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方是权欲无限膨胀,一方是有意识地翦灭重镇羽翼,两相碰撞,冲突势不可免。 

广东平南王一削,下面的撤藩对象迟早会轮到他吴三桂这位云南平西王头上。就在这时,靖南王耿精忠见势不妙,主动上疏清廷请求撤藩。吴三桂思来想去,决定紧跟而上,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愿意撤藩的“表决书”。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吴三桂并非真心撤藩,他不过以此为计,探明朝廷动向及虚实罢了。 

吴三桂的心计自然瞒不过清朝文武大臣,他们对吴三桂的实力、军威不得不有所顾忌。然而,时年二十岁的康熙皇帝却一语中的地说道:“三藩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于是,清廷果断地下达了撤藩令。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不得不反。其实,他一辈子苦苦等待着的似乎就是这一天。他只是借兵,从来就没降清;他要寻到一个借口,找准一个时机,起兵反清;他不甘于仅仅做一块砝码,他要成为天平本身,推翻清朝,坐上皇位。 

如果说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话,那么他的反清便是“冲冠一怒为撤藩”了。 

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不是明臣,也不想继续做一名清臣,他不愿受任何人辖制左右,他要成为一支主宰命运的独立而强大的力量,于是,就自封了一个“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的头衔。 

吴三桂起兵反清了,他亲率大军北上,势如破竹地占领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土地。 

就双方实力而言,清军入关已三十多年,那些能征善战的开国将领大多作古,而新一代的八旗子弟已开始腐败,“八旗铁骑”早已是今不如昔。相比之下,吴三桂由于收编了大顺、大西农民军,由于他长期积蓄、准备,军事力量已成天下精锐。 

然而,就在他饮马长江之后,却按兵不动,没有渡江北上直捣京城,为康熙皇帝组织平叛力量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吴三桂毕竟只是一介军人,不仅缺少总揽全局的政治谋略,就连一个优秀军事家也够不上。砝码只是天平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也不会成为天平本身。 

吴三桂重兵驻扎江南一待就是数月,也不知他还在等待一些什么。魏源曾分析道:“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初得湖南,即下令诸将毋得过江,以为事纵不成,可以画江而国。”此时,吴三桂已六十有三,年轻时的锐气与胆识似乎被岁月的沧桑磨洗得一干二净了。 

而他的反叛为自己带来的初始后果,便是留在京城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被清廷处以死刑。 

紧接着,康熙就开始反攻了。两军遭遇,一阵抗衡过后,吴三桂在军事指挥上又一再失误,不得不一退再退,将先前占据的领土逐一丧失。 

吴三桂在作为一块天平砝码时,不论倾向何方,都会大获全胜。于是,时间一长,他的这种砝码功能便不可遏制地膨胀开来,以为自己的武功、军力及指挥才能天下第一。因此,反清之初,实指望马到成功,即使不能一统天下,也可划江而治,成为一国之王,开创中国上的又一个新的南北朝时期。然而,仗打了五年,他的地盘却越打越小,清军的包围圈越缩越紧。他已从辉煌的峰巅开始往下滑落,他不仅没能成为一座天平,就连那颗砝码的地位也会化为一缕消失的烟云。等待他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穷途末路之际,他不禁想到了李自成,想起了上不少人玩过的“把戏”——当一回皇帝过过瘾,满足那内心深处的膨胀欲望,即使立马死去,也曾达到过至高无上的权力峰巅,也就活得无怨无悔了。 

我们脚下这块封建土壤自古以来就或隐或显、或深或浅地缭绕、弥漫着一股挥散不去的帝王意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三日,吴三桂在衡山祭告天地,宣布登基,改元昭武。正当他封赏文武百官之时,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过一阵狂风、下起一阵瓢泼大雨,吴三桂的登基游戏也只得在一片晦气中草草收场。 

吴三桂终于在自己的虚幻与想象中成了一座的“天平”。 

正是登基游戏中突如其来的风吹雨淋,使得吴三桂那本就虚弱的年迈之躯染上了一场赤痢。加之时势日蹙,心情郁闷,竟至一病不起。五个多月后,就将一盘不堪收拾的叛乱之局丢给后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吴三桂一死,叛军失去统帅,军心动摇,元气大丧,也就更难抵抗清军风卷残云般的凌厉攻势。 

叛乱平定,吴氏家族全部被杀。吴三桂为了满足一己之欲,一族血脉也随着他的浮沉接二连三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位算命先生的断言:吴三桂一生贵不可言,只是鼻梁上的刀疤坏了“风水”,是为“断梁”耳。 

难道吴三桂真的无法逃脱这神秘的断言与的宿命吗? 

也许,这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有意编排及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吴三桂后来没有叛清,落了个善终,或是他成功地夺取了天下,后人对他的评价、定论又会怎样呢? 

他仕明叛明,却绞死南明永历帝,而反清时又祭起复明大旗收买人心;他投降大顺,又疯狂反扑,恨不得将农民起义军赶尽杀绝;他招引清军入关,为清廷一统天下效尽了犬马之劳,后来又起兵叛清,还上演了一出登基游戏;他拼命于万人敌中救出父亲,此后却多次推开难得的挽救之机,将可怜的老父推向“断头台”;他为陈圆圆“冲冠一怒”,却又始宠后弃……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自己的欲望与利益,可以不择任何手段的反复无常、无信无义之人,怎么可能成为天下之主呢? 

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包含着无可更移的必然,它们相互并存,辩证统一。不管时局如何变幻,如何发展,吴三桂那内在的人格缺陷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归宿。 

吴三桂的才能、胆识、个性也注定了他只能是一颗砝码。 

并且,一旦砝码选择了倾斜的方向,已成定局,即使翻悔,也无回天之力。因此,尽管吴三桂后来并不甘心,企图超越自己超越,却总是徒然地做着一些可笑复可怜的挣扎姿态,难以逃脱的“宿命”。 

个人毕竟是渺小的,他无法与抗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群庞大的芸芸众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却在某一关键时刻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作为砝码以决定的前进航向与发展进程。 

一旦某一幸运的个体被命运推到的中心,他将如何抉择?是顺应发展趋势,还是逆潮流而动?后来的曾国藩在血腥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既没拥兵自重,也未在众多“高人”的怂恿下起兵反清,可能就在吴三桂身上吸取过反面教训、受过某种启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仅吴三桂,就是借助他这颗砝码而一统天下的清朝也早已成为过去。新的自然要靠我们去创造,但毕竟脱胎于过去。吴三桂第二次站在山海关上于短暂的一瞬做出的降清决定,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太远了。此后的舞台上,我们总是可以依稀见到他那不肯消失的模糊身影。 

清人的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汉人那拖了几百年的长辫、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近代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慈禧太后的“宁与外人不与家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满人进关入主中原密不可分。 

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清廷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一同退出舞台后,吴三桂的身影才逐渐淡出。 

然而,其影响今天似乎仍依稀存在。 

这就是,生生不息的绵长之河。 

【闹相思】整理
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7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