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皇后:宋王背后的女人(1)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14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5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83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三级跳式的一路升迁
南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大概天生就是当皇后的命。
据说她当皇后,出生前便已经由“上天”安排好了。《宋史》上说她的父亲吴近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看到一个小亭,匾额上书“侍康”二字,亭旁边有一株芍药,“独放一花”,花下还有一头白羊。吴近醒来感觉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乙未岁(羊年)生下了“妍丽可爱”的吴氏。吴氏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侍奉当时的康王赵构。吴近这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上天的征兆。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也可能是他父亲在女儿发达后的一种刻意附会。古人总是迷信这一套的。吴氏日后被赵构宠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些“迷信”。譬如有一次,皇帝君臣在海上航行,突然“有鱼跃入御舟”,这时吴氏不失时机地说道: “此周人白鱼之祥也。”要知当时北宋刚灭亡,金兵大举南下,恐慌无助的高宗君臣只好“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其窘迫之状可想而知。赵构此时听了这样的吉利话,心里自然非常高兴,马上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到达目的地,又进封为才人。
当然,吴氏讨得赵构的欢心,可不单是只凭伶牙俐齿。《宋史》说在赵构即位初期,她“常以戎服侍左右”。有一次,宫廷卫士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突然包围行宫,诛杀宦官,发生兵变。闯进宫内的士兵“问帝所在”,吴氏不惊不慌,用智慧和胆略哄骗过去,帮赵构躲过一险。
除却英姿俏丽、胆略过人外,吴氏还“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宋朝皇帝的文人气息都很浓郁,赵构也不例外,因此对“能文能武”的吴氏另眼相待, “宠遇日至”,很快就将她进封为“婉仪”,旋又晋升为“贵妃”。
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说吴氏曾经“绘《古烈女图》,置坐中为鉴”,同时,“取《诗序》之义”,在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这两件事看似普通,其实寓有深意。要知韦太后曾以“亡国之妃”遭金人掳掠,受过不少“非人之苦”,心里也有许多难言之隐。挂上“烈女图”以明志,“忍辱偷生”的韦太后心里自然欣慰许多。因此,宪节皇后去世后,朝臣请“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便成了热门人选,韦太后“亦为言”,力挺吴贵妃。于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贵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此后,“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幕后的操持政务者
吴氏不但有做皇后的好命,而且她还是做皇后的“好料”。
高宗赵构大概是在亡国的兵乱中遭受太多的惊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渐渐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后,便再无子嗣。无奈,只好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命张贤妃育之。当时还是才人的吴氏,为替皇帝分忧,也积极申请“育一子”,于是收宗室赵伯玖为养子。后来,张贤妃不幸病逝,吴皇后便将赵伯琮一并收养。吴皇后对两个养子并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为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所以吴皇后积极说服高宗将其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慎。值得一提的是,赵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而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因此,赵慎即位,皇权便又由太宗一系转入太祖一系。
吴皇后的大度和大气赢得了子孙(虽然非亲生骨肉)的尊重。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当了皇帝的赵慎,对非亲生的吴皇后非常尊敬,不但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而且平时也是毕恭毕敬,拜见“如宫中仪”,对吴皇后的亲属也“推恩有差”。到了她孙子辈光宗即位,对这位重量级的“祖母”更是敬重有加。而她的曾孙辈宁宗赵扩,也时时要聆听她的教导。
吴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这些南宋皇帝,虽然心肠都还不错,可就是软弱无主见,好在有她这么一位坚强的女人替他们撑腰。譬如当年光宗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吴太后深知政权交替平稳的重要性,也知道这个孙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宜崇尚旧臣”。再如她过八十大寿时,对侍奉身边的嘉王赵扩“勉以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为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传授君王之道。
吴太后辅佐的这几个皇帝很有意思,个个都不爱当皇帝,而是愿做太上皇。吴太后的夫君高宗赵构就当了足足25年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5年。而随后的光宗,因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气(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当了5年皇帝便厌烦了。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驾崩,光宗心神俱疲,颓然病倒,觉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也想做个太上皇。甚至他亲爹的“祭奠之礼”,他也以病推托。这时朝廷已乱成一锅粥。群臣此时能信赖的,也只有这位白发苍苍、年逾八旬的吴老太后了。于是,宰臣奏请吴太后“垂帘主丧事”。太后开始不许,她并不愿参与政事。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以江山社稷计,她只得再次“出马”,在“梓宫前垂帘”,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然后马上撤帘,从而干脆利落地化解了这场宫廷危机。
想来赵家的子孙也真是没出息,剩下的半拉江山都不好好爱惜、认真护理,还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受累操心。三年后,吴太后病逝,时年83岁,走时还不放心,特地留下遗诰,告诫她的孙子和曾孙“宜于宫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仅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诫她的“孝子贤孙”少来些虚的,多干些正事。
那个时代,男人不行,也只好靠女人撑腰了。
察必:朴实聪明的皇后(1)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
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这位皇后出自弘吉剌部,是地地道道蒙古大草原哺育的姑娘。她最大的美德便是继承了草原人民勤劳朴实的优点,勤俭为本,非常懂得过日子。她后来当了皇后,这个优点依然完美地保留了下来。据传在她所居住的王宫丹墀前,她曾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以此告诫皇宫子孙不要忘旧,要保持过去节俭淳朴的风尚。
《元史·后妃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皇后派人去国库里支取丝帛表里各一匹,忽必烈知道了,便责备皇后道:“这是军国所需,不是私人库房,你怎么能去支取呢?”当然,忽必烈只是和皇后开个善意的玩笑罢了。朴实的察必皇后却当了真,回到后宫,竟亲自率领宫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废物回收利用”环保活动,大力提倡“节约型”皇宫新生活。她让宫女收集用旧用坏的弓弦,继而煮之练之,织成绸帛,然后做成衣服,竟然非常坚韧密实。当然,这样的衣服估计可以给前线的军士做轻型“防弹衣”了。察必皇后亲煮宫弦、自织丝帛的壮举,被朝臣传为佳话。当朝国母大胆的创意和勤俭持“家”的举动使众人彻底折服,并被史官认真地记录在皇后的传记中。一百多年后,明太祖的皇后马氏听说前朝有此轶事,以为贤德,于是效仿察必皇后,在宫中亲自织布纺纱,也被传为美谈。
这样一件小事,被史官细细记录,并有朝臣赞扬,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察必皇后对废物利用的积极性。于是,她一天到晚在宫里四处奔走,东翻西拣,寻找可回收再用的废弃物。有一日,她来到专为皇宫造酒的宣徽院,竟在库房里发现许多旧的羊臑皮,被搁置了好多年。察必皇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可以大展身手了。于是命人搬到后宫,与宫人们将其洗晒干净,裁剪妥当,然后细细缝合,做成地毯。当然,察必皇后“废物利用”的壮举还有许多,环保运动也搞得相当成功,使得宫廷里“劝俭有节而无弃物”。后来,还有人专门写诗赞扬皇后的这种俭朴美德。诗曰:“深宫篡组夜迟眠,贴地羊皮步欲穿。漫道江南绫绮好,织方练旧弓弦。”
一位杰出的服装设计师
除了把环保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外,察必皇后在服装设计方面也很有造诣。当时,元人戴的胡帽没有前檐。有一次,忽必烈骑马打猎回来,告诉皇后,眼睛总是因太阳炫射而睁不开。
心灵手巧的皇后想了想,便在忽必烈的帽子上缝了一个檐。后来一试,果然解决了问题。忽必烈非常高兴,便下令以后的帽子都照这个样子制作。
还有一次,她发现忽必烈骑马时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便弓射,于是就尝试做了一种新的衣服,用旧衣改制而成,后边比前边长,没有领子和袖子,两边各缀一排襻扣,穿起来舒适方便。皇后还给它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比甲”,这种衣服便于弓马,而且形式特别,穿上去感觉非常潇洒,因此时人争相仿效,或许这就是现在马甲的由来。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皇后去世,忽必烈很悲痛,感叹没有人再像皇后一样关心自己了。如果察必皇后再多活几年,说不定还能有更多的发明呢。
察必皇后的缝衣技术,有时还被忽必烈用作笼络人心的利器。忽必烈对于汉学儒术非常感兴趣,他做皇帝之前,有一次听闻儒士赵璧之名,便把赵璧召至身边重用。为表示对赵璧的尊重,只呼赵璧为“秀才”,而不直呼其名。另外,还让自己的妻子(即未来的察必皇后)亲自给赵璧缝制蒙古袍,做好后,忽必烈让赵璧试穿,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叫察必一一修改。可见,察必皇后不但能够为夫君缝补衣物,还可以缝补天下。
一位聪明的心理学家
史书上称察必皇后“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因此很受忽必烈的宠爱。而察必皇后生性仁明,也爱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忽必烈对她的建议往往也笑纳。
《元史》上记载,忽必烈喜爱打猎,可京城从上都开平迁到大都燕京后,游猎一直不便,因此忽必烈让他的禁卫军长官在京城郊区开辟游猎场。下面的人立马去办,并将圈定的土地绘成地图给他看。当时察必皇后在场,认为此事不妥,因为只要忽必烈御笔一挥,那片区域内的居民就要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流离失所。皇后不忍,但也知道不能强行劝谏。所以她先打发走禁卫军长官,然后扶忽必烈进内室休息。这时,太保刘秉忠有事奏报,察必皇后看机会来了,便将其拦在外室,故意提高嗓门对刘秉忠说:“陛下要征收京郊的农田为游猎场,像这样的大事,你作为国家重臣,怎么不知道呢?土地在国都迁来之前已经分配了。如今新征收游猎场,土地的主人岂不要迁往他乡,引起百姓的怨气,造成混乱?皇上事多,日理万机,像这样的小事想不到也是难免的,你们做臣子的应及时提醒。若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中,怎么得了?”刘秉忠会意地笑了笑说:“我马上带图亲自查看,然后再作禀报。”察必皇后说:“这么做就对了!”察必皇后与刘秉忠的对话,忽必烈听得一清二楚,后来便命令刘秉忠先去视察,然后再做定夺。
察必皇后也经常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劝谏忽必烈,给他提醒。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将南宋幼主恭帝与全太后全都掳到大都,然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大家都非常高兴,饮酒作乐,唯有察必皇后闷闷不乐。忽必烈问道:“我终于征服了江南,以后不用再打仗了,大家都很高兴,为什么唯独你不快呢?”察必皇后意味深长地回答道:“从古至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千年帝国,将来我和你的子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