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芡康匕。�

正是因此,林昭的心态更为谨慎,想要仔细了解,考察,再加以推行。并不着急。秋日,本就是江南粮食收成之时,暂时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所以最快也要等到年底之时才能大规模开始推行。

相比之下,蔡京就比较积极了,接受圣旨之后立即开始着手进行。现在余杭县新法推行已经如火如荼开始了。走在了大宋朝的最前列。

至于林昭,则是徐徐图之,趁着秋收的空当在钱塘县四处巡查,以了解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配合青苗法的施行。

林昭首先在意的便是常平仓,这是自宋朝初年就开始设置的结构。也是青苗法存在的基础。

所谓常平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平抑粮价,稳定市场。每当丰收之后,因为大量新粮涌入市场,因为供大于求的缘故,粮食价格必然会下降。

封建社会,有谷贱伤农的说法。此时为了保证辛苦劳作一年百姓的利益,常平仓便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

等到青黄不接之时,便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粮食,保证百姓们有粮食可食用。同时也能起到维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的作用。单纯设立的动机与产生的作用而言,常平仓的存在都是很有好处的。

但事实上,一个表面光鲜的事物,往往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或许是因为闪光点的存在,很好掩盖了背后的缺点,以至于让人未能及时察觉。

林昭来到钱塘县的常平仓所在之处。一名小吏急忙迎了上来,很是殷勤,似乎还有点受宠若惊好。

至于小吏的具体官职,林昭一时闹不明白,就连小吏自己也有些稀里糊涂。因为常平仓的在组织机构上就是个怪胎。常平仓是由司农寺管辖的衙门,但一切的经费都要来自于掌管赋税财政的三司。

而常平仓又设置在地方上,受到地方的管辖,其属与组织机构就显得特别复杂。这也就罢了,平日到时无所谓,但是一关系到财政,问题立即就出现了。

因为按照常平仓的运作模式,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高价买进低价卖出,长此以往是要亏本的。这些亏空该由谁来承担呢?在购置粮食与日常运作上,常平仓也需要大量资金。

但是司农寺是个清水衙门,很穷!至于掌管财政的三司本身情况也不乐观,大宋朝的经济状况一直都没好过,主持国家理财的三司根本不轻松。

手头宽裕一点时,常平仓的资金能够拨款到位。一旦三司自顾不暇时,常平仓便像个没娘的孩子,捉襟见肘艰难度日了。

情况远比这要恶劣,即便是三司拨付资金,还要通过地方的。各州县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一番盘剥之后,真正到达常平仓手中的能有多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常平仓逐渐的入不敷出,已经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这次王安石变法,尤其是青苗法颁布之后,之前默默无闻的常平仓终于能派上用场,这才起死回生。

林县令的到来,让小吏的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了,以前哪里有县令前来巡视的事情。冷衙门就根本无人问津,今日却突然容光焕发。郁郁不得志的小吏本来已经对前途死心,此时重新迸发出了希望。

林昭问道:“钱塘县共有多少常平仓?储粮几何?”

“呃……”小吏唯唯诺诺道:“回县里,钱塘县就这一处常平仓……”

“只有一座?”林昭不由感慨,难不成是东南沿海边远地区不受重视?

小吏接下来的话才让他恍然明白,同时还有些惊讶。小吏说道:“不只是钱塘县,甚至是杭州,整个两浙路,都只有这里有。”

“什么?”整个结果让林昭有些惊讶!

小吏道:“确实如此,只有各州州府所在之地才有常平仓!”

这样啊……林昭转念便明白了问题所在。青苗饭的施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常平仓的,可其数量与分布地区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人多仓少,而且地域分布不合理。例如两浙路的百姓,从不能从越州、衢州这么远的地方,专程来杭州领取青苗钱或者粮食吧?否则光是路途运输费用就负担不起。由此一点边可以看出来,变法的内容从一开始施行起来就有疏忽,注定了困难重重。

林昭又问道:“今年仓库里储粮如何?”

这一点小吏很是引以为傲,说道:“这几年杭州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之前低价买进来一批粮食,库存绝对充足。”

有这个保证,林昭心里多少踏实一点。至于青苗法到底怎么推行,还有这个常平仓的问题……林昭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做点什么。

就在他沉思的时候,有人来报:“林县令,汴京有人来……”

“嗯!”林昭应了一声,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炸雷在天边响起!

第一四六章秋雨连绵

汴京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现任江南居的账房先生于玄。

林昭现在是钱塘县令了,虽说是个小地方官,可每日衙门里千头万绪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涉及到许多文书往来,林昭甚感麻烦,尤其是他不熟悉古代行文方式,文书形式,处理起来更加不易。

现在才只是开始,以后的事情还会更多,光杆司令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钱塘县衙里倒是有许多的差役、胥吏,但大多都是从陈琦时代过来的,人品没保障,林昭也不敢轻易使用,尤其是要紧事,或者涉及机密的,非得要心腹之人才行。

但是现在,林昭别所心腹了,根本就是无人可用。身边倒是有苏岸,并几个武功不错的高手。让他们出去干一些探查消息,或者护卫的事情没问题,可一涉及到文书与政务,立即就抓瞎了。

虽说苏岸也是出自于书香门第,识文断字的,但到底是术业有专攻,时间久了很难顺手。而且他们现在是听从自己调遣,似乎很忠诚,关系亲密,可能当成是心腹吗?林昭唯有报以苦笑。

至于玉童,武功虽好,却终究是个女孩子,不方便抛头露面。况且沐思虹身边也需要有人伺候,护卫,自然不能轻动。至于孟家伙计,从商做生意或许还行,政务相关的事情根本无从下手。

人才,林昭越发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想在这个时代有大的作为,除了自身能力与发展之外,好人才,帮手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能耐的佼佼者依旧需要优秀幕僚的缘故。

在乱世,谋主谋士多多益善方能成就霸业。太平盛世同样如此,想要取得发展,就必须要左膀右臂辅佐,要有谋士出谋划策。

这些是长久之计。仓促间想要有什么重大进展不可能,只能说是以后多加注意了。至于眼下,林昭思来想去似乎只有于玄一人可用。

于玄是读书人,曾经中过秀才,只此一点,处理文书。往来公函便没有问题。这段时间在江南居打理生意,也井井有条,孟若颖与高达多有赞誉。由此可见,此人有理财能力。

眼下杭州要推行新法,很多事情都是和理财有关系的,会有大量文书处理。于玄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最重要是在忠心方面自然也没问题。于玄与阿云感情深厚,自己算是救了他们夫妻两条命,如此恩德,感恩戴德是必然的,忠诚度方面自然没问题。

再者,于玄夫妻毫无背景,是从一开始就是自己的人。用起来更加顺手,从头开始培养吧!

至于是否能够成才,那就要看于玄是否是可造之材了?至少现在,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了!

不过从态度上看,于玄的积极性还是很不错的。才刚刚通知不过半个月出头,便从汴京巴巴地赶来,速度相当之快。

回到县衙见面时,与去岁相比,于玄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看起来更加的干练,更加的自信。风尘仆仆的痕迹十分明显。

“尧甫,你来了?一路辛苦了!”林昭笑呵呵与打个招呼。

于玄正站在窗边欣赏江南的秋景,他生长在北方的登州,从未见过江南精致。来的时候,一路上着急赶路也顾不上欣赏。故而此刻颇为投入。以至于林昭进门都不曾察觉,听到呼喊才回过神来。

转身见到熟悉的面孔,当即上前跪倒在地,沉声道:“拜见公子!”

“尧甫,你这是做什么?不必如此大礼!”于玄的反应,让林昭有些意外。

于玄抬头道:“公子相救我与阿云的大恩大德,一直不能有机会当面拜谢,在下心中有愧啊!”

林昭忙道:“尧甫言重了,不过是举手之劳,何况你与阿云本就是冤枉的,还你们清白是应该的。”

话虽如此,林昭可以不在乎,但于玄心中的感恩于愧疚却丝毫没有减少。

原因很简单,当时于玄在汴京,对于朝堂上的跌宕风云都有听说。尤其是唐介之死,多有了解。

当时风言风语传的很厉害,林昭气死了唐相公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并且因为此事而贬官杭州。于玄并不知内情,只看表象确实如此,深以为然。认为是为了自己和阿云的连累了恩公,林昭为了救他们,耽误了前程。

对此,于玄夫妻俩愧疚不已。

当他们前去江南居感激恩人,表达愧疚的时候,林昭却已经离开了。幸好高达见他们夫妻两人无家可归,将他们留下来。于玄与阿云自然不会拒绝,正愁没有报恩的机会,留下也好感恩,弥补歉疚。

哪怕是没有工钱,哪怕是辛苦繁琐,他们都会任劳任怨。也正是因此,于玄也放得下读书人的架子,在江南居做起了账房先生,处理账目。要知道以前的他饱读圣贤书,颇为清高,并不屑理财经商之事。

他们是这样想的,谁知高达对他们很是照顾,孟若颖与顾月伦上元节后回汴京,对他们更是厚待有佳。顾月伦甚至将密不外传的烹饪绝技都教给阿云,这等信任与厚待,让于玄夫妇更加的感恩戴德,死心塌地。

当然了,于玄心里一直惦记着报恩的事情。因此,当林昭的信函送到汴京,让他来杭州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上路,迅速到来。

“阿云还好吗?”林昭轻声询问。

于玄点头道:“都好,承蒙公子与两位小姐厚爱,一切都好!”

“那就好,实在抱歉,让你夫妻二人分隔两地……”林昭歉然道:“江南居打算在杭州开分店,若是可以,尽量将阿云换到杭州来,让你们夫妻团聚!”

于玄摇头道:“公子言重了,若非公子相助,我夫妻今生再无相见之日,些许小事不足挂齿!”

“嗯!”林昭点头道:“我孤身在杭州,身边没有帮手,以后的事情就靠你了!”

“公子放心,玄一定尽心竭力!”话音刚落地,又一个炸雷在头顶响起。

于玄感叹道:“江南的天气果真与众不同,都八月了,竟还多发雷雨!”

“八月雷雨到也不足为奇,只是……”林昭心头浮现出一种不好的预感。

林昭的预感一向不错,本以为有了帮手,青苗法的推行就会方便许多,却没想到这次老天爷不给面子了。

八月间,秋收开始之初,两浙一带便下起雨起来。秋雨似乎爱上了西湖,爱上钱塘江,从八月到九月,连续两个月的时间,杭州秋雨连绵,未曾断绝……

田野里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割,或者无法晾晒,全部发霉腐烂……情况相当恶劣!

虽说暂时情况还好,但是林昭与赵挘臻热硕济羧褚馐兜剑镉暾庋中氯ィ衲甑氖崭钜丫儆谝坏锒牟ブ忠惨虼硕⒏檠游蟆�

连续两季绝收或者减产,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第一四七章“为”雨绸缪

九月的江南,本来正是秋高气爽,风景宜人的时候。今年却因为秋雨变得格外阴冷潮湿,空气中始终有一股发霉的味道,让人很不爽快。

清晨,拂晓才暂停的秋雨又开始下的淅淅沥沥,窗外的屋檐下,一道雨帘已经悬挂了许多。美则美矣,看客们却无心欣赏,甚至有些厌恶,唉声叹气。

起床之后,沐思虹便连声咳嗽,捂着胸口皱起了眉头。林昭不由有些忧心,刀伤的后遗症终于显露出来,肺叶受损,一遇到阴雨天就咳嗽,眼下杭州的气候更让病情雪上加霜。

“思虹,要不你先去汴京住一段时间?”林昭觉得,让沐思虹暂时离开杭州,去相对干燥的汴京养病,情况可能相对会好一些。

沐思虹轻轻摇头:“不,奴家要留在杭州陪着夫君!”

林昭也是无奈一声叹息,提议好几次,奈何沐思虹根本不以为意。夜里还很细心周到地服侍,让他甚为歉疚。

“那好,我已吩咐了玉童去请大夫,给你好好调养……还有,棉被已经做好了,温暖一些对你大有好处!”

“嗯,夫君放心,我不要紧的!”新婚燕尔,沐思虹怎么舍得离开夫君。最主要的是,她想趁着这段时间专房之宠,早些为夫郎生下个孩子。一来这是一个女人的梦想,二来也有助将来稳固地位。

奈何身体很不争气,要想夙愿得偿也不知要何年何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