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慈禧害了一场大病,据说得的是“蓐劳”。慈禧病好后,尽管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但仍去看她,想感悟她。慈禧也很高兴,就招待慈安吃点心,这是慈禧娘家做好送到宫里来的。慈安有个习惯,午觉醒了之后要吃点心,她看到慈禧这里的点心做得很漂亮,就吃了一些。慈禧问怎么样,她说这个点心很好吃。慈禧就说这是我娘家做的,过几天我让他们做好后,给你送去。慈安很受感动,就跟慈禧说:我们姐妹俩已经二十年了,从同治死到现在光绪七年,一直都很好,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跟你说,但没顾得上说,就是当年咸丰皇帝死之前,留了一个手谕给我,我给你看一下。慈禧看后非常惊讶,手谕上说:如果慈禧跋扈无法,就用手谕处置她。
慈安说既然我们姐妹俩二十年了一直都很好,今天我就当着你的面,把她烧了。说完就在蜡烛上烧了,慈禧是又惊讶又感动。过了几天,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吃,里面下了毒。头一天慈安还挺好,第二天慈安突然就死了,年45岁。
而慈安死后,没等娘家人来,慈禧就下令将其入殓了,这更加引起人们的猜疑。
至于慈禧为什么要害死慈安,这还得追溯到同治八年,那年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慈禧派心腹太监安得海出京替她做采办。安得海奉了皇太后的懿旨,得意洋洋,乘着轮船顺运河一路南下。当时直隶总督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在直隶的管辖地区,没有做任何行动,但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得到这个信息之后,认为太监出京不合祖宗大法。
他一面秘密奏报,请示怎样处理安得海的出京,另一面秘密派人跟踪安得海。安得海到了山东以后,就弃船陆行,到泰安进香。快到泰安的时候,丁宝桢秘密派人逮捕了安得海一行。丁宝桢手下的官员说,要慎重处理,因为安得海是皇太后身边的太监,等到懿旨下来之后再处置。丁宝桢说,太监私自出京要正法。于是没等懿旨下来,就处死了安得海一行太监,并把得到的金银财宝上交给内务府。这件事情震动了朝廷,也震动了朝野上下。许多正义的官员表示,丁宝桢敢做敢为,坚持正义,但很多官员认为丁宝桢这一下虽然出了名,但是闯了大祸。慈禧收拾一个巡抚那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认为他可能轻则罢官,重则论斩。
当时,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宝桢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问怎么办?大臣说,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监外出应当正法,慈安太后因此就没有阻拦。丁宝桢杀了安得海之后,没有收尸,而是曝尸三日。
慈禧得到这个奏报后非常气愤,打狗还要看主人,何况我身边的贴身太监呢?但慈禧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却没有给丁宝桢任何处分,反而将丁宝桢由巡抚升为总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慈禧和安得海有特殊的关系的谣言。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曝尸三天,有人看到安得海的的确确是太监,这就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兴,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说慈禧暗地里感谢丁宝桢。慈禧虽然没有计较丁宝桢,但在心里却恨极了慈安太后,恨她没有阻拦丁宝桢。
总之,当时慈禧得的是什么病?慈安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咸丰临终之前到底有没有给慈安手谕?正史上都没有记载,从而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也是至今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慈安死后,慈禧独掌大权。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求战变法
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颁诏天下。到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训政,光绪被囚禁,其间12年,为光绪亲政时期。
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上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仍把持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光绪被她掌控在手里,或被作为她显示威严的权杖,或被她看作是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星戴月,往来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旨。名为皇帝,实则傀儡。另一方面她还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光绪在宫内宫外遇到的困境,超过了他的先祖。
光绪皇帝亲政后10年间,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是两件事:一是在甲午战争中“主战”,二是在戊戌变法中“求变”。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吃了海军不行的亏,战争结束后,就成立了水师衙门,到19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军已逐渐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有一支可观的舰队,拥有大小70多艘军舰。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军舰20余艘,其主力舰皆购自英国和德国。南洋水师也有20余艘军舰,多系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也有购自英国的几艘炮艇。福建水师的20艘军舰是福州船政局生产,还有几艘购自英、美的炮艇。这些拼凑的军舰,战斗能力薄弱,无力参加重大海战。90年代世界造船技术又有新的发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军力量没有跟上舰船制造技术的发展。
但是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和同治新政的时候不一样,俄国向远东扩张,向中国的东北和西北侵略扩张,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更从陆上和海上频频地对中国侵略。尤其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不仅建立起一支海军舰队,而且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从而在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20日,日本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派李鸿章率军迅速出击。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訢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办理军务。
10月13日因为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革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下令撤掉“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的职务。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迅速整顿队伍,激励将士,遏止敌人西窜之路,并令已革职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戴罪立功,以观后效。这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不得不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又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
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不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
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光绪被迫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訢、徐用仪、孙毓汶等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訢)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马关条约》才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等。
在这国家危难之际,慈禧又在做什么呢?在准备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慈禧表面上不再垂帘听政之后,改清漪园名为颐和园,大兴土木。慈禧60大寿时,她想仿造1761年乾隆给她母亲庆贺70大寿的那个规模来做。但时代不同了,乾隆的时候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所谓“物产丰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还说花钱太多了,有点吃不消。而慈禧60大寿这个时候已经是国贫民弱,外敌欺辱,根本没有条件来搞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庆寿。
但慈禧不管不顾,竟然花了七百万两银子来庆寿,从头一年就开始准备。自皇宫到颐和园沿途布置彩棚、彩灯,用了彩绸10万匹、红毡条60万尺。在花费的银两中,其中户部国库出四百万两,京官捐了121万两,外官捐了167万两,两淮盐商各捐40万两,宫女太监也都要捐银子,摆饽饽桌,从北京城里一直摆到颐和园,饽饽桌一摆就是850桌。
而当时北方正闹灾荒,哀鸿遍野,北京城多处设粥厂,救济难民。有人不满,就题写门联,贴于京城: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说来也算巧合。慈禧这个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独子同治死;甲申(光绪十年),50大寿,中法战争;甲午(光绪二十年),60大寿,中日战争;甲辰(光绪三十年),70大寿,日俄战争。
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人们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