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許無為是勝義諦。某些學者說:既是勝義,即應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說是
勝義諦,這都是不明勝義諦得名的真意。
勝義諦與世俗諦,是方便相對而安立的。世俗諦,有遷變義,如此而耄Ц舱
實;勝義諦,是本性空寂,離一切戲亂相,待世俗名勝義。勝義有三義:一、究
竟而必然如此的,二、本來是如此的,三、遍通一切的。故經中稱此為法性、法
住、法界。勝義諦不可想像為甚麼實在本體,或微妙不思議的實在。雖拢叩挠X
境,可通名勝義,但佛法安立二諦,是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第三節 二諦之抉擇
自他:『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諦謂是第一義諦」,這是論主破薩婆多部
等偏執實有的。佛說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應了解其為世俗,
不應執為實義。薩婆多部以為是勝義有的,有真實的自相,故執有極微等自性。
此即於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為是勝義,即成大錯。有人也說:「餘所許勝義
,即他許世俗」,這話是不圓滿的。中觀者決不以為凡他所許為勝義有的,即中
觀所許為世俗有的,而中觀者則有更高的勝義。佛說色等諸法為世俗,依世俗而
成立一切法,於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緣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
世俗。佛說一切為世俗有,有部等執為勝義,執為實有自性的,並非有部等所執
的勝義有即是佛說的世俗。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於妄執者為勝義;但妄執者的
勝義,並不就是中觀者的世俗。有些學者不能確了無性緣起的精義,不能於空中
立一切法,以為中觀者於勝義說空,即以他宗所說的勝義為自宗的世俗。要知中
觀宗義與其他各宗,論勝義,論世俗,都是洠в泄餐摹V杏^安立世俗,是不承
認有自相的,與他宗所說的勝義不同。
有空:中觀常說世俗假有,勝義性空。但『智論』卷一說:「人等,世界故
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於是有人以為龍樹不一
定說勝義空,所說的勝義空,是約世俗虛妄的我法說。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
義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雖於世俗中無──非世間境,而勝義中是有的。所以
三乘拢咚C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這是對於中觀勝義空者下一最有力
的伲鼏枺∵@種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觀宗。如唯識學者說:般若
經中的一切法空,是約遍計執無而說,或約三無性說,依他、圓成是有,經中洠
有顯了說。真常唯心論者與西藏覺曩巴派:以為般若經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約破
除眾生的世俗情執,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說為空的,是妙有的。龍樹論引
用此文,到底要怎樣去解說﹖須知『智度論』的體裁,是廣引眾說而有所宗極的
。叡公敘『智論』說:「初擬之始,必舉眾說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得以盡
善」。興皇也說:「領括群妙,申眾家之美,使異執冰銷,同歸一致」。『智論
』確是廣引異義的,或縱許,或直奪,而以歸宗畢竟空的奧極為宗。『般若經』
說:「為初學者作差別說」;「為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為久學者
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這是說;為初學者說法,如生死、涅槃,虛假、真實
等,說有差別的二,這是方便而是不了義教。約究竟說:則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一切性空,此是如實了義說。因為從無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
從假有的無自性看,則一切是畢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決非有判然
不同的二者,一有一無的。所以『智度論』中所說的我等與法性二者,此有彼空
,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與妄有的二類,為引導眾生捨迷取悟而說的。若
究竟的抉擇二諦,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說。不但中觀者這樣說,『成實論
』也如此說:第一重二諦,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諦,涅
槃也是世俗假立,性畢竟空。
又古三論宗自攝山以下,有兩句話:「有所無,無所有」。此是通釋『涅槃
經』中的常樂我淨的。即有所得者是無的,無所得者是有的。無所得的有,是體
悟離執的有,即一般所說的妙有。但依中觀宗義,不是不可以說有,也不是說凡
是證得空性的,即不許生死涅槃等一切;在拢持校彩强烧f無生死的迷妄法,
有正覺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軌,凡可以稱為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
立而有的。如依勝義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勝義是畢竟空。於二諦空有的異說,
可依此抉擇。
橫豎單眩汗湃搶W者每說橫豎,橫是相對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
;豎是絕對的,超越而泯絕一切的。佛說世俗有而勝義空,名之為空,空還是世
俗的假名,是與「有」相對而安立的。然佛說空教的本義,是使眾生於世俗而離
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因離執而體證泯絕一切的如如。在這個意義上,空的
了義與不了義,是可以抉擇的。龍樹菩薩說:「諸佛說空法,為離諸見故」。離
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
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因為所執的空相,是落於相對的,礙於寂
滅的。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
於眾生成為不了義了。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說:「若復見有空,諸
佛所不化」。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為有空可空,而執空為實體的,或執
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所以青目說:「空亦復空,但以引
導眾生故假名說」。如落於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所
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
。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如此,可知空的本
義,應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豎的。若滯於相待的,依言執相的,那「
勝義空」即不成其為勝義,空即是橫的了。「教申二諦,宗歸一實」:即依言說
明二諦,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執真而為俗。於空而有此橫豎的差別,這全
由於學者的領悟不同。
再說單眩杭s二諦說,與上面的橫豎有關。世俗有、勝義空是二諦。有人不
了解勝義空的意義,從相對義去理解空義,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這需
要不同的教說了。如說:有與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纔是勝義,這是眩B。但
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絕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義。這不過是說:以空
為空的空,是與有相對的,絕待是不落於有空──非有非空的。說法雖不同,實
際仍不出二諦的含義。有人以為於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
而超越的泯寂妄執,仍從橫的去了解,故進而更說:有空與非有非空,都是世俗
,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勝義,這是眩兄},也可說圓──具足。
其實,這與說有空二諦的「勝義空」,意義還是洠в惺颤N不同。所以三論宗說:
凡言語所表詮的,心行所緣懀У模际鞘浪祝ㄓ小感男姓Z言斷」的,方名為勝
義。這樣,三論宗所說的四重二諦,實只是一重二諦,不過約眾生的根性不同而
差別說吧了。
三論宗的橫豎說,與辯證法有類同處,也有不同處。依辯證法,有是肯定的
──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綜合的──合。他所說的合,實是更高
級的正。正反合的辯證過程,都是順於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換言之,即唯橫而無
豎的。因為所說的合,它還歸於正,不過是更完滿的正而已。三論宗所說的橫豎
單眩际琼橃秳倭x的。如說有是正,空是反。空義雖含有二種性伲阂弧⒎穸
它──錯亂的執相,二、不礙它──緣起的假名,但不礙有的空與否定戲論的空
,還是空觀的過程,而不是究極的。因離執而悟得畢竟寂滅,才是空的真意。佛
法為引導眾生悟入勝義,所以論辯的過程,雖與辯證的過程相近,而說空,說非
,卻不滯於有空的總合。眾生的根性,是順於世俗的,即總是順於正或綜合(正
)的。如佛說俗有與真空,佛說的空用意是豎的,超越的,但眾生從相對的見地
去看,以為空是偏於一邊的,亦有亦空的綜合,才比較圓滿。但這是順俗的,三
論宗的第二重二諦,起來否定它,說非有非空。世間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
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雖不礙於亦有亦空,而意在即
有空而泯絕無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這決非不圓滿,而需要更說雙
遮(非有非空)雙照(亦有亦空)同時的。如說雙遮雙照同時,依然是順俗的,
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雙亦,永遠落於世俗的相對中;豎的,即向上一著而意
在言外的。在這些上,三論宗的超絕論而不落入圓融論,充分的表現勝義空宗的
特色。平常所說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離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確的理解。
於教中假:古三論師曾提出於二諦與教二諦的名字;教二諦是說明為如何如
何的。於二諦可有二義:一、從佛菩薩安立言教說,於二諦即佛智體悟的不二中
道──不二是不礙二的,是教二諦所根據的;依於二諦而有言教,即教二諦。中
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所依即於二諦,為眾生說即教二諦。二、
從眾生的修學說,佛所說的是教二諦,教二諦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
對的,要我們從相對無自性而體悟那離言的絕對的。所以佛說的教二諦,說有為
令眾生了解為非有──有是非實有;說空令眾生了解為非空──空是不真空。從
說有說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離言實相。這樣,以言教二諦──有空
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傳到江枺娜撟冢莻戎仂兜诙囟B的;以二
諦為假名,中道為實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聞有即執為實有,小拢
聞空即住於但空。這樣的有,於凡夫成俗諦;這樣的空,於小乘拢邽檎嬷B,悟
得離相而證但空。此即名為於二諦,即與佛說二諦義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說二諦
,令眾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眾生聞有著有,聞空滯空的。三論宗以畢竟空為
大用,而宗極在圓中。所以說小乘證但空,對凡夫說是對的,對佛菩薩的圓見中
道即不對。學佛者應於俗有真空而不執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這樣,三論宗的正義,即中假義。但決不執取中假。如於宗義不能善巧修學
的,執中執假,正統的三論師名之為中假師。此等學者對中假起定性見,決定說
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這是不得中假的真義,所以嘉祥大師呵斥為
:「中假師罪重,永不見彿」!要知說非有非空是中道,若從依言相待的說明說
,非有非空何嘗不是假名?若體悟而有而空,即於有空而徹見實相,有空又何嘗
不是中道?嘉祥大師因此約體用而作如是說:說中道時,非有非空是體中,而有
而空是用中;說假名時,非有非空是體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這也不過為了引
導學人作如此說,若肯定執著非有非空為體,而有而空為用,也決非三論者的本
意。總之,三論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遠離一切見執的,這應該也就是佛法
體證的重心了!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邸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論到證悟,有偏真與圓中之分。在學習的過程中,論根機,有鈍根與利根;
論悟證,有頓悟與漸悟。頓漸與偏圓,是有關聯性的,今且綜合的說明。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一、道生的頓悟,二、禪宗的頓悟。道
生與禪宗的頓悟是不同的:道生以為證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
即圓滿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張頓悟成佛,也即是主張漸修頓悟的。在平時修集種
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眾生流轉生死至成佛的中間,都可
說是在夢中,唯有佛才是大覺者。禪宗所說的頓悟,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
悟的。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
畢,也有以為從此應圓修萬行。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道生是約究竟佛位的
圓滿頓悟說,禪宗是約眾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眾生最初發心
,親近善知識,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