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睦芍写蟾行孪剩魄逅嫡馐谴淌妨醮笕饲鬃孕吹模唤钏嵌岳狭跻渤渎司磁逯摹�

一直在洛阳家中赋闲的卢植,收到了简雍来洛阳办事之时,带给他的刘备的,原来是弟子刘备想请他到幽州担任幽州书院的院子,卢植想了想自己已经得罪了灵帝,估计这辈子很难再得到重用,如此坐吃山空下去肯定不行,再说老受刘备的接济自己也过意不去,另外就是两个儿子都跟着刘备去了幽州,听说现在都担任了一郡的太守之职,自己过去虽然不在一起,但毕竟离得近了,逢年过节的也能见面,所以卢植和夫人一商量,他的夫人也同意让他到幽州来,这样有事情做总比老在家里闲着强,至少再拿刘备的钱就理直气壮了。

于是卢植派人给老刘送了一封信,说明自己会在近期到幽州书院担任院长,然后收拾好家中值钱的东西,把自己在洛阳的那所宅子也给卖了,带着家人坐着马车经过近一个月的颠簸,今天终于来到了幽州的治所蓟县。

从辽东回来不久,老刘便收到了卢植的来信,老师能来他当然满意,于是便让简雍先在蓟县已经选好正在施工的幽州书院附近,为卢植准备好一所府邸,所需的各种物品和下人都给找齐了,这样老师来了就可以直接搬进去了。

今天正在刺史衙门办公的老刘,突然听到守门的士兵来报,说是有位自称是大人老师的人在门外等候,老刘一听便知道是恩师卢植来了,于是连忙带着身边的田丰、荀攸、戏志才等人出了刺史府大门,亲自迎接老师卢植。

看到卢植身后的几辆马车,老刘知道是恩师的家眷也都过来了,忙让简雍先派人把卢植的家眷送到为他准备的卢府中,安顿他们住下,好在简雍早已经把府中需要的下人和各种生活用品提前置办齐全了,因此他们直接住进去就行了。

几人在门外客套了一番,然后进入刺史府大厅分宾主坐下。

卢植先道:“玄德此次邀我前来任幽州书院院长,我是考虑再三,担心我无法胜任,影响了玄德的大事,可是再一想我现在在朝廷也不可能再有出仕的机会了,而且多年来潜心治学,也算有了一些心得,能有这个机会也算是让我为玄德尽一份力吧,只是我有言在先,要是书院没办好,玄德你可不要怪我呀。”

“恩师说哪里话,您乃是当世有名的宗师大儒,有您来主持幽州书院的大局,以您的声望,必然会有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受教,也才能为我幽州乃至大汉培养出众多有用的人才,恩师既然来了,幽州书院的兴起也就有望了,您的两位公子现在可都是我幽州

的太守,也是幽州的栋梁之才,这样你们全家都在幽州,还能经常见面,也可解了恩师和师母思念儿子的心情啊。”

边上的荀攸几人也都纷纷向卢植祝贺,卢植看到老刘的手下竟然有田丰、荀攸等青年才俊,也为学生高兴,当下与几人开始谈书论经,他的观点与见解果然深得儒道精髓,令在座几人受益匪浅。

随后老刘又把自己在幽州的所为向卢植一一禀报,看到学生的成绩如此骄人,卢植大感欣慰,尤其是老刘在政务、军事和商业上的各种新奇做法也令他大开眼界,同时卢植也根据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给老刘指出了一些不足,令老刘能及时对自己的失误进行弥补。

当听说老刘还在后花园种了几种将来可以惠及天下百姓的作物时,卢植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心,拉着老刘带他到后花园去看看。

正好荀攸他们也只是听老刘说起过,但也一直没去看过这些作物,于是老刘便带着他们来到后花园中,亲眼看看这些被老刘说的神乎其神的宝贝。

当看到那一亩叶绿杆壮,上边已经结满了不少玉米穗的玉米、还有高高的架子上边缠绕的藤蔓上无数已经有核桃大小的红薯,几人不禁啧啧称奇,只是那马铃薯光是看到长了满地的叶子,上边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但也没见到有什么特别。

老刘又把这三种作物的名称,产量和好处都和他们说了一遍,听到老刘所说的那些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神话般的数字,他们几人也都在心中暗暗算了一下,乖乖当真不得了,要是这几种作物将来在大汉境内广为推广,那所产的粮食几乎比现在大汉的粮食产量要翻上几番,而且即以后使遇上灾年,有了粮食的储备,天下的百姓也不会再忍饥挨饿了。

此时的玉米穗已经灌浆可以吃了,于是老刘打算掰几穗下来给大家尝尝,知道这些作物的宝贵,所以几人都拦住了老刘,卢植当下对老刘道:“玄德,既然这些玉米你都打算明年作为种子在幽州试种,那还是留下让它们长成种子吧,我们不着急,将来只要这种作物在我大汉普及了,我们自然就有的吃了,玄德呀,为师真的没有看错你,你果然是一心为我大汉百姓着想,为我大汉江山着想啊,我在这里代天下百姓谢谢你了。”说完卢植对老刘深施一礼。

慌的老刘急忙在卢植面前跪倒道:“恩师言重了,备今天所做的,也是恩师曾经教导过我的,所以我还要感谢恩师的教导之恩呢。”

当晚老刘为卢植一家摆酒接风,看到幽州的这些文武官员,卢植不禁为学生能得到这么多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只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了,他和夫人不禁有些思念他们。

现在卢敏和卢緐分别在代郡和范阳郡任太守,都离蓟县不远,因此老刘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近期来蓟县一趟,一是汇报政事,二是看望他们的父母,老刘已经看出卢植和夫人的心思,因此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老两口这一高兴,当天的酒都有些喝多了。

第二天老刘便和手下的荀攸几人带着卢植来到就在卢植府邸旁边,已经基本完工的幽州书院,这所书院是由一座非常大的住宅改建的,是一所里外四进的大院,后边也有花园,但已经被老刘改成了操场,因为将来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把身体锻炼好,即使不能舞枪弄棒,但每天跑跑步、做做操还是可以的。

第107章出兵上谷

带着卢植把整个书院参观了一遍,最前边的那所院子,当然是学堂了,那也是整个书院中最大的屋子,可以容纳二百人同时听课,另外就是一些小的房间,可以用来对少量的学生进行个别授课。

第二进的院子是学生的宿舍和餐厅,另外书院的下人们也都在这里的厢房中居住,还有厨房和供学生洗浴的公用浴室。

第三进院子便是书院的藏书楼,现在里边已经摆放了不少简雍按老刘的指示找来的各类书籍,当然大多都是以竹简为载体的,也有少量的纸质藏书,还有不少是比较珍贵的孤本书,内容涉及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先秦和当代大儒的著作等等,可以说里边所收集的这些藏书令卢植也觉得大开眼界。

最后一进院落是为请来的老师准备的宿舍和办公室,因为成名的老师大都有家室,因此这里被老刘分成了十几个小的院子,相当于十几套小别墅,而后边的花园则已经被改建成了操场,老刘把操场的目的向卢植一说,卢植也点头称是,确实那时文人的身体大都很羸弱,如果按老刘的要求,每天让他们跑上一里地,然后再做上一套老刘所说的那种体操,闲暇之时再玩玩橄榄球,估计这些学子的身体肯定会好的多。

看完书院后,老刘和卢植等人来到书院院长的房间中,然后众人又商议了一下准备请那些人来书院担任老师,将来如何招收学生,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对学生管理等等,忙了一天,总算是把这些都定下来了,同时大家也决定,等老师都到齐了,招收的学生也差不多了,书院就可以正式开张了,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由卢植、荀攸和简雍负责。

为了使幽州书院的老师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得到那些学子的认可,老刘和卢植等人商量再三,决定把卢植的师弟郑玄,现在还在颖川书院的郑玄请来,估计有了卢植和老刘两人的书信,郑玄是不会推辞不来的,而颖川书院那边,老刘也给院长旬靖写了封书信,希望他能放郑玄前来幽州书院,这样估计颖川书院方面也不会阻拦。

卢植另外还推荐了几人,老刘都不是很熟悉,不过荀攸、戏志才和田丰倒是对这几人推崇备至,头一个叫赵岐,此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早已是和卢植与郑玄的老师马融齐名的一代宗师,精研四书五经,所著的《孟子题辞》一书乃是当时对孟子一书所作的最好的解注;第二位姓申屠名蟠,也是通古博今之士,被世人誉为贯通五经、兼治图纬,只是他一直不愿为官,估计有卢植的手书有可能会来蓟县,最后一位名叫范冉,虽有才名,但家中穷困潦倒,所以他倒是最有可能前来。

既然恩师推荐,荀攸等人也认可,于是老刘便让卢植给这几人也都写了书信,同时还让卢植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他们前来幽州书院任教,估计这些颇有傲骨的名士大儒虽然不愿入朝为官,但来书院传授知识没准会对了他们的胃口,这样老刘的书院中也就能有几位名动天下的名师,可以和那些早已声名远扬的书院一较高下了。

而书院的学生老刘早就说过,将来只要能通过书院的入学考试,那么进入书院后的一切费用都由幽州刺史府来承担,而且书院的学生不管出身如何,都会一视同仁,这样就会为那些家境贫寒,但确有真才实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将来一样能够在幽州的官府中担任要职,并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书院的事情基本确定以后,老刘便开始和戏志才、荀攸和田丰几人商议如何对上谷难楼部落出兵的事,现在幽州境内的乌桓就剩下难楼部落了,但是他也是几个乌桓部落之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整个族人有二十余万。

而且自从上次广宁的兀赤率领的乌桓骑兵被汉军打败过一次之后,难楼为了抵抗幽州汉军向上谷进的进攻,开始在上谷境内大肆征兵,只要是部落中的男丁,上至五十下至十四岁的都被征入军中,结果现在在上谷郡中竟然有乌桓骑兵近六万人,只是那些新兵除了胯下的马匹不错,手中的兵器和护具都很简陋,训练的时间也都很短,不过乌桓人自幼便从马背上长大,射箭之术也是从小开始练习的,因此他们的战力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是戏志才派往上谷的探子传回的消息。

一郡之中居然有六万骑兵,这也是令老刘等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是在野外进行会战,凭着自己明的器械营和轻骑兵组成的立体进攻模式,这六万人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但关键是现在他们处于守势,上次吃了一次亏以后,不会再傻得出城和汉军决战,因此攻城就成了这次出兵上谷的主要任务。

虽然有投石车和巨弩,但只要城中的守军足够,即使被砸破了城门,他们也可以采取用石头把城门洞堵死的方法,不过乌桓各部落向来缺少粮食,因此如果乌桓人据守的城池被汉军长期围困,没有援军的他们,其结果最后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过这样汉军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双方就要打一场持久战,虽然汉军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必然也会消耗大量的军资粮草,所以这也不是老刘所希望看到的,只有短期解决战斗才是上策,因此如何把乌桓骑兵调出城来进行伏击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目前占据上谷的乌桓大王难楼带着重兵驻扎在上谷的治所沮阳,这里离蓟县也就不到二百里的距离,由于这里本来是汉军的边陲重镇,因此城墙修的又高又宽,护城河也较一般的城池深了很多,绝对是易守难攻,而其它几个县城只有少量的士兵驻扎,每个县城的士兵也不过几千人,城墙也都很简陋破旧,因此要攻下其它几个县城倒不是什么难事。

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这些计策都用不上,同时上谷除了与幽州三郡接壤,另外的一边还与中部鲜卑相接,因此也要防止他们勾结鲜卑大军来共同对付汉军。

考虑再三,众人还是决定采取先肃清周围县城,最后大军包围沮阳的办法来对付难楼,只是在攻击上谷的其它县城之时,也要在沮阳周围埋伏好大军,如果乌桓骑兵出兵救援,那么这仗就好打了,如果沮阳的乌桓骑兵坚守不出,那就先把其它几个县城都拿下来,最后大军包围沮阳,与难楼打一场持久战,今年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呢,估计沮阳城中的粮草够他们吃一个月就不错了,因此说是持久战,只是与老刘之前所动的几场战役相比而言,估计最长难楼能坚持两个月,到八月份战事也应该可以结束了。

从外地调回来的几位将官上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天,戍边军中各个兵种所不足的士兵人数都已经募齐,因此幽州现在除了各郡至少五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