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783-钻石的历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钻石行业上。想当年不论罗德斯还是巴纳多,无一不是靠钻石发达亨通,奥本海默也认准了这一条金科玉律。当初他建立公司的时候就把操控钻石买卖设定为人生目标,他与生俱来的掠夺本性只有在钻石交易中才能得到满足。控制钻石就意味着控制戴比尔斯公司。奥本海默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奥本海默展开了数条战线,其中之一便是妥善维持与索利·乔尔之间的关系。乔尔不光拥有戴比尔斯公司最多的股份,也是伦敦钻石集团中的头面人物。奥本海默深知乔尔不光不会对自己的奋斗全然反对,而且还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同盟。
一战爆发之际,整个钻石行业四面楚歌。钻矿纷纷关闭,钻石价格连创新低,伦敦钻石集团砸了一大批货在手里,进退两难。1915年,南非占领了西南非洲一块富庶的产钻区,那里原来是德国殖民地,也是今天的纳米比亚地区。那块殖民地被占之后,成为了南非的保护地。虽然南非本身的钻石行业全部停产,但是保护地的矿主们本着赚一笔是一笔的原则,一直没有停工。到了1919年一战的尾声,保护地的钻石产量占了全球产量的18%。南非官方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把该地分散的企业合并成单一的集团。德国地主们迫于压力准备出售土地。
奥本海默鼓动身边的盟友轮番游说南非总理路易·伯塔将军,建议他恩准奥本海默成为保护地买家之一。伯塔答应他们对此进行考虑。接着,对奥本海默的行动一无所知的弗里茨·希尔斯科恩亲自造访将军府,以期合作。伯塔告诉他“某家矿业公司”已经和政府进行过洽谈。希尔斯科恩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给远在伦敦的戴比尔斯股东们拍了一封加急电报。但是伦敦的股东们竟然对奥本海默构成的威胁视而不见。他们开心地回电道:“德国人会保留当地的所有权,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他们目前没有卖地的打算。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本海默的)打算必将落空。”
这些股东们错误的信念使他们与纳米比亚失之交臂。奥本海默收购了保护地境内所有的钻矿,为自己添置了一个聚宝盆。他的新公司逐渐把“钻石海岸”纳米比亚打造成非洲最大的珠宝匣,其显赫的地位持续了好几十年。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希尔斯科恩暴跳如雷。希尔斯科恩的怒火还未消退,新的挑衅又出现了,奥本海默和哥哥路易与自己创立的公司签定了一纸合同,得到了钻矿的所有权,从此,兄弟俩建立起自己的钻石销售集团。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就是奥本海默同意把钻石卖给奥本海默。希尔斯科恩本身就是现有钻石集团的领导人物、戴比尔斯的股东,况且还是奥本海默的亲戚,所以奥本海默的行为在他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几年以后,奥本海默脱离犹太教,皈依英国国教,这件事造成了他和希尔斯科恩之间的彻底决裂。
“纳米比亚大捷”5年之后,奥本海默得了封号,成为了欧内斯特爵士,针对戴比尔斯公司的最后一战也酝酿成熟。他的想法在他给J·P·摩根的信中初见端倪:“一开始我就说过,咱们在控制金矿的同时也要一步一步地在钻石行业里确立领导地位,所以我们要致力把公司定位在钻石行业的先锋企业(比如赛西尔·罗德斯、维尔纳——贝特联合公司,等等)已经确立的领导地位上。”从此,他开始加大对戴比尔斯公司的控制力度。
奥本海默井然有序地不断攫取钻石资产。他与索利·乔尔重修旧好,把潜在对手之一拉入了中立阵营。这两个人协议连手购买比利时刚果公司出品的全部钻石。奥本海默的商业触角探进了西非经济的众多领域,也获得了钻石销售权。奥本海默加入了当地的钻石营销集团,但是很快遭到了驱逐,因为奥本海默为自己买进了一大批钻石,该营销集团认为他抢了集团的利益。奥本海默面对排挤再次出击,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集团。他自行购买了位于大西洋海岸线上纳马夸兰地区大量新兴的冲积钻矿。他再次买进戴比尔斯公司的股票。奥本海默在钻石领域达到的高度无人能及。
经过这番打拼,奥本海默觊觎已久的戴比尔斯主席身份瓜熟蒂落,成为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虽然戴比尔斯公司当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但是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内的反对者对奥本海默手中高度集中的权力感到惧怕——戴比尔斯公司的主席、新钻石集团的领导,更何况那个新集团是奥本海默一人创立起来的。最后,奥本海默超重量级的身份和地位使他过关斩将。1929年12月20日,星期五,戴比尔斯董事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奥本海默成为集团主席。
在金伯利城斯多克戴尔街的老会议室里,奥本海默终于坐上了钻石王国的第一把交椅。那一年他49岁,如日中天。会议室墙上高悬着巴尔尼·巴纳多和赛西尔·罗德斯的照片,这两位先驱的目光凝视着屋里的一举一动。一位股东进行了简短而正式的发言。巴尔尼·巴纳多的表弟大卫·哈里斯爵士坐在一旁,表情冷酷。弗里茨·希尔斯科恩揪着胡子,瞪着桌子生闷气。奥本海默似乎一点也没感受到这份强烈的敌意,他心满意足地坐在椅子上,右腿弓起,双臂环着右膝,孩子气十足。
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亲手毁掉了伦敦钻石集团。自从他大权在握的那一刻起,他的故交好友们就注定厄运当头。他太了解这些人的底细了。曾经操作钻石毛坯交易的中间商就此下岗,戴比尔斯集团从此一手遮天。
在戴比尔斯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奥本海默创立的产销体系被称作“单渠道销售”。在这个销售体系中,生产者团体将钻石毛坯送到伦敦待价而沽。这些生产者要么是戴比尔斯麾下的矿主或加盟者,要么是与戴比尔斯签定独家供货合同的矿主。另外,该公司还把市场上散户出售的毛坯全部买入。下一步,戴比尔斯集团把收集到的所有毛坯集中送到伦敦进行挑选分类,然后把各个成色的毛坯混装在不同批次的“集装箱”里,出售给根据商品信息付款的买家。在戴比尔斯的巅峰时期,这套系统控制着全球钻石毛坯交易量的80%。如果钻石价格下跌,戴比尔斯就切断各大切割中心依赖的货源,价格回升之后,钻石供应才再度恢复。
钻石帝国在经济体系中非同小可的份量促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戴比尔斯集团才是钻石的知己。从上文提到的生产者团体在钻石毛坯市场上的地位判断,伤害戴比尔斯就是伤害钻石。多亏这个巧妙的逻辑命题,戴比尔斯集团才逃过了1954年的一场劫难,那一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稳定地块上发现了一片密集分布的火山筒。前苏联当局对这一发现秘而不宣,有分析表明该国政府不具备开发钻石资源的能力。毕竟那块土地终日被冰雪覆盖,从地表到地下350英尺的地方都是冻土层,而且挖掘现场既无交通工具也无电力设施。但是这些忧虑远远不能说服前苏联政府放弃这个项目,他们不用取悦什么投资人,为了钻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有一件事值得他们关心,那就是这些钻石能换来多少外汇。
《钻石的历史》 第二部分钻石帝国奠基人(6)
前苏联政府雷厉风行地建起一个矿业城市,他们砍掉了火山筒上面的森林,立即开挖。戴比尔斯集团的高级主管们飞赴莫斯科,立志拉拢政府首脑加入垄断集团。戴比尔斯完全有理由对西伯利亚的矿脉产生恐惧情绪,因为那些矿脉含量丰富,足以满足全球钻石毛坯市场1/4的需求。戴比尔斯警告前苏联政府说,如果他们挖掘的毛坯流入安特卫普或特拉维夫,全球钻石价格就会迅速走低。莫斯科当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与戴比尔斯集团签署了供货协议。
1960年3月21日,南非警察对夏普维尔市的黑人居民进行武装镇压,69名市民不幸罹难,这件事引发了前苏联史上唯一的反戴比尔斯活动。野蛮流血事件令莫斯科当局义愤填膺,他们耻于同种族歧视地区白人大亨开办的南非公司产生任何联系。很快,一家名为城市西东有限公司的新企业接过了西伯利亚的钻石合同。这家公司与戴比尔斯集团看似毫无干系,其实它的幕后老板仍然是戴比尔斯。西伯利亚的钻石仍旧销往伦敦市场。
戴比尔斯的钻石帝国连接着历史与现在,钻石毛坯市场好比它手中驱动世界的皮鞭。但是这皮鞭毕竟是身外之物,总有人能把它抢走。虽然戴比尔斯一时成功地把俄罗斯的钻石导入伦敦市场,但与俄国人打交道并非易事。莫斯科当地的钻石大亨们对戴比尔斯的估价行为心存疑虑,随着俄罗斯钻石行业的蓬勃发展,总有一天他们能抓住机会挤进毛坯市场。戴比尔斯集团应付这一招的对策就是在拥有的钻石数量上压过所有对手,若有钻石生产者不顾行规擅自出售,他们就把大批的钻石毛坯投入市场,通过价格下跌整垮竞争对手。戴比尔斯集团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丰厚的钻石储备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从容泛舟,其他对手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1955年,南非人加文·拉蒙在如今的博茨瓦纳境内、当时的博楚瓦纳兰保护地开始了自己的寻钻之旅,此人身材瘦削,脸上总挂着一丝干巴巴的微笑,性格沉静。他曾是戴比尔斯集团里经验丰富的老牌地质学家,在当时的照片上,他永远穿着咔叽布制成的猎装和同样材料的短裤。他喜欢在脖子上俏皮地扎上领巾。他满头银发,梳着利索的背头发型,而且即便太阳晃得他睁不开眼,他也从来不肯戴上帽子,只是把它抓在手里,垂在身旁。
拉蒙把总部开在博茨瓦纳南部著名的地貌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罗贝茨。孕育着钻石矿脉的卡瓦尔稳定地块一直延伸到卡拉哈里沙漠的正下方。拉蒙推断,既然这个地块在南方不远的地方蕴涵着钻石矿脉,那么为何不在此地碰碰运气呢?
卡拉哈里沙漠覆盖着200,000平方英里的大陆。有些地方的沙层深达上百英尺。就算这部分地块里真的存在钻石矿脉,它们的地表特征也只是深深地隐藏在厚重的沙漠之下。任何充当钻石指示剂的矿物质都深埋在沙砾之中,要想在卡拉哈里沙漠上通过挖掘的手段寻找矿脉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拉蒙觉得自己可以另辟蹊径。
卡拉哈里沙漠四周耸立着一圈高大的红色蚁丘。千百年来,无数蚁群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生生不息。它们挖掘的隧道网络向下延伸,深不可测。数以亿计的蚂蚁世代相传地进行着挖掘工作,他们把挖出来的沙砾和其他矿物堆积在地表,逐渐形成了一座座蚁丘。小小的蚂蚁在不经意间对卡拉哈里沙漠深层的沙砾成分进行了抽样调查。虽然蚁丘会被风沙夷为平地,但是其中包含的深层矿物质却留在了地表。因此,蚁丘的表层结构饱含着深层矿物质,对其进行取样分析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对深层土壤进行分析。如果沙漠底下有钻石矿脉,那么表层沙砾里必然存在钻石指示剂。
(拉蒙的勘探行动远远早于约翰·葛尼对石榴石化学成分与钻石之间联系的定性研究,但是地质学家早就知道石榴石经常出没在有可能伴随钻石出现的矿物质中。)
拉蒙撒开人马,让他们在沙漠里四处抽取沙砾样本。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为卡车开辟出一条笔直的道路。然后他们给沙漠进行坐标分区,在每个区里进行采集样本。随着他们的深入,拉蒙接到了发现钻石指示剂的报告。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矿物质分散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例样本中的指示剂达到一定的含量,但是拉蒙认为,有指示剂就说明卡拉哈里沙漠下面一定存在着钻石矿脉。
拉蒙在沙漠中一干就是6年。取样者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每个分区之间的分割线,他们在自行车轮上装了一个里程表,用它来丈量取样点之间的距离。他们的研究结果未能使人信服,1961年,拉蒙带着人马走出了卡拉哈里沙漠,把开发目标转移到了东部地区。
就在两年以前,另一家公司在卡拉哈里沙漠的边缘地带找到了三颗钻石。他们寻找矿脉的活动以失败告终,继而放弃了开发计划。拉蒙来到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顺利地找到了钻石和指示剂。这个矿址的存在意味着该地拥有大规模的钻石储备,拉蒙的取样小分队把当地的地形细细梳理一通,希望找到那些钻石的出处。但他们空手而归。拉蒙和先前的开发者一样,一遍一遍地来回搜索,却始终未曾找到矿脉。他把在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