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分別說明三世因果與得失。這是當時內外
學者重視的論睿貏e是修行歷程中的要睿蝗缫涍^多少時間,怎樣的從因到
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壞。八、「觀如來品」,如來為創覺正法的拢撸匠o
常四見,邊無邊四見,有見與無見,這都是『阿含經』十四不可記的意義。九、

「觀顛倒品」,明所破的顛倒,否定三毒、染淨、四倒的實性,歸結到「如是顛
倒滅,無明則亦滅」的緣起還滅。「觀四諦品」,明所悟的諦理,批評實有論者
的破壞四諦、三寶,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
滅道」的自宗。「觀涅槃品」,發摚А弘s含』卷十二(二九三經)所說:「一切
取(受)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是「無為」法的真義,說明無為、無受
的涅槃。「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等,掃盡
十四不可記的戲論。從「觀法品」到此,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十、「觀十二因
緣品」,全依『阿含經』義。「觀邪見品」,即破除我及世間常無常,我及世間
邊無邊的邪見,明我法二空。正觀緣起,遠離邪見,這二品即論究世間滅道的精
義。

三、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以中為
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不常不斷的中道,不一不異的中道,出於『阿含經』,
上來都曾引證過。不來不去,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也曾說到。在

顯示緣起的有因有果而無作無受時說:「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這即是
在緣起的生滅中,指出不來不去的中道。不生不滅,據『阿含經』義,指無為法
而說,無為法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無為即涅槃寂滅,即緣起的寂滅性。龍樹以此
八不的緣起說,為止息戲論而寂滅的第一教說:「瞿曇大拢鳎瑧z憫說是法、悉
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歸功於瞿曇,這也可見與『阿含』的關切了!

這樣,從引證的拢淇矗瑥谋菊摰膬热菘矗瑥陌瞬坏母鶕矗疾浑y看出『
中論』的意趣所在。龍樹的思想,不僅『中論』如此,『大智度論』也還是如此
。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三乘所共的。『智論』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
引『眾義經』,漢譯名『義足經』,即『義品』,巴利藏攝在「小部」裏。又如
三門中的空門,廣引『阿含經』來成立我法皆空(智論卷十八)。卷三十七中,
也引七經,證明聲聞藏的法空。所以,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
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智論卷三十五),但這
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伲牟煌K浴嘎暵劤硕嗾f眾生空

,佛乘說眾生空、法空」(智論卷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
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十六)。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
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與
聲聞學者辨詰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
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為『阿含經』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於接受。
唯對於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於信受。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
,成為不共聲聞的地方。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聲聞學者中,上座系的薩婆
多部,是不承認的。進步些的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
法因果,實無作用」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大眾部
說緣起是無為法,因為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
。他們說緣起常住,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為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

。關於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曾經說到。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
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
聲聞的證入無為無生,也在此。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三乘
所共證的;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為大乘學者特別發摚У纳盍x,形式上
成為大乘的不共之學。一般聲聞學者以為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在說:「不生不
滅是無常義」(維摩經卷上),這似乎不同,成為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諍
的焦點。然依釋迦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不生不滅,『阿含經』是指涅槃無為而說的。涅槃,決不是死了,也不是死
了纔證得涅槃。涅槃,玄奘譯為圓寂。梵語含有否定與消散的意味,又有安樂自
在的意義。

佛所說的涅槃,是指那超脫了紛亂的、煩囂的、束俊囊磺校竭_安寧的
、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這一解脫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
豐富的內容,即解脫了愚癡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為本的解脫。涅槃又稱為無

為、無生(無住無滅)。因為佛稱世俗的一切為有為,即惑業所感成的,動亂、
相對、束俊纳鷾纾撬母拘再|;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俊挠袨樯鷾
,在無可形容、無可名稱中,即稱之為不生不滅的無為涅槃。這本是中道行的成
果,然依此為正覺所覺的法界而說,無為又成為究竟的理性。涅槃,正覺的解脫
,不問菩薩、聲聞,是一致企圖實現的目的。聲聞行者達到了此一目的,即以為
到達了究竟,「所作已辦」,更洠в锌蓪W可作的,稱為「證入實際」。大乘行者
到了不動地,也同樣的體驗此一境地,但名之為「無生法忍」,而認為還洠Ь烤
的。如『十地經』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槃了。佛告訴他
說:「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無生法,是三乘所共證的,諸佛並不以得此法
而名為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洠в邪阉醋鳌竿瓿闪恕梗要更進一步,從大悲大
願中去廣行利他。關於這點,『智度論』卷七十五說:「得無生忍、受記,更無
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依於此義,故卷五說:「無生忍是助佛道門

」。這可見大乘在正覺解脫的──自利立埸,并不與聲聞乘不同。不過一般聲聞
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為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中
多責斥他。大乘是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他看作
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眾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正覺體悟的無為、不生,是三乘拢咚沧C的,已如上述。為了教導聲聞弟
子證得此無生法,依『阿含經』所成立的教門說,主要是三法印: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三者,印定釋迦的出世法,開示世出世間的
真理。此三者,是可以隨說一印,或次第說此三印的。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
因果事實的生滅為出發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邸竭_正覺的涅槃。這如
『雜阿含』(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拢茏幼o我想,心離
我慢,順得涅槃」。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為聲聞法的常道。但大乘佛教,本

是充滿利他悲願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而應吖獯蟮
。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為模範,不以為「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
他無盡。本著此無生無為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
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
起本來不生不滅為出發的。『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
首,不以緣起為第一也」。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
佛教的原有體系──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的;應吖獯蟮拇
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緣起性)為出發的。

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於如如(無
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一切,然後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
(眾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後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歷
程中,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
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有在而直登山頂的。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摺

,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如佛在『阿
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
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從現實經驗到
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
外,不過為了引迷啟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铡畷恕H
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伲膶嶓w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
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
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
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末佛
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
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
「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

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
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裏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
,三諦焉是」?還有,大眾系學者,铡畷簧粶绲囊饬x,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
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
是看作洠в小S绕渖鷾鐭o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
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
。這都是立足於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
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
得,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
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
,必然的歸結於「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

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拢t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
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
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
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
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
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
印。

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洠в性黾恿耸颤N
。如『雜阿含』(二三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二七三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

,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