过艰难谈判,终于在第二年(公元1005年)年 

初,宋辽双方订立和约,规定北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为 

这次和约是在澶渊 (即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和约订立以后,一些人问曹利用每年送给辽国多少银子,曹利用伸出三 

个手指头,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宋真宗大吃一惊,说:“太多了!”接着 

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等到知道确切数字以后,这个一心妥协 

的宋真宗高兴极了,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还亲自写了诗表示庆祝, 

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打这以后,宋朝统治者加紧向人民榨取更多的银绢,付给辽国。百姓的 

负担加重,生活更加痛苦了。 


… Page 29…

     由于寇准和其他一些将领的坚持抗战,北宋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 

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那位王钦若却在宋 

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如果皇帝被抓 

住了,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 

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此后,辽国统治者每年获得大量银绢,并不满足。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年),辽兴宗又扬言要发兵南下。宋仁宗连忙又派人去谈判,答应每 

年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又一次向辽国屈辱求和,辽国这才作罢。北 

宋朝廷软弱无能,在外族入侵时只能退让妥协。 

     从979年,太宗伐辽到1004年辽国萧太后伐宋,前后共25年。这25 

年中,辽宋两朝兵戎相见你来我往,大小数百战。单是重大的战役就有高梁 

河之役、澶州会战,直到澶渊之盟时,算是基本结束,至少两国短期内不会 

再起战争,两国边境上的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努力发展生产了。第二年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