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我看来,安排任务再简单不过,可是我们应该多个心眼想想,我们是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如若不能,就应该尊重实际。偏偏有个老伙计说我这是前怕狼后怕虎,让我听了十分不爽,我问他:“你不怕狼不怕虎,那你打只狼打只虎给我看看?”这位老伙计大概从来没想到,这句本来很“精神”的话,到我这儿居然不灵了。

  顺着老伙计的话,我当然也不会放弃“发挥”的机会。我说:“对待困难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有可行性就上;另一种明知上不了就只能放弃。对诸如‘迎着虎山行’这样不太恰当的布道,我们应该多一个心眼去对待,看看我们付出的成本值不值,比如我们都不是武松,就别让我们打不了虎的人个个都去虎山送死。结果在我们坚持下,社长终于同意改变我们的任务量。

  我必须声明的是,我不是害怕困难的人,但我在明知历经困难肯定带不来相应的回报的前提下,我肯定义无返顾地选择放弃。这总比那些只有胆子却没有能力、只坚信“人定胜天”的信念却不知世道深浅的人来得实际。

  我不是在这里否定古人留给我们可以享用的智慧,武松作为打虎英雄,我们有理由崇敬他,就是因为我们并不具备他的那种打虎本事,但我们不能效仿他,乃是因为我们去当老虎口中肉不值得。同样是古人,还留给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的训诫,又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劝诫,其意也不说自明。如果把某一种困难比作虎的话,说明这种困难已经难到和虎一样的难对付。那么,我们一旦遇到虎山般的困难,为什么不多出一个心眼来,对事情的难易程度和自身实力进行一番客观的分析评估,而愣要去学着武松闯虎山呢?

  事有可为者,有不可为者,不可为而强为之,必败无疑。同理,困难有可克服的和不可克服的或暂不可克服的,不可克服而用精神强克服之,则为盲动,盲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天晓得!

  就以极限挑战中的登山为例。2004年,中国的大学生就被虎山“干”掉了好几个。在“亲近自然,追求自我”的召唤中,一批批学子投入山野的怀抱,这种精神是值得首肯的。然而,在这种极限运动中,与挑战相伴的危险也是明摆着的。从雪宝顶到希夏邦马峰,已经有太多年轻的生命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支持下,倒在了追逐梦想的途中。我们在惋惜哀伤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出一个心眼来好好反思一下:精神难道真的比人的生命更宝贵?

  登山的事例已经清楚地说明,探险也好,攻克生活中的困难也罢,一个人光有“偏向虎山行”的胆略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能力、条件和智慧几方面硬件的支持。所以我要奉劝诸君:凡事多个心眼对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少做(最好是不做)超越能力极限的事。

  麻世强在《笔记人生》中对“虎山行”者也曾留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纵然不被生活逐出,也一定会被逼进一条愈来愈窄的死胡同,乃至被逼到一种既无进路也无退路的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纵然有浩然之志、崇天之想也毫无办法。而只有妥协,只有某种程度上的退让和退出,方可在迂回中求得一条生路。只要心不屈,妥协并非投降,妥协并非气短。在妥协的同时,仍可固守自己的阵地,在妥协中积攒力量,在妥协中观察等待……”毕竟,因没有把握而不向虎山行总比向虎山行被老虎吃掉要好得多。如果人人都有能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武松也委实算不上什么英雄了。

  要让滚烫的山芋不烫手,请容我用一句废话来教你:不要用手抓山芋。问题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不断地重复着连废话也在嘲笑的事呢?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三、树挪未必死,人挪未必活
 
  先前,我常听一些不断在调换自己工作的人用“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来作为支持自己的理由。对此,我都只是听听而已,未曾多个心眼去看这句流传了多少代的古训究竟有什么瑕疵,直到前些日子,一个意欲“跳槽”的年轻人前来应聘,我问他为什么带着工作还要应聘,他振振有词地说:“在一个地方时间待长了,憋闷得要死,想换个地方干干,‘树挪死,人挪活’嘛!”此君引此一言,真让我又长了个见识。他的意思无非是:人要活得好,必须挪来挪去,蜻蜓点水般频繁地调换自己的工作;树要想活命,就得在其生长的地方从一而终。

  后来我想,“树挪死,人挪活”真就“放之四海”?后来我根据我的实务经验,开始推敲起这道古训,觉得对其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挪了之后,马上起死回生,而有的人则越挪越活不下去。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定一个前提,你为什么“挪”?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又深信自己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了“挪”,我不反对,甚至举双手赞成,但“人挪活”并不是铁律,笃信“挪”就必活,可能你一不小心,恰恰就“死”在这个“挪”字里。就比如在一家企业,如果是你本来就是低能儿,你自然也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如果你还深信“人挪活”,而不多个心眼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使你“挪”到一个新地方,工作上仍力不从心,那岂不越挪越死?

  其次,“树”与“人”在“死”与“活”的命运上不因“挪”字而出现对立。如果楞要把“树挪死,人挪活”当作对立的铁律,那么我只能说,有的树是树,但却是“人”;有的人是人,但却是“树”。现在城市大搞环境绿化,大批的树苗从异地移植到城市街道,不是都活得好好的?因为树“活”了,难道就可称为“人”?再看有的人,工作能力不错,但就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极差,到一个新地方总是很长时间找不到状态,你说他是不是“树”?所以说,“树挪死,人挪活”必须有诸多的条件支持,否则,这道古训则成了误人的糟粕。

  再次,现在社会什么都在变,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二字,所以人们都说现在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给许多人的生存方式增添了诸多不安全的因素。为了适者生存,为了能抓住自认为稍纵即逝的机会,则不再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而是对尝试新的挑战乐此不疲,也恰恰是这种理念,造就了一批批“挪活”的勇者,但也有以不变应万变者,这种人似乎更适合长期留在一个企业,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双方互相需要达到了某种均衡,也就是个人对企业的预期与企业对个人的预期在一段时间内是相通的。在这种均衡下,谁在考虑“挪”字,可能都不是什么好事!

  以此而论,“树挪死,人挪活”是相对的,而不是铁律。在“挪”人之前,心须对“挪”字多加个心眼好好地推敲:自己的能力如何?新旧环境比较后孰优孰劣?如果你不长心眼,“挪”也活不成,不“挪”也活不好。

  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在谈及“树挪死,人挪活”这个话题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你是人才,企业会想办法不让你挪,而当企业没有感觉到你的特殊作用的时候,它一定出问题了,这时候你“挪”是最优的选择;如果你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了,那么,你今天不主动挪,总有一天就会有人来挪你。”由此看来,要把人“挪活”,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具有“活”的本钱。这个本钱,就是寻了位经理人提到的两个字:人才。

  能“挪活”的人才不仅仅是知识型的人才,而且是能适应环境能力的人才。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同时我们也知道“机会总是垂青心理有准备的人”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对“干一行,爱一行”理解得比较浅薄,更少有心眼为“挪”创造“活”的条件,此实乃“挪活”之大忌也!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四、不能让愚公再移山了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篇》中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年且九十”的愚公因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家人出入,很是犯愁,想来自己年事已迈,但子子孙孙将要承袭他“出门难”的困扰,便定下主意,欲意以自己两腿两肩,将两山移成平地。

  当时没有科技,也没有交通工具,光凭一己的双手与两脚,将山移成平地何其难,于是愚公此意遭到其妻以及河曲智叟的嘲笑。

  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疑的是移山的可行性。

  智叟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如何?”笑的是移山的愚昧性。

  而愚公振振有词回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其妻和智叟无言以对。此后,愚公每天挖山不止。

  后来愚公成功了。成功于何?请诸位多个心眼想想看,是什么让愚公成功的呢?因为他的精神不仅感动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而且还感动了天帝,帝“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见,愚公的移山工程本身并没有成功,而且也不可成功,如果实在要说他成功了,那也只能说是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是“天帝”之功!现在我要问的是:如果“天帝”没有受感动,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如果我们想其一,又多个想其二的心眼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感觉这则寓言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学习之处。那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什么在国人心目当中有极高的召唤力呢?这源于引导我们学习的导向。

  我实在很难想像,当时愚公的家人及其子孙当中,对于“移山”这样一个大是大非问题,真的都会像愚公那样愚不可及,但无奈人家是长者,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当愚公在决定“移山”之后,其个人意愿很快地就变成集体行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地每天挖山不止。依我看,这恰恰揭示出国人在权威在高人在古人遗训面前丧失独立思考的盲从的劣根性。而我们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热力推崇,同样也犯有这种劣根性的错误。

  可是我们的国人却以愚公为榜样,更以勤劳和勇敢而自豪的,这倒不是说我们承认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而长期的文化积淀,使我们的国人更崇尚动手,“教我干啥就干啥”,而不习惯于动脑。人本应该是脑袋在上,四肢在下,而我们的国人却楞要遵循古人遗训及领袖的善诱,做“脑体倒挂”的听话公民。

  时至今日,我们的耳边还时不时地响起“愚公移山”的声音,对于这种与科学唱反调的不和谐论调,当然要引起争议。于是有人痛定思痛,对不尊重科学的“愚公移山”精神导向提出了质疑。于是有了愚公究竟应该搬家还是应该移山的社会大辩论。无疑,在这个论题上,我旗帜鲜明地站在反方立场:愚公应该搬家!

  为什么我提倡愚公应该搬家?请诸位多个心眼想想,移山或搬家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遇到困难!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不去寻求解决困难的机巧,而是“迎着困难上”,那叫什么?那叫没脑子,叫逃避困难!

  还是那句话: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今天我们重提愚公,可以尊重其精神,但若是将其精神当作我们电脑时代的工作指针,那就真的是要放着白米饭不吃,楞求苦菜之香——愚昧透顶了。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五、“自信”不是“万路通”
 
  对于“自信”,古今中外都少不了对它的羡词。因为自信从某种意义上同样也象征着人的不屈精神。它甚至主导了人格的走向,没有自信,人格就无足轻重了。然而请诸位多一个心眼想想看,有了自信就能万事皆备了吗?

  我的回答是,自信只有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匹配下方可有用,没有实力,光凭自信,那也只是花架子!

  2004年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梦之队”梦断雅典,赛后,国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中国队光有自信没有实力,有的说中国队光有实力缺乏自信,主教练黄玉斌的一句话却意味深长: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在这句话里,饱含了一个当事人兼见证者对背负着太多的荣誉和期待的队伍真实实力和信心深度的揣摩。

  记得有一句话被传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那么事实上是不是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