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庄-第4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二没什么意见,当下就答应了下来。
“最后,臣弟要在皇家学院挑选优秀学子八人至十二人。”李元兴又提意见了。
“随你!”李二心说,你能挑八百人也行,你秦王府还没有不干事的人,只要不累死,活着从秦王府出来的全都是人才。
吃亏了!王及善与崔君肃对视一眼,他们真心不愿意把房玄齡给放走。
按现在的政权布局,李靖就象是一辆狂奔的战车,魏黑子就是最优秀的后勤部队,而且还能在关键的时候,给李靖这辆战车加点力。
这个时候就显得房玄齡的重要了,房玄齡就是这辆战车的刹车,还能有方向盘助力的作用。失去了房玄齡,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才行,看来他们还需要消耗巨大的脑力,以及与各世家协调关系了。
谁想,李元兴突然开口说道:“本王给你们推荐一个人。”
“殿下请讲!”
“杨师道,这个人有才能,而且这个人最适合,也是你们最想要的。”
杨师道,前隋宗室子弟,是杨广的侄子。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李元兴推荐的才能。
王及善与崔君肃都是眼前一亮的感觉。
杨师道好呀,这个人是绝对的中立派,他来作这个秘书长,绝对是最适合的。
“好了,接下来论到本王讲话了。”李元兴指挥着叫人架起幕布。
最先显示的一处正在兴建的码头,李元兴指着幕布说道:“这一条,叫广通渠。它的来历不需要本王说明了,前隋文帝修这条渠,作用极大。武德初年,大唐长安城消耗不算大,所以这条渠用处也不大。”
说到这里,李元兴示意户部讲解:“贞观二年前半年,长安消耗了多少粮食?”
“某以为,应该先从武德九年讲起。”崔君肃提出了要求,李元兴点头同意之后,崔君肃抱着一推资料上了台。
“武德九年,长安的人口数常住为四十五万三千人,可以说是除了强汉之外,人数最多的都城。外来客商占了十三万五千人,这是丝绸之路带来的,也是各州县商品流通所需要。武德九年,长安消耗的粮食为,三百多万石!”
崔君肃开场白之后,竟然把自己的资料摆开放在条桌上。
第725节 大唐水力
好多资料,崔君肃这是打算讲多久呀。
许多官员都不由的拿起了杯子,作好长时间听崔君肃讲解的思想准备。
“贞观元年,长安城消耗的粮食为,一千三百万石。”
崔君肃讲到一千三百万,可是把许多人吓了一跳。这一下就增加了一千万石的粮食,这些粮食凭空就那么消耗掉了。
崔君肃一边慢慢的摆着资料,一边继续讲道:“贞观二年,元月至六月。长安城消耗粮食,六千九百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李二都吓了一跳,他知道贞观元年的数字,但却不知道贞观二年的数字。
许多官员的眼神之中是惊愣。
贞观二年是贞观元年粮食消耗的十倍,是武德九年的三十倍。
崔君肃话峰一转:“这还不算秦王殿下与长安各工坊,消耗到工业上的。这些仅仅是被吃掉的。如果算上长安所有的粮食消耗,加上路上的损耗,以及出意外浪费掉的粮食,长安城上半年,过一亿石了粮食了。”
好巨大的数字呀,许多不怎么关心粮食消耗的官员脸上的都是惊讶的神情。
“本官来给大家细细算。”崔君肃说完,又请示让户部上来几个人帮忙,在得到李二允许之后,户部一下就上来了十几个人,开始分别着条桌前,对崔君肃分好的资料站定,每个人还都带着一个算盘。
“这个消耗增加第一个因素,秦王殿下让长安的百姓习惯吃干饭了。也起得起干饭了。”
这个因素合理,仅仅是干饭与煮的汤食消耗粮食就至少差三倍。
当然,长安的百姓干的活也更多,出的力气也足够大。
“修长安八水,八惠。秦王殿下消耗了粮食一共为一千一百万石,这其中包括工人们吃掉的,还有当工钱发下去的。十二卫常备兵制度后,消耗的粮食为八百万石。当然,这些支出全是正常支出,本官只是说明消耗的用处。”
崔君肃自然不是来找事的。
“再有一个消耗就是肉食。长安城周边养猪、鸡、马、牛。虽然说有兵部工坊制糖的余料。但没有些硬料至少马、牛是不行的。这个猪要长的肥,还是要喂一些好吃食的,比如榨油之后的豆饼,制作粉条的余料。仅这一项。长安城的消耗就不低于一千万石。半年!”崔君肃专门提醒了一句半年。
有些来自寒门的官员开始有些轻微的搔动。
仅是猪、马、牛、鸡之类。消耗的粮食就超过了武德九年的三倍。
“长安城现在的人口,不算秦王府名下的,为六十五万人。商人还有二十多万人。耀州、长安县、华州,这三地加起来,超过一百万人了。人口多了,吃的粮食也多了,干饭自然是粥饭消耗的多。”
崔君肃又翻开一页,当下就有两个户部的干吏快速的从其他的细账之中翻到一些明细来,摆在崔君肃面前。
“锦绸商会,消耗粮食约为三百万石。云锦没有淀粉是制造不出来了,而淀粉是从玉米、土豆、红薯之中提取的,所以消耗的是粮食。造纸工坊消耗也差不多有一百万石,加上麻棉行业的消耗,以及其他各商业消耗的,差不多六百万石了。”
种桑树也是为了丝绸。
消耗一些粮食为丝绸,纸张,这些不算什么,官员们还算明理。
“各位,有什么要问的细节,某在这里回答。需要什么细账,我们户部会立即开始计算!”
李元兴摆了摆手:“这个,户部关于粮食的工作报告,先退后一下。本王只是要让各位知道,长安的粮食消耗是巨大的。现在长安的粮食产量,库存,还有消耗比例是多少?”
“长安的粮仓是满的,足够整个长安消耗半年。但这个存粮是官仓,是大唐应急用的。长安有秦王殿下仙粮,可全部的产出只有上半年消耗的七成。有请司农寺来讲一讲,半月前司农寺上过一份公文,就是预告粮食危险的!”
崔君肃说完退到一旁。
司农寺主官上台。
先是对李二、李元兴施礼,然后向百官施礼之后,从怀里拿出一个小本。
“长安城秋收之后,全部的粮食约为四千五百万石。夏收是高于秋收的,但本官预计明年夏天就算是丰收也不会超过四千万石。理由是,长安城建的工坊更多,占了些田地。因为修路,占了田地。因为长安百姓需要吃菜,所以菜田明年预计会增加三十万亩。本官以为,华州的粮食全部交上来,可以缓解一下长安粮食明年的紧张,长安粮食不够吃了。”
很直白,很简单的报告。
司农寺主官退下之后,崔君肃也站到了一旁。
“运粮,没有洛阳的粮食,长安支撑不住。总不能让皇兄带着百官去洛阳吃饭,所以……”李元兴一转身:“工部闫侍郎,你三十岁作四品侍郎,证明你有足够的才华。你上次关于洛阳河道的上书,上来讲!”
闫立德,大唐画圣闫立本的亲哥哥,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殿下,下臣不善于言辞,这有表章一份!”
“讲,身为重臣,不会讲也要讲!”李二开口了,在李二看来奏对是官员必须要会的事情,你会研究,会写,会画,而且工程学一流,你却不会说,你怎么给下面的官员讲解工作,你怎么安排任务,必须要讲。
李**的闫立德满头大汗。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工部下属水部郎中,出例,请求代讲。
“不行,必须他来讲!”李二脸色很不好,大唐的官员还能是哑巴不成。
李元兴开口劝道:“皇兄,今天议事不要为他耽误时间了,能讲清就好。”李二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回去必须苦练,下次议事如果还是口不能言,朕将重责。”
“谢,谢圣上!”闫立德退后了。
上台的是他的弟弟,就是闫立本。
“扬州至洛口,秦王殿下的大船需要九日,但过洛口却需要三天,洛口后到长安,只需要一天,最多两天。逆流而上的船只,特别是粮船重,普通的船只靠人力拉纤,最多的需要九个月,这其中有三处问题。”
讲的很好,李二满意的点了点头。
“第一处,淮南、江南两道的富户负责租调,但逃避者极多,所以沿路没有必要的保护。贞观元年运粮船损失达到二成半,所沉船只,十船有六船是沉在洛口的。所以第二处问题就出在洛口,洛口水流急,落差大,原本河底就乱石多,加上后来沉船越来越多,水情变的极差。”
闫立本说完,将工部调查的报告双手捧上:“这是洛口水情的排查!”
有侍官接过表章,闫立本继续说道:“第三处为难就是河务没有专管,工部只管河道,可运粮之事户部只管装船,护送之事进入河,各地却相互推脱,有难无人救。”
“大,大胆!”闫立德吓坏了,在后面大喝一声。
李二摆了摆手:“罢了,这一次朕不怪他。但此风不可长,妄议朝政不可取。朕不挡言路,却不希望任何一件事情,就有人给各级官衙找些罪名来。特别是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念你年轻,头两天也奏的好,下不为例!”
闫立本还想说,却被闫立德捂着嘴扯下去了。
李二又向李元兴点了点头,李元兴明白李二的意思,这小子年轻,满嘴乱说。他几句话就能把刑部、兵部、户部全部得罪了,还有各州县官员。真是年轻不懂事呀。
“本王来说几句,原本一条河上每天走几条船,现在是几十条,上百条。突然增加了这么多船只,自然是让各级官员有些措手不及。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为官,为政之道。”
“秦王殿下英明!”许多官员齐声高呼。
闫立本一百个不服气,在他看来,就是有官员不尽责。
“这个运力要解决的,否则长安城不是没粮,就是没盐。当然不是今年,可难保不是明年,后年。正如本王说的,发现问题早解决!”
“殿下英明!”又是一阵高呼。
李元兴伸手压了压。
“说农先说水,这卢承庆接任铁道部尚书,虽然年轻,但还是有些才干的。本王就给他施加一点压力,年底,长安到洛阳要能通车,基本的设施可以慢慢的再建齐全,但铁路必须通了,火车必须跑起来。”
高俭这时举手要求发言,得到允许之后说道:“殿下,下臣请问,这火车每天的运力是多少?”
“设计上,每个时辰三百里,当然真正跑起来可能因为拉货过多,所以慢些。但一天往返长安与洛阳一次,还是没有问题的。每车可以拉三千吨的货物,就是三万石。采用双铁轨,路上同时可以跑四辆车。”
“殿下,这些车不可能全运粮食,臣下测算,一个月运二百万石粮食,应该是极限了。就算有所改进,一个月也是难超过三百万石粮食。”
李元兴点了点头,这是实情。
“还是要为以后打算的。”
“有了铁路,动力必然大增。总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高俭也不能说铁路不好。
李元兴摆了摆手:“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问题。铁路先解决一部分,本王要解决的另一个最大的难题。”
屏幕上的图变了,似乎是一个水坝!
第726节 黄河清
“黄河是什么?是母亲河!”
李元兴一开口,全场就安静下来了。
“先秦的时候,黄河叫大河,那个时候水是清的。当然,肯定比现在强多了。为什么会这样,本王以为就是三国时期,树砍的太多了。黄河水里有多少泥沙,这是把上流的泥土都带下来了,河床越来越高,水患自然就越来越多。”
“殿下要治河吗?”好几位上都督异口同声问道。
“治一条黄河,大唐多二百万顷良田,治还是不治?”李元兴反问。
李二这时开口:“五郎,投有多少。治多少年?”
“八千万贯,十年治黄。至少多二百万顷良田,最重要的,在治理黄河过程之中,我们得到的更多。这个花费比表叔修运河大,但收益更大。比如臣弟这副图,这是一个水坝,仅这一个水坝,就可以保护下流八百里州县安全。黄河上,臣弟打算建水坝六座,这六座水坝之后,任何一个水坝利用水力发的电能,可供十个长安使用。而且……”
说到而且的时候,李元兴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不善于言辞的闫立德突然高呼了一句。
他这一句,出自汉代:《尔雅?释水》。
“圣人出,黄河清!”武曌突然来了一句,却是惊了李二。
李元兴却是轻轻的摇了摇头,因为这一句话出自明代了。传说是五百年黄河水会变清一次,到时候会有圣人出世。所以原话应该是,黄河清,圣人出。
“千年难见黄河清呀!”李二也感慨着说了一句。
八千万贯,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都是一个巨资,甚至超过了建新长安城的消耗。长安八水、八惠,修整完毕,才仅仅花了二百万贯,又一千多万石粮食罢了。可这八水八惠却是为长安城以及周边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