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簧�15 000门某种类型的大炮。
全生产大炮和全生产黄油显然是两个极端的选择。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其他组合的可能性。只要愿意放弃一些黄油,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多一些大炮;相反,若愿意放弃一些大炮,则可以得到更多的黄油。
表11给出了大炮和黄油的一系列的可能性组合。组合F是一个极端,表示只生产黄油而不生产大炮;组合A是另一个极端,即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在它们之间的组合E、D、C和B,则表明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大炮,该经济体必须相应放弃更多的黄油。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8)
你或许会问,一个国家如何将黄油转换为大炮?黄油转换成大炮,并非指这两种实物的直接挪动,而是要经由将生产它们的经济资源从一种用途转换成另一种用途的渠道和手段。
我们可以用图11形象地描述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图中横坐标表示黄油,纵坐标表示大炮(如果你不熟悉图形,或者对于如何将图表变成图形感到不甚了了,请参阅本章附录)。根据表11中的数据,在图11的横轴上向右量取5个单位的黄油,在纵轴上向上量取0个单位的大炮,便可得到F点;同理,向右量取4单位黄油,向上量取5单位大炮,就可以得到E点;最后,向右量取0单位黄油,向上量取15单位大炮,可得A点。
如果用所有的代表黄油与大炮的不同的产量组合的新点填满上述几点之间的空隙,则我们就能得到如图12所示的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简称PPF的连续平滑的曲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鄄possibility frontier,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PPF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应用
图12描绘的是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同样适用于对任何其他物品的选择。由此,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如高速公路)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如住房)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社会决定今天消费的东西越多,则用于生产未来消费物品的资本品的产量就越少。
图13到图15给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些重要应用。图13表明经济增长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影响。增加投入,或改进生产技术,能使国家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其结果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该图还表明,一个贫穷的国家必须将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食品,而富裕的国家随着其生产潜能的增长,则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奢侈品。
图14表明了必须在私人品(按价格购买)和公共品(用税收支付)之间进行选择。贫穷的国家仅仅能承担很少的公共品,如公众健康和高等教育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产出份额将被用于公共品生产和提高环境质量。
图15表明,一个经济如何在(a)当前消费品和(b)投资或资本品(机器、厂房等)之间进行选择。通过牺牲当前消费和生产更多的资本品,一国的经济能够更快速地增长,从而使未来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两种物品(消费品和资本品)。
时间的替代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用于说明我们日常生 活中遇到的非市场的权衡(nonmarket tradeoffs)。人们最常面对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如何利用时间。人们可用于从事不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例如,作为一名学生,你可能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准备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和历史的考试。如果你仅仅复习历史,那么,你会在历史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在经济学考试中取得低分,反之亦然。把两门考试的分数看做你学习的“产出”,在时间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画出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又如,如果两种商品是“分数”和“娱乐”,你又如何画出这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呢?你自己处于这条边界的何处?你的那些懒惰的朋友们又在何处呢?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9)
机会成本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当你决定是否学经济学,是否买汽车,或是否上大学时,在每一种情况下,你都必须考虑所做出的选择需要放弃多少其他的机会。而那些所放弃的选择就被称为你的该项决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概念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加以说明。不妨看图12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该图反映了大炮与黄油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假设,该国决定将大炮购买量从9 000门增加到12 000门,即从边界上的D点移动到C点,则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为多少呢?你可以用美元来计算它。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需要穿透货币的面纱,而直接考查各种选择的实际影响。说到底,从D到C的机会成本,是为生产较多大炮而必须放弃的黄油。在本例中,增加3 000门大炮的机会成本是100万磅黄油。
举个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在国立黄石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声称,由于黄石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经济学家却回答说,用货币收入来衡量成本未免太狭隘了。试问,伴随金矿开采而来的噪音、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黄石公园的独特而宝贵的风景的价值?尽管货币成本可能很小,但是,考虑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效 率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一直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经济体总是在有效率地进行生产,即始终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在这个边界之内。注意,效率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总体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的效率。
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时,即当选择点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就说该经济体的生产是有效率的。
让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效率的生产(productive efficiency)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我们从图12中的D点所示的位置开始分析。假设市场需要增加100万磅黄油,如果我们不考虑PPF所示的约束,我们也许就会认为在不减少大炮产量的情况下,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黄油,比如,通过移动到I点,即D点的正右方。但是,点I处于边界之外的“不可能”区域。从D点出发,在不放弃一些大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多的黄油。因此,D点是有效率的生产点,而I点则是不可能达到的点。
运用PPF,我们能够说明生产效率的一种更深刻的意义:位于PPF之上,意味着生产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必然要求放弃一定数量的其他物品。当我们生产更多的大炮时,我们就用大炮替代了黄油。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法则,生产可能性边界则表示社会为人们提供的各种选择。
未利用资源和非效率 即便随意观察一下现代生活你也会发现,社会显然拥有未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常常以失业的劳动者、闲置的工厂和废弃的土地等形式出现。当经济中存在着未利用的资源时,该经济体决不可能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而是处于其边界之内的某个位置。在图12中,U点代表PPF之内的某一点;在U点,社会仅仅生产了2单位的黄油和6单位的大炮,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而若将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则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于是整个经济可以从U点移至D点,从而生产出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并提高该经济体的效率。我们能够在保持大炮产量的同时,得到更多的黄油。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10)
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总产出几乎下降了25%。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而是因为各种不利因素压低了总支出的水平,从而使经济下移到其PPF之内。在那以后,为二战所进行的备战活动开始刺激需求,产出得以迅速增加,于是经济又回到PPF上。在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在1982年或1991年美国总产出下降的年份,或者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期间,整个经济体的基本生产能力并不是突然下降了,而是经济摩擦和支出下降暂时将经济推向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侧。
周期性经济危机并不是经济体为什么处于其PPF之内的惟一原因。由于经济体制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当企业努力适应变化后的市场和新的资本主义规律时,产量便会下降,失业率也随之上升。不过在和平时期,历史上还未曾出现过像“后社会主义经济”所经历的“真实经济周期”那样,出现过产量多年持续下降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后社会主义经济来说,不管市场因转型而遭受的冲击和痛苦如何巨大,其经济的滑坡都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挫折。改革起步比较早而且改革也比较彻底的国家,如波兰和斯洛维尼亚,经济滑坡得以扭转的时机也最早,实际产量已经超越了实行改革和经济转型之前的水平。这些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已经再一次外推。而那些不愿改革的经济体,如乌克兰,那些遭受战乱的国家,如塞尔维亚,无论是其实际产量,还是其生活水平,都在持续地下降。
在结束本章之前,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开篇时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对此,最好的回答也许是凯恩斯所提供的一个最有名的论断。他在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最后几行曾这样写道: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比常人所了解的要更有份量。的确,统治世界的人可以说非他们莫属。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我确信,同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相比,既得利益的作用是被夸大了的。诚然,这绝非是指眼前,而是指经历了一段岁月之后。因为,在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25岁或30岁以后还能继续为新理论思潮所裹挟的人往往为数不多。因而,文官、政治家乃至鼓动家们用以左右时事的高论不大可能是最新的。尽管如此,思想,而不是利益,或迟或早终归是危险的,无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放纵邪恶。
旨在理解怎样才能将经济学强有力的思想用于人类社会核心问题的分析,这就是我们学习经济学最根本的理由。
1。 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发明了许多现代经济学工具,但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工具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马歇尔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写道:
我最大的抱负就是帮助剑桥大学为世界各地培养更多冷静而热情的人才,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充沛的精力贡献给社会,设法解决身边的社会困苦;直到了解高雅而高尚的生活的全部实质内容,他们才会满足。(庇古编著,Memorials of Alfred Marshall,MacMillan and Co。,伦敦,1925年,第174页,有删节。)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11)
试解释如何以冷静的头脑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将热情的心所进行的规范的价值判断付诸实施,你同意马歇尔关于教师职能的观点吗?你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
2。 著名的芝加哥保守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e Stigler)写道:
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的社会能够构造或维持一个有效而富有进取性的经济体系。应用奖励级别刺激劳工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经验。(《价格理论》第3版,The Theory of Price,Macmillan,New York,1966,)
这一论述是属于实证经济学,还是属于规范经济学?参考第1题中马歇尔的话,讨论斯蒂格勒的这个观点,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3。 仔细给下列术语下定义,并给出例子:PPF、稀缺性、有效率的生产、投入、产出。
4。 随着人们变得更为富有,时间变成了他们主要的稀缺资源。现假设你非常富有但每周只有几小时空闲,请举出几个你最经济地利用时间的例子和步骤;此外,请比较富人和穷人在利用时间上的不同。
5。 假设某国将劳动投入理发和衬衫两种生产。该国有1 000小时的可利用劳动。一次理发需要半个小时的劳动,而生产一件衬衫需要5个小时的劳动。请绘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