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情备忘录-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业才会真正找到决定其生死的命脉。

  企业技术断层,是走向衰亡的根本,保住了企业技术,保持技术的鲜活性,即使栽了跟头,也有复活的机会。因而,技术创新,就是为企业积攒未来的生命指数,创新的频率越快,越有质量,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获得持久的繁荣。

  技术创新,首先是企业的习惯性行为,懂得研发的真谛,在技术研发上,不能虚晃一枪,要真刀实枪,不断以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含金量就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企业面临危机时也更临危不惧。

  创新,也要学会善于借力打力,可以站到巨人的肩上,把别人的创新转化成企业自己的生产力,新出现的竞争者也可以成为自己的供应商。如果企业在某项技术存在缺陷,可以通过购买技术专利来解决问题,不过企业要保证所需要的某项专利,刚好有人能卖并愿意卖。

  通过创新获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企业数不胜数,创新的方向也不是〃华山一条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大刀阔斧的变革,即使是一个细微的变革,也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甚至把企业带入同质性较低的蓝海。欧洲门窗中的领头羊霍普联合集团,仅仅因为简化了门窗装配工序,就创造了被某家商业杂志称之为〃世纪创新〃的奇迹。

  除了技术创新,还有管理、市场等多个层次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难突破的层次。

  企业管理中,没有哪项管理制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企业做大,一些旧有的管理制度就成为企业的紧身衣和紧箍咒,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旧有的管理制度,在原有坚实的管理基础上,植入新的管理元素,传统与新兴管理模式取长补短,才能使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

  10年前,摩托罗拉还在领跑世界的尖端技术,旁若无人的享受来自全世界对它的尊崇。而10年后,它已成为没落的贵族,面临着连年亏损、业务剥离、员工纷纷黯然离去的落寞。几乎在每一个它参与的工业领域,它都是培育寡头竞争的开拓者,最后又面临着被踢出局的挫败。

  摩托罗拉日薄西山,呈现老迈之势,很大部分源于它无法跟随时代的管理节拍。正如当时《商业周刊》报道,〃傲慢使得摩托管理层不能识别更好的技术,不能判断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其结果就是不合时宜的战略、混乱的管理和糟糕的执行力。〃摩托罗拉多年的老大地位,使其管理层形成了〃孤岛传统〃,对用户的需求反应及其迟钝,不是让自己适应用户,而是让用户适应自己,这种自以为是把越来越多的用户推到对手的〃上帝群〃。

  管理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改变管理者的做事方式。

  管理创新是一个庞大的命题,而且,有一千个企业,就有一千个管理创新的范式,我们无法一一举例,但有几个管理创新的原则值得坚持:

  不要盲目崇拜其他企业的管理经,也不要对传统的管理深信不疑。事实上,很多与传统管理相悖的管理模式,可能就是适合你的企业的圣经。当你的企业在传统管理模式中陷入泥沼时,尝试突破这些传统教条。创造与企业的价值观、员工的使命感及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管理创新的执行者,既需要具备执行力又要具备承担力。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开始决定其权威的可能是他的地位,而要保持长久的权威,就要看他展现出的做事能力及对企业的贡献。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领导者不要急于用自己所处位子的优势给员工下军令,尝试做他们的领路人。如果改革的步子迈得过急,过忙,也容易栽跟头。

  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很大部分意味着权力重置,这必然要承担来自元老情感、企业文化积淀、员工习惯等各方面的压力,并触及某些人甚至核心领导者的利益。所以,也不要期待所有的人都对管理改革热情欢迎。在遇到重重阻碍时,不要胆怯,因为你是在为公司未来的远大梦想落下管理手术刀。

  不要为暂时付出的管理成本耿耿于怀。管理创新,往往会让企业受到暂时的损失,但这是〃以小失换大得〃。

  创新也要与市场挂钩,挖掘到市场强烈、持续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又往往是客户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使得产品既具特色,又包含了创新的可能性。3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西蒙深有感触,〃最有趣的产品往往是人们虽然需要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述其需求的那些产品〃。我们曾经花了3000年时间才为我们的拉杆箱装上了轮子,而现在人们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忽略了客户的需要。客户需求不仅与市场占有息息相关,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

  当大家抱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抱怨市场行为是大企业的霸权主义,小企业根本没有话语权时,不妨考虑靠创新创造〃麻雀变凤凰〃的神话,毕竟小企业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创新者。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可以不必是科学家,但一定要懂得科学和创新的发展;他应该确信即使公司从各方面都运行良好,有时也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技术和技能基础;当开发新产品和新流程的初始阶段,往往不可避免偏离原来的轨道或者结果令人短暂失望,他应该学会忍辱负重,并继续闯下去……


路越走越宽

  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提出立足国情,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确定创新的目标是增强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把衣食住行、环境等放在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创新一一发挥作用。

  在吃饭问题上,中国能吃饱饭,中国人能养活得了自己,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化技术等逐渐成为住宅建设考虑的重点;在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特殊自然条件下工程建养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绿色交通技术、交通决策支持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而具体到我们老百姓的切身体会是,出行越来越方便,选择的方式也多样化;大量新药被研制出来,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了缺医少药的问题……

  辉煌是过去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创新后备军,这就等于拥有了创新的源泉,未来还将继续上演创新的盛况。

  今天13亿中国人中,在校中小学生超过1亿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5%,有7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中国正为创新孕育着力量。

  2005年,中国已经拥有3500万科技人才,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6年增加400万人,增长10。5%,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你会发现,中国的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国家兴衰与人的关系。唐代的陆贽讲〃人者,邦之本也。〃汉代学者王符说:〃以正学为基〃、〃以道义为本〃。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同样提出:〃一家之子弟尪弱,则其家必落,一国之子弟弱,则其国必亡。〃当现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当五千年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经济在这一刻交汇,〃人〃这个创造社会的生命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第九章  社保:你买了吗

  2009年2月4日上午,山西太原阳曲县凌井店乡安塘村村民用红布摆出一个3600平方米的〃福〃字,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将〃福〃字拆开,左边的〃示〃字,本意是〃把事物摆出来使人知道〃,这里有〃祝愿〃的意思;〃福〃字的右半部分是〃一,口,田〃,祖先在造字之时,原意是〃人人有田耕〃,因为当时处于农耕时代。历史发展到现在,就是〃人人有活干〃,也即现代的〃福〃。

  就业是〃福〃。而偌大一个〃福〃字,就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必答题〃。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的富裕速度和富裕程度,让一些西方观察家瞠目结舌:2006年世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居民消费额将超过27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国;2007年,中国国内有9个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而广东、江苏、山东的GDP已超过2万一元,可同丹麦、奥地利和希腊媲美;2008年,拔地而起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沸腾喧嚣的建筑工地、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构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奇观〃。

  然而这幅盛世图景中,除了浓墨重彩,也有一些笔墨显得那么暗淡。

  法国《解放日报》北京分社社长彼埃尔·阿斯基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地区差异,让他表现出少有的困惑和无奈:他试图向一个远在巴黎的朋友解释中国,但对他而言,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只看到城市里拔地而起的高楼,飞速奔驰的磁悬浮列车,或者杨利伟壮观的太空之旅,他的巴黎朋友会认为整个中国都活在后现代的21世纪文明之中;如果将目光投向城市里下岗失业的家庭,或者渴望上学的农村孩子,或者农村残缺的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朋友会想象中国仍然存在于旅游商店里的黑白明信片之中;但是它们就像一个镜子的两面,真实地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国家。

  尽管30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把近2。3亿人拉到了温饱线以上,但目前仍然有1479万人,在及其恶劣的自然居住环境中等待救助。在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很多。然而,需要保障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穷乡僻壤,2009年,北京城镇失业率创10年最高,人数多达11万人;在上海,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城市的低保户中有1/3是失业或下岗所致;农村贫困户中有60%因为生病一夜返贫。

  《礼记·礼运篇》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少有所依,老有所养,究竟是未来世界的蓝图,还是世外桃源的清梦?谁来承载庞大的就业人群?谁为中国人的健康买单?谁能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


社保之路

国盛在民生

  2008年春节,江苏省邳州市55岁的下岗职工刘建国到市邮政局中心门市,领了一个月的养老金。养老金钱虽然不多,但他很知足,拿他的话说,〃春节可以过得更舒服一些了〃。

  几年前,企业改制,修理工刘建国下岗了。年过半百的人了,他的工作不好找,看过大门,做过保洁,甚至卖过水果、煎饼,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在菜市场卖菜。不再是在大街小巷四处躲避城管的小商小贩,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吆喝一斤白菜多少钱了。菜市场的摊位是社区的居委会帮着争取的,还少交了部分摊位钱,他心里一直记着居委会对他的好。起早贪黑,挣的钱不多,也够花了。

  如果有一天运气好,菜早早卖完了,他也不想回家,就骑着三轮车在城市四周溜上几圈。他不想回家,是因为家里太挤了。刘建国刚刚有了孙子,谈到他的孙子,刘建国变得眉飞色舞起来。他,老婆,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家五口挤在不到30平米的狭小房子里,生活有诸多不便,刘建国觉得透不过气来。

  提及住房,健谈的刘建国沉默下来,重重地吸一口烟,〃儿子一直想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儿子每天跑出租,很累也攒不下钱,儿媳没有工作,老伴和儿媳在家照看孩子。我也挣得不多,房价又高,买不起啊!〃

  有了养老保险,工作也有了着落,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而在刘建国一家看来近乎天价的房子,却让他们的幸福生活多了几分不和谐。刘建国一家简单幸福而又略带苦涩的生活,是中国民生的缩影,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保障的进步和不足。

  民生,意为人民的生计,带有强烈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话语语境中渗透着大众情怀。

  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从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之说,到孟子〃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之论,形成了儒家以民为本、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