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八十九章 一枚导弹
第八十九章 一枚导弹
虽然在最后关头发现了来袭的反舰导弹,但是第三护卫群的指挥官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一是反舰导弹的数量太多了,二是第三护卫群在接敌的时候还没做好防空准备。
战舰不是战机,战舰上的大型雷达在启动之前都需要预热,哪怕是最先进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
在电磁武器的威胁下,十艘战舰上的雷达都没有开机。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提前启动雷达,恐怕在反舰导弹来袭的时候,十艘战舰都将丧失防空能力。
原因很简单,电磁弹头对电子设备的绝对毁伤半径为二十公里,如果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那些大型雷达,因为本身就有很强的电磁辐射,所以在工作状态下更容易受到破坏。
根据美军利用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获得的几枚电磁弹头做的测试,“宙斯盾”系统在工作状态下,被电磁弹头毁伤的距离在三十五公里左右,如果环境较好,比如天空晴朗,距离还会有所增加。
当时,至少有三枚电磁火箭弹在离第三护卫群大概三十公里处引爆。
因为战场上空天气晴朗,所以就算有几艘战舰隔得比较远,只要启动了雷达,肯定会被电磁火箭弹击毁。
到接敌时再启动雷达,显然晚了点。
为了尽可能的拦截反舰导弹,在战舰投入战斗之前,还剩有对空导弹的F22A放弃了撤退的J11C,转向拦截反舰导弹。
F22A的拦截行动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C806是亚音速反舰导弹,只有在靠近目标的时候,才会抛掉巡航发动机,用弹头上的火箭发动机加速到二点五马赫。
就算不开加力燃烧室,F22A也能追上反舰导弹。
六点过五分之后的第一轮拦截中,二十多架F22A至少击落了三十枚C806。
只是,对于总量达八百四十枚左右的反舰导弹来说,三十枚这个数量级根本不算什么。
因为舰队在六点过十分才投入战斗,所以在用光了中程空对空导弹之后,F22A机群不但没有撤出远程防空导弹的打击区域,还继续追击反舰导弹,用AIM9Y击落了十多枚反舰导弹。
当时,甚至有几架F22A用上了航炮。
必须承认,日本飞行员非常勇敢。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特别是在拦截超视距目标的时候,战斗机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等于自寻死路。
拦截四十公里外的超低空目标时,防空导弹得不到照射雷达指引,全部以自动寻的方式发起进攻,即完全依靠弹载雷达搜索与攻击目标。即便战斗机上有敌我识别系统,可是在防空导弹眼里,肯定没有敌我之分。
与反舰导弹相比,战斗机的信号特征更加明显。
要知道,C806是隐身反舰导弹,即便做得不够彻底,因为弹体比战斗机小得多,所以雷达反射信号比F22A还要低。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806使用的是小型涡扇发动机,而且在巡航阶段是亚音速飞行,所以红外辐射特征也远远小于F22A。
让防空导弹选择的话,肯定会把F22A当成首要猎杀对象。
在舰队进行防空作战的时候,防空战斗机进入防空拦截区域,不但无法帮上舰队,反而会削弱舰队的防空能力。
比如为了避免误伤,战舰上的火控系统就要花很多资源进行敌我识别。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架F22A被日本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而这些导弹原本应该奔向来袭的反舰导弹。
日本飞行员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只是情况过于特殊。
当时,一位名叫近藤加野的日本飞行员在用光导弹后,先用航炮击落一枚反舰导弹,然后把追击他的防空导弹引入了反舰导弹群,虽然他驾驶的F22A被防空导弹击落,他也没能幸免,但是附近的三枚反舰导弹也被弹片击落。后来,日本首相亲自追授近藤加野最高荣誉勋章。
所幸的是,两艘驱逐舰发射的远程防空导弹比F22A多得多。
在舰队开始防空作战之前,F22A大概拦截了五十枚反舰导弹,而在两次外围反导拦截中,两艘防空驱逐舰总共发射了一百三十二枚防空导弹,击落了近九十枚反舰导弹,拦截效率并不低。
取得这个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两艘战舰都采用了一对一的拦截方式。
虽然按照标准反导拦截战术,应该用两枚防空导弹拦截一枚反舰导弹,但是在反舰导弹多得多的情况下,只能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拦截。
照此计算,“标准2”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七十,与宣称的百分之九十五相去甚远。
相对而言,反导作战的关键在中程拦截上,即离舰队四十到二十公里之间。
在这个区域内,两艘防空驱逐舰与四艘“高波”级驱逐舰都能投入战斗,再近一点的话连“村雨”级也能参战。
不管怎么说,参战的战舰越多,火力通道就越多,能够同时拦截的目标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只要反舰导弹逼近到二十公里之内,舰队就很有可能失去最后的机会,因为中国海军没有理由不为部分反舰导弹安装电磁战斗部。
哪怕只有一枚安装了电磁战斗部的反舰导弹成功突破中层防空网,在离舰队二十公里之内引爆,后果都难以想像。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没有错。
十艘驱逐舰在一分半钟内发射了三百多枚“先进海麻雀”与上百枚“海麻雀”,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了“超饱和拦截”。
要知道,反舰导弹不是同时到达的,飞在最前面的因为遭到了远程防空导弹拦截,所以首先逼近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总共也就两百多枚,大概有半数反舰导弹在后方,离舰队还有五十公里以上。
用接近五百枚防空导弹拦截两百多枚反舰导弹,绝对是“超饱和拦截”。
问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发射这么多防空导弹,必然导致作战效率降低。
虽然发射不是问题,MK41垂直发射系统能以每秒一枚的速度发射防空导弹,一分半钟足够把战舰上的所有防空导弹发射出去,但是战舰上的火控通道非常有限,只能同时把大批导弹引导到某个方向上,然后由防空导弹自行作战。
从理论上讲,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先进海麻雀”有主动雷达引导头,具有很强的自主作战能力,发射前只需要获取目标的大致信息,比如来袭方向。
可是要想提高导弹的作战效率,就得提供精确引导。
结果就是,“超饱和拦截”仍然没能击落全部反舰导弹,最终还是有二十多枚反舰导弹成功突破了舰队的中层防空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绝对是一场灾难。
六点十五分,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海面上的时候,第一枚C806在离舰队旗舰“足柄”号大约十五公里处引爆。
导弹上配备的不是半穿甲战斗部,而是电磁战斗部。
当时,第三护卫群里的十艘战舰中,至少有六艘在离爆炸点二十公里以内,另外四艘离爆炸点都不到三十五公里。
仅此一枚导弹,就彻底毁灭了第三护卫群的生还希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这次攻击中,中国海航首次大规模使用携带了电磁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大概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至少有二百八十枚反舰导弹携带了电磁战斗部。
更重要的是,这些导弹没有单独反射,而是混在了导弹群里。因为只更换了战斗部,所以信号特征与其他反舰导弹完全一样。在进行反导拦截的时候,日本战舰不可能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区分,也就不可能重点拦截携带了电磁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只要有一枚反舰导弹突破了中层防空网,就能为后面的反舰导弹打开突破口。用导弹攻击瘫痪在海面上的战舰,不比打靶困难多少。
要知道,日本战舰不具备电磁对抗能力。
即便拥有电磁对抗能力,日本战舰也不可能幸免,因为在电磁干扰下,战舰上的雷达肯定会失灵,而仅仅依靠末端拦截系统,任何一支舰队都不可能抵挡住数百枚反舰导弹的集中攻击。
当然,中国海航到底使用了多少枚携带电磁战斗部的反舰导弹也存在疑问。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中国海航使用了足够多的这类导弹,就没有必要动用太多的反舰导弹,因为完全可以让携带了电磁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在前方开路,使第三护卫群的外层与中层防空网瘫痪,反舰导弹只需要面对末段拦截系统。按照十枚导弹对付一艘战舰计算,一百枚反舰导弹就足够了。
不管怎么说,反舰导弹不是纸糊的,C806在国际市场上的单价高达一千五百万元。
多用数百枚反舰导弹,意味着多出数十亿元的战争开支。
以当时的情况,在八百四十枚反舰导弹中,肯定只有极少数配备了电磁战斗部,而且都在导弹群的最前端。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中国空军与海军对电磁武器的需求量非常大,仅战斗机在空战中消耗的电磁弹药就超过了五千枚,而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电磁武器的年产量不会超过一千五百枚,所以当时能够用在反舰导弹上的电磁弹头肯定数量有限,反而是量产的反舰导弹数量充足。
当然,在战场上,一枚电磁弹头产生的效用,就足够了。
第九十章 一网打尽
第九十章 一网打尽
被电磁武器瘫痪后,第三护卫群的十艘战舰只能坐以待毙。
根据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记录,六点十八分,“足炳”号被第一枚反舰导弹击中,在接下来的半分钟内,又被二十三枚反舰导弹击中。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大型战舰在坚持了不到十分钟后翻覆沉没,仅有三名冲上露天甲板的水兵幸存,包括舰队司令官长野知男少将在内的三百三十八名官兵阵亡。
“足炳”号首先遭到攻击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它是舰队旗舰。
作为“爱宕”级的二号舰,“足炳”号是第三护卫群里排水量最大的战舰,因此雷达反射信号最为突出。更重要的是,在防空作战中,“足炳”号是指挥中枢,一直在为其他战舰分配防空任务,电磁辐射非常明显,简直就是一台大功率微波发射器。C806具有多种引导模式,在选择攻击目标的时候,肯定使用了被动雷达,并且由此确定“足炳”号是最有价值的攻击目标。
结果就是,首先突破舰队防空网的反舰导弹全部奔向了“足炳”号。
被二十多枚反舰导弹击中,别说是一艘排水量只有一万吨的驱逐舰,即便是排水量超过十万吨的超级航母也很难幸免。
战后,日本对“足炳”号的遗骸进行了勘测,发现二十四枚反舰导弹均击中左舷,且命中点都在水线附近。对于这艘长一百六十五米的战舰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灾难。以C806使用半穿甲战斗部的威力计算,一枚反舰导弹能在舰体上撕开一条长约十米的大窟窿,平均十六枚反舰导弹就能彻底炸掉“足炳”号的左舷,二十四枚反舰导弹肯定会重复命中,对舰体结构造成致命损伤。
正是如此,“足炳”号才迅速翻覆沉没。
两分钟后,“妙高”号驱逐舰也被导弹击中了。
以当时的情况,首先击中“妙高”号的两枚C806肯定是在攻击“足炳”号时脱靶,没能命中,随后转为攻击次要目标,即第三护卫群里的另外一艘防空驱逐舰,而没有绕回来攻击“足炳”号。
没什么好奇怪的,几乎所有性能先进的反舰导弹都有再搜索与再攻击能力。
因为C806的初始技术来自俄罗斯的“俱乐部”反舰导弹,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加上了目标信息储存能力。说得简单一点,进入攻击阶段之前,C806会储存几个目标信息,然后攻击首要目标,脱靶后自动攻击次要目标。只要导弹的弹头还在飞行,就会依次攻击之前锁定的几个目标。
作为“金刚”级驱逐舰的三号舰,“妙高”号显然排在第二位。
从排水量上看,“妙高”号仅比“足炳”号轻了几百吨,舰长只短了四米,两者的雷达反射信号基本没有区别。
如果只被两枚导弹击中,“妙高”号还不至于沉没。
以C806的威力,特别是仅有二百五十公斤重的战斗部,至少需要四枚才能彻底瘫痪万吨级驱逐舰。
击沉的话,则需要六枚以上。
被导弹击中后,“妙高”号立即减速脱离编队,同时开始损管作业,第一批损管人员在一分钟后就冲上了露天甲板,开始灭火。与此同时,战舰上的官兵关闭了水密门,防止海水从破损处涌入,也为了防止火势蔓延。
殊不知,在这个时候关闭水密门,等于锁死了逃生通道。
最明智的决策是立即弃舰,让官兵跳海逃生,甚至不要放下救生艇。
因为,数百枚反舰导弹就在数十公里之外,五分钟后就将到达。
“妙高”号的舰长没有下达弃舰命令,因为战舰还没有沉没的危险,而按照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守则,舰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