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业自千古英名无死生--再读陶澍集 |
|
当前状态:全本 | |
书籍作者:未知 | |
更新时间:2019-09-27 | |
运行平台:MP3/MP4/PSP/手机/电脑IOS | |
关注次数:36 文件大小:9K | |
小说格式:TXT格式 下载 阅读 评论 收藏 |
内容简介

李润英书屋品茗 夜深人静了。灯下随意翻动着新出版的《陶澍集》,一种纷扰的思绪和沉甸甸的感觉充塞心头。是孤独,寂寞?感慨,悲怜?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惆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抑或是抚今追昔,顿然有悟?也许,这只是一种连自己也描述不清楚的心境。 翻开《陶澍集》上册,一幅“陶澍拈花微笑图”跃入眼帘。图像的上方,有陶澍亲笔题诗:“平生未见先生笑,今日拈花喜若盈。池馆香催桃汛稳,似闻河水已澄清。”(是年,陶澍主持疏浚吴淞江,农田获大丰收)诗的右下方盖有“江南江西总督关防”、“江苏巡抚关防”、等六枚大印。这就是清代名臣陶澍。聆听其朴实无华的自白,目睹那心诚天地阔的气派,不由得使人从浮躁不安的思绪中平静下来。 最初听说陶澍之名,是在三十余年前的中学时代。那时,史无前例的“文革”风雷已震动故乡那古老宁静的湖乡小城。记得那是个酷热的夏天,学校已“停课闹革命”了。由于我不是出身“红五类”家庭,所以未能获得北上“取经”或南下“串连”的资格,只好闷在家中,成了“逍遥派”。中断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别了天真浪漫的同窗学友,五光十色的理想被打得粉碎,不免有些失落和苦闷。开始,颇通文史的父亲总找出家藏的一些文史书籍,让我一本接着一本看。过这种“逍遥”的生活虽然偶尔也会有些莫名的、淡淡的伤感,但有书可读的日子毕竟是快乐的。后来,家中的藏书被抄没了,无书可读,不仅无法逍遥自在,还有些坐立不安起来。一天,我乘父亲上班之机,背着忙碌的母亲溜出了家门,来到了小城的最繁华的街区“四牌楼”。这里,已成了大字报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喇叭里,传出各造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