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6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的战略规划才得到了高层支持,并且基本上按照他的意愿来部署兵力、安排作战行动。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戚凯威的观点也得到了重视。
当时,戚凯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要实现牧浩洋的战略计划,就得在大陆战场上增兵,对俄罗斯构成致命威胁,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为此,就得向远东地区派遣更多的部队,打通到西伯利亚的地面交通线,然后向乌拉尔山进军,对俄罗斯的欧洲地区构成威胁。
按照戚凯威的理论,只要中国军队到达乌拉尔山,俄罗斯就会向美国求援。
因为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没有掌握主动权,俄军在伊朗战场上也举步维艰,所以只要俄罗斯最核心的欧洲地区受到威胁,美国将别无选择。至少在美以联军取得中东战争胜利之前,美国不会抛下俄罗斯。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将三线作战,使本已捉襟见肘的陆军兵力变得更加紧张。
只是,牧浩洋并不认为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他看来,就算陆军能够打到乌拉尔山,也很难进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
原因很简单,中国军队不见得能够顺利翻过乌拉尔山。
对此,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连戚凯威都无法反驳的理由,即推进到乌拉尔山之后,陆军的后勤补给线将变得非常漫长,而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又严重不足,前线部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给。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战前就考虑到了。
如果把俄军故意破坏、以及占领区内的干扰因素考虑进去,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最多只能支持四个集团军作战,把后勤保障力量算进去,投入俄罗斯战场上的总兵力不可能超过五十万。问题是,如果要想彻底击败俄罗斯,至少得投入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因此需要为其余一百万地面部队开辟新的补给路线。
战前,牧浩洋与戚凯威都把希望放在了大型电动运输机上。
虽然也有人提出了别的解决办法,比如控制印度洋之后,打通前往黑海的航线,用海运解决问题,但是这些办法都存在局限性,而且会大幅度增加海军的作战负担,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别的不说,海军就没有能力进入地中海。
此外,像土耳其这类亲美的中立国,暂时不会投靠中国。
事实上,也正是为了对俄作战,牧浩洋才高度重视大型电动运输机,并且给予了该项目最高优先权。
问题是,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
到二零五三年一月初,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总交付量只有五百四十架,除掉战损与非战斗损失,保有量在四百八十架左右。大陆战争爆发后,空军已把百分之八十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调派过来,只在中东战场保留了大约一百架。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作战。
按照戚凯威的设想,如果进军乌拉尔山,而且以攻占俄罗斯欧洲地区为目的,至少需要动用十六个集团军,因此需要大约一千六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有足够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这还有一个前提,即在二零五三年,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损失率维持不变。
显然,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仅在中东战场上,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战损率就在上升,而且随着伊朗战场上局势发生变化,需求量也会增加。
据此,牧浩洋提出,在大陆战场上,最好采取较为稳妥的进攻战略。
按照他的提议,陆军应该放慢进攻节奏,首先在西伯利亚战场上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等到二零五四年,才考虑进军乌拉尔山。
显然,戚凯威不会支持牧浩洋的提议。
他一直坚持,应该在半年之内结束亚洲方向上的大规模战斗,即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争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翻越乌拉尔山,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
一月六日夜间,两人为此事在元首面前争得不可开交。
此时,黄瀚林较为倾向于戚凯威,认为大陆战场直接关系到本土安全,有必要加快进攻速度。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况之后,黄瀚林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也仅仅是有所转变,并不表示黄瀚林不再支持戚凯威。
为此,牧浩洋提出,应该加强在南方战场上的投入,争取在年内发动战略反击,而且地点就在西太平洋上。
也就是说,在二零五三年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决反对这么做,但是却引起了黄瀚林的重视。
这个时候,牧浩洋的政治觉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黄瀚林之所有动心,主要就是政治因素。
打了两个多月,中国依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给了黄瀚林很大的压力。
虽然通过战争宣传、增加物资供给量等手段,国内民众的情绪与国内社会环境都比较稳定,但是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掌握主动权的是美国,而且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看到反败为胜的希望。即便这是必要的、也是客观的,可是在政治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如何让更多的人相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
显然,仅仅在防御上击败敌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反击、而且是决定性的反击才能带来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支持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大打出手,就是想尽快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牧浩洋非常了解黄瀚林,也就趁机提出了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
对黄瀚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太平洋才是主战场,中国要想彻底击败美国,就得在太平洋上取胜,也就得首先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为接下来的战略进攻奠定基础。
问题是,在西太平洋上发动反击,必然会削弱大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
更重要的是,海军依然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没有牢固的制海权,也就得在反击中大量动用战略空运力量。
戚凯威坚决反对,也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产量就那么多,如果把重点放在西太平洋上,大陆战场上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黄瀚林表态后,牧浩洋与戚凯威只能相互妥协,并且粗略订下了一个战略方案。海军将在三月底之前,联合陆战队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前提是海军必须在此之前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就得在三月的最后一天,向大陆战场增派四个集团军,协助陆军在六月底之前打通远东到西伯利亚的铁路线,争取在九月底,也就是俄罗斯的冬天到来之前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
为此,牧浩洋得在一月底之前拿出海军的作战计划。
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在他原先制订的战略计划中,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应该在开战一年之后。准确的说,应该在其他战线的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再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
可惜的是,即便三个月后,其他战线上的局面也不会稳定下来。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牧浩洋必须调整整体战争计划,把这个极为艰巨的战役行动提前半年展开。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不得不放弃前往特遣舰队的想法。
一月七日凌晨,牧浩洋给指挥特遣舰队的龚继飞少将发了一封电报,让他尽量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尽可能的避免与美军舰队交战。如果有必要,可以退回孟加拉湾,以免遭到美军突然打击。
问题是,退缩就能避开潜在的威胁吗?
第九十八章 假戏真做
第九十八章 假戏真做
再次进军印度洋,对美军来说,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结果。
策划这次行动的,正是刚刚晋升为海军上将的弗伦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弗伦奇是大战初期,唯一能与牧浩洋匹敌的海军将领,而且两人的履历也非常相似。
在前往太平洋舰队之前,弗伦奇在国防部工作了十四年,主要负责海军装备管理。
因为美国海军没有打几场大仗,所以直到二零四七年,已经五十四岁的弗伦奇才晋升为海军少将,获得了去太平洋舰队任职的机会,也因此摆脱了文职军官的身份,成为在一线部队供职的职业军人。
对他来说,这个转变既迟了一点,又恰到好处。
说迟了一些,主要是对五十四岁的军人来说,已经过了黄金时期,而且弗伦奇在舰队里没有任何基础。说恰到好处,主要与他长期从事的装备管理工作有关,即他为美国海军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弗伦奇是美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大战初期,包括“美国”级航母在内的好几种大型战舰,都与弗伦奇有关,或者说与他的坚持有关。
可惜的是,与牧浩洋相比,弗伦奇的影响力差了许多。
别的不说,在五角大楼任职的时候,弗伦奇只是海军上校,只负责向国防部长与海军参谋长提交装备规划,是否采纳他的建议,则是国防部长与海军参谋长的事,而不是由他主导装备建设。
即便如此,弗伦奇依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比如,正是在他的坚持下,美国海军才建造了“美国”级航母,以及与“黑龙江”级相当的“班布里奇”级防空巡洋舰。事实已经证明,这两种战舰的性能非常先进,足以与中国海军最强大的战舰媲美。要知道,在弗伦奇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必要跟中国海军比拼战舰的吨位,甚至认为过于庞大的战舰在未来海战中的生存率非常低,应该以战舰的数量为主。“美国”级航母动工建造之前,美国海军设计了几种排水量在六万吨左右、载机数量在六十架左右的中型核动力航母。支持中型航母的海军将领认为,在未来海战中,充足的舰队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海军战术的灵活性,从而使海军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应付任何形势的挑战。
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美国”级航母,美国海军会是个什么样子?
弗伦奇在舰队建设上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可是他的另外一项努力却没有任何结果。
在美国海军中,弗伦奇是少数几个反对与中国开战的将领之一,而且一直认为不应该与中国直接对抗。
他的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他的自身经历。
在去五角大楼之前,弗伦奇担任了七年的驻外海军武官,其中四年在中国,因此对中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虽然在公开场合,弗伦奇从未提到美国与中国的差距,但是他一直在强调一点,即中国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美国,而且中国早就在各个方面为全面战争做准备,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正是这个观点使弗伦奇在海军建设上产生了极为明确的观点。
如果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不可避免,那么美国海军将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因此海军建设必须以全面战争为目的。
显然,在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中,战舰的性能至关重要。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弗伦奇对牧浩洋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且他也是美国海军中少数关注牧浩洋的将领之一。
在国防部任职期间,弗伦奇还写过一本与中国海军有关的书,在其中强调了牧浩洋为中国海军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他打造的中国海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有趣的是,这本书的销量非常惨淡。
弗伦奇能够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与他的履历有关。
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之后,美国高层才猛然认识到,中国海军确实不可小觑,即便只剩下了四艘航母,也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威胁。结果就是,乔丹上将下课,默默无闻的弗伦奇被委以重任。
在战术策划中,弗伦奇只强调了一点:奇袭。
虽然从兵力上讲,美国海军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九支航母战斗群的攻击力相当于中国舰队的两倍,但是美国海军处于战略进攻态势,而且战线拉得更长,所以只有靠奇袭才有机会取胜。
对此,弗伦奇有极为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下一场海战能否打起来,关键不在美国舰队是否进军印度洋,而是中国舰队是否前来迎战。
在已经攻占了迪戈加西亚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很有可能避而不战。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海军已经逐步修复与完善了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基地网络,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北印度洋的制海权,暂时没有必要出动舰队在这里与美军决战。
如果中国舰队避而不战,美国海军就有**烦了。
要知道,接下来,美国海军只能反攻迪戈加西亚,除了需要动用陆战队,还要出动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