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不是坏事啊,塞北军攻打西北后方,西北军必然大乱,失败在所难免,目前是该讨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我们占据绝对的主动啊!”杨永泰补充道。
“西北军有两种选择,第一是留在河南,并占据河南为基业继续跟我们对抗,第二是立即回师西北,保住根基!”林蔚分析道:“如果他们回师跟塞北军交战的话,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在请东北军入关了?”
杨永泰点头肯定他的分析,然后道:“没错,如果西北军回师,晋军必然无法独立与我们中央对抗,而且按照阎锡山不吃亏的性格,没准他也会同时回师力图保住自己的老巢山西的。那样的话,我们中央军当果断的北进,将河南河北京津地区全都纳入中央管辖,从而让中国的关内得以统一。”
一直低头沉思的蒋价石突然说话了,操着一口江浙口音道:“不,还是应该催促张学良尽早入关。”
杨永泰不解道:“为什么啊,即便西北军留在河南,到时候军心也不稳固,况且河南久经战乱也不能支持他们长久作战啊,放着这样的大好机会不北上岂不是可惜了。”
蒋价石摇摇头道:“如果我们北上,此战过后的最大受益者会是谁呢?”
“当然是我们了,不管西北军跟塞北军争斗的结果如何,阎锡山最多也就独守山西,而且这还要看我们的意愿,届时整个中国就真正没有一个能与中央抗争的势力了,国府统一全国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错了,最大的受益者是塞北的赵书礼,假如西北军主力留在河南,那么西北留守的军队必然不是塞北军的对手,他们顷刻间就能将西北纳入囊中,而我们则要继续跟冯玉祥和阎锡山苦斗。等我们分出了结果,不管哪一方恐怕都筋疲力竭了,而到时候塞北军南下山西河北,从西北东进河南,整个北方都将是他们的天下了。这也是他为什么宣称永不入关的原因啊,是为了让我们放心的拼斗啊。”
听完蒋价石的分析杨永泰等人先是口吸一口冷气,但是随即杨永泰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他们有这种打算,那为什么要现在出兵呢,坐山观虎斗不是更好。”
杨永泰分析的确实很有道理,塞北军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最后参战收果子,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赵书礼往好处想,从来没想过赵书礼竟然会关心战争中那个最不被注意的群体——老百姓。
蒋价石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继续沉思起来。
“那么我们现在要制定两份方案吗,第一种应对西北军回师,第二种则是留在河南。”
“不用了,我这个盟兄弟冯玉祥我还是了解的,他算是把我恨死了,他能跟囚禁自己的阎锡山不计前嫌都要来打我,现在说不准也会不顾西北继续跟我们以死相搏的。”
“委员长的意思是,冯玉祥会留在河南?”
“十有七八吧。不管如何东北军都是要入关的,给夫人去电,让她尽快催促张学良出兵吧。”蒋价石夫人宋美龄,现在仍然滞留在东北。
“您这意思难道是要引东北军入关,然后好制衡塞北赵书礼吗?”杨永泰猜测道。
蒋价石点点头,这就是他的策略,当年冯玉祥要入河北京津,他下命令说这两地要由晋军驻防,从而很长一段时间西北军和晋军只见矛盾很深,此时他引东北军入关,到时候北方必然还有争斗,北方只要不能统一起来,就对南方的中央整府没有威胁。
但是这次军阀会战的意义恐怕就没有那么大了,充其量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新消灭了两个军阀而已,中央连地盘也没怎么扩大,自己损失还颇为惨重,反而最后让蛰伏在北方关外的两头狼占了便宜。
蒋价石的内心第一次对中国的局面生出了一股无力感,这复杂的局势他掌握起来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他老了!
蒋价石还仅仅是烦恼,阎锡山就该头痛了,而冯玉祥则是愤怒了。
阎锡山的脑子跟算盘似的,从来不会算错账,塞北军一攻击西北,他知道西北军恐怕凶多吉少了。好在塞北军没有第一时间攻击山西,但是小心谨慎的阎锡山不可能不防,他当即调回了几个师的晋军主力,同时跟留守太原的几只二线部队一起开到了雁北地区,驻扎在大同,以防万一塞北军南下。
而冯玉祥就像是蒋价石猜测的那样,他一面勉励留守在陕甘两地的小部西北军将领,要他们发扬当年杨虎城守西安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抱定牺牲精神也要守住西北。而自己的主力,则开始发动了对蒋军的最为猛烈的一次猛攻,打算一战决胜负。
······
而此时赵书礼这个罪魁祸首却不知道各路军阀对他的猜度,兢兢业业的蹲在指挥部中,跟李忘川等参谋研究进军情况呢。
“这是我军目前的位置,昨夜出发,今日晨已经从磴口度过黄河,南下进入了宁夏。”
一个参谋在摆在桌面上的一副西北地图上,把模拟士兵的泥塑战士摆在了宁夏的石嘴山地区。这个参谋叫高千川是高凤举的一个亲戚,年纪不大高凤举刚当师长那会儿他来投奔,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受过德国顾问培训过一年左右,但是对于地图有着天生的敏锐性,他的档案中记载他爸爸是个风水师,大概是受到遗传了吧。因此被李忘川看重,调到总参谋部当了作战参谋。
“宁夏马家军有没有什么变故!”
此时宁夏最大的军事力量是回回军阀马鸿宾的一个师,马鸿宾是马福祥的亲侄子,他父亲跟马福祥是亲兄弟。当年马福祥被徐世昌调到归绥的时候,带走了儿子马鸿逵,只留下了这个侄子镇守宁夏,为宁夏镇守使。赵书礼这次之所以选择宁夏为进攻西北的突破口,其中有一个重大原因就在这里。马福祥游说他的时候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攻占宁夏后,西可以入甘肃,东可以攻陕西,而且马福祥会帮忙联系自己侄子,让塞北军进入宁夏不会受到阻碍。
李忘川回答道:“很顺利,马家军很配合,预计今天下午塞北军就能进入宁夏城(后来改名银川)!”
“那就好,宁夏本来为甘肃省辖地,被冯玉祥强行划出单立一省。这里经过秦汉及至明清历代王朝经营,依靠黄河修建了无数水利设施,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堪称西北粮仓。占据了这里,恐怕冯玉祥的军粮都成了问题了。”
赵书礼感叹道。
随即下达命令:“命令李三江率部进入宁夏后,立即按照计划,在宁夏东部依托地利修筑防御工事,同时先往西攻占兰州继而进占整个甘肃!”
如果能依照计划顺利施行的话,塞北军占领甘肃后,整个河西走廊将纳入地盘,从而又打通一条从塞北到新疆的道路。
一百三十节 鼓动
此次塞北军攻击西北使用了十万人的兵力,第一军近半数士兵三万人参加,第二军是主力出动了五万人,重建后几乎都是新兵的第三军只出动了两万人。此次作战目的除了军事占领外,也有锻炼士兵的目的,第一军是因为天津事件还没有从阴影中摆脱出来,需要鼓舞斗志,因此调派了近一半的兵力参加,第三军则是新兵来见识见识实战,因此担当主力其实是第二军,而第二军军长李三江也顺理成章成了军事行动的指挥官。
此前拟定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为进入宁夏,如果顺利马家军不干涉的话,很容易清除掉小股的忠于冯玉祥的部队,占领整个宁夏;第二阶段是向西攻击,打通河西走廊;第三阶段是伺机攻入西安占领陕西。
可是作战计划做的再好,终归实现起来是还是要人的。
相比赵书礼等上层,底层士兵们普遍对攻打西北热情不高,士气难免受到影响。
至于原因吗,自然是因为塞北军当年收编了相当一部分西北军士兵,这些士兵过去就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又久经沙场,在投到塞北军后,能经过筛选的后来表现都比较出色,很大一部分人现在已经担任了基层军官的职务。对这些原西北军士兵来说,冯玉祥在他们眼里是相当好的长官,对士兵如同亲人,不但不许军官欺压士兵,他本人更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威望很高。这些西北军背景的官兵情绪也影响到了其他士兵,而且塞北地方的很多移民也都是从西北迁来的,因为这个出身的原因,相比打西北军士兵们普遍更愿意去打中央军。
这种现象作为指挥官的李三江心里十分清楚,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没少到基层兵营中做工作,给他们讲要以塞北的大局为重,告诉他们西北对于塞北的重要性,占领了这里就能让塞北的地盘从新疆到热河连成一片。但是士兵们不是很接受这些飘在云间的借口,对于西北军背景的士兵,或者祖籍是西北地区的士兵来说,西北军就代表家乡的军队,打西北军带有一种他们对家乡的背叛,他们更愿意从自身感情出发来对事物做出评判。
但是好在这些士兵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即使是新兵也至少在新兵营中呆了数月,因此服从命令这条军规他们是懂的。所以虽然情绪上不积极,但是并没有抗命的显现,这是李三江唯一欣慰的地方。欣慰归欣慰心中却难免担忧,军事组织是一种奇妙的组织,非常难以掌控,一个弄不好谁也说不出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军事活动又非常微妙,任何细小的因素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后果。因此李三江心中一直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这让他极不舒服。
“报告!203师2004团全体官兵请缨所先锋。”
突然随军参谋的报告惊醒了正在忧虑中的李三江。
“2004团请缨?请缨!”
突然李三江有些疑惑了,对参谋再次确认道:“你确定是2004团吗,该团中西北籍士可是比例最高的,而且团长曾经就是西北军的军官,他们一直是最反对进攻西北的,他们怎么会请缨。”
“没错就是他们,听说是他们的参谋给全团做的思想工作,现在2004团战斗欲十分强烈,这情绪甚至影响到了相邻部队。”
“思想工作?你给我好好说说。”
“是这样的,他们的参谋叫田子华,据说原来是跟他父亲在北京天桥底下说评书的,后来听说移民塞北能得到土地,加上北京那几年经常是城头变化大王旗,百姓人心惶惶,于是就举家前往河套了。这人口才不错,能言善辩,后来从军中脱颖而出到了军校学习过一阵子,这次出发前才回到军中,担任2004团参谋。部队的时期低落他也注意到了,在部队过磴口的时候,他把城内的报纸买了个精光,然后分法给士兵去看。结果一进入宁夏,该团士气就已经调整过来了,后来看到宁夏本地的灾情,他们的士气更加高涨起来,竟吵嚷着要当先锋了。”
“报纸,什么报纸。”
“哦,什么报纸都有,大多是我们塞北的报纸,也有南京那边的大报。”
“区区几分报纸怎么就能起到这么大作用,你说说重点,别罗里吧嗦的半天我也没听明白。”
参谋被责备了一句,不敢回嘴老老实实的道了出来。
原来自从赵书礼宣布出兵后,不管是塞北的报纸还是南京方面的报纸,都纷纷谴责起了西北军。南京是一直在谴责的,而塞北一般比较中立,此次塞北军的行动影响了他们的观念,老实说塞北的报纸有个毛病,十分排外和自我,甚至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塞北整府他们自己可以骂,但是一到对外的时候,他们却会众口一词的对敌方猛烈抨击。当然也有一些或者哗众取宠的,或者就永远扮作民主斗士站在整府对立面的报纸,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但是这样的报纸显然田子华不会去选择购买。
田子华买的这些报纸多是言辞激烈的,对西北军从上到下数落了个遍的,尤其是很多报纸跟南京大报相互转载,隐隐构成了一道舆论统一战线。其中最让塞北军士兵有感触的是,报纸上报道了西北的灾情,百姓多有饿死卖儿卖女成为常态,同时透露出塞北支援西北的救灾物资,通通被冯玉祥用作了军事方面。也有南京的报纸报道中央给西北灾民募捐了大批善款,只等冯玉祥愿意放弃非法的武力行动,就可以用来救助西北百姓,又发出冯氏认清大势,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呼吁。
这些报道看后士兵们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塞北的新移民,而且大多以前家境困苦,否则也不会移民了,因此都非常理解没有土地的农民的心酸,对比自家以前的境况,对西北百姓充满了同情。
见到报纸宣传起了作用,田子华趁热打铁,反复在军中宣扬,塞北军此次出兵的目的,他不讲大道理,只说冯玉祥倒行逆施,塞北军完全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西北老百姓。同时告诉大家,冯氏久居西北,才导致了西北的困苦。歌颂西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