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请注意你自己!”阿摩那提醒的不是那位教友的行为,而是他对待自己行为的态度:漫不经心、自欺欺人、敢做不敢当。在阿摩那看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敢于面对,不能侥幸?避。“也请注意你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诫那位教友:做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忠实地面对自己。错误是一回事,对待错误的态度又是一回事,有关这事儿;我们且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2)  安息日那天,三个躲在谷仓里抽烟的年轻人被教士逮了个正着,教士要惩罚这三个罪人。其中一人喊了起来:“你不该罚我,我忘了今天是?息日了。”第二个人说:“我忘了安息日是不能抽烟的。”第三个年轻人清了清嗓门,大声说:“我也忘了。”“你忘了什么?”教士不解地问。那小伙子答道:“我忘了把门给锁上了。”

上面这个故事中,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明显是在撒谎,而第三个人说的却是实话。虽然,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人们该如何诚实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错误呢?两位心灵导师的信函,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巴尔和约翰被人们尊为“伟大的长者”和“另一位长者”,两位长者回复了许多写信前来寻求指点的人。如今,两人约有八百五十封信件流?于世。其中,一位与巴尔通信的人也叫约翰,他俩之间的交流尤其值得一提。

约翰请了一位朋友来帮忙。由于朋友没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约翰有点不高兴,就稍稍地说了他几句。朋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约翰写信告诉巴尔——他以后什么事都不跟人说了!

  回给约翰的第一封信,巴尔说得比较委婉:“这一代人脆弱敏感,你很难找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约翰明白这句话中暗含的责备,欣然承认这其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他在给巴尔的信中又写道:“导师,我知道,所以至此,全是我一个人的罪过,我是个傻瓜,这一切都?我的错。”

  巴尔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在回信中写道:“你自称是个罪人,可从你的所作所为来看,你并不承认。一个认为自己有罪的人,不会四处否定别人,与人争执。”他以一句经典的宗教训诫结束了这封信:“要注意你自己,兄弟!”

“注意你自己!”就是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心实意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真诚首先是要对自己真诚。对自己真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就不会去否定别人,与别人争执,因为别人能够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需要你对他指指点点。

  在近期的小说《寂寞的鸽子》中,两位年事渐?的牛仔,可以被看做是现代版的巴尔和约翰。有一天,两人为失败的得失争得不可开交,故事中的奥古斯塔强调偶尔失败带来的好处,他指责朋友卡尔太固执,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3)  “你太自以为是,不管人家跟你说些什么,你都认为事不关己。幸亏我错了,我可以不断探索。”

  “你干吗要一错再错?”卡尔问?,“你应该避免犯错才对呀。”

  “错误是无法避免的,你只能学着如何去面对。”奥古斯塔说,“如果一生中只犯过一两次错误,你肯定会极其痛苦。而我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就好比我每天都要刮胡子一样,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里的用词很新潮,但寓意却很古老:挣扎和失败的一个主要益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人性,杜绝自负,放弃自傲。戒酒协会强调:“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

上帝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缺点后,给予我们怜悯。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不会吓跑上帝,相反,却能满足上帝慈悲为怀的渴望,?他拉得更近。反省过后你会懂得,你认为无法去爱的事物,那正是上帝召唤我们的东西。

“诚实地对待自己”是认识自我的开始,沙漠教派当初隐居沙漠,是因为他们懂得自欺的危害;为研究培养灵性的方法,他们在荒野中开辟一片实验场地,一方不为外界诱惑分心的幽境。

  沙漠教派的退隐,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这些人是在逃避诱惑,可许多故事证明,他们完全知道这种逃避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寻求一种直面诱惑、认识诱惑的能力。这些人视诱惑为最宝贵的武器,通过对欲念的观察,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他们非但没有抛却心中的欲念,有时?至还会去寻求,他们将诱惑看做力量的源泉。一直以来,禁欲主义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麻痹,也就是诱惑消失后滋生的倦怠和自怜。

  禁欲所要面对的,与其说是欲念,倒不如说是绝望,或者说小肚鸡肠似的傲慢……禁欲不是对罪恶、宽恕和如何缓解痛苦的评判,而是怜悯和慈爱。沙漠教父们最基本的观点不是如何评判,而是如何去爱。

  怜悯源自人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是让自己有别于人,而是让自己更像自己。由于沙漠教父们将罪恶和人性的认识合二为一,对别人的不足,他们会流露出一种夸大了的怜悯。倘若他们的故事被断章?义,人们往往会对这些“怪异”举动惊讶万分,全然忘了他们的怪异背后,是为了唤起我们对怜悯的注意。

  在每个人的内心善恶美丑都相互依存,是正人君子,也是罪人。否认自己的双重性,实际也就是在否定自己;以谎言否定自己的双重性,实则是自欺欺人。忠于自己是人性永恒的主题,最大的背叛是否认人类复杂的本性。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4)  有一个人裹着一条装有食物的麻袋禁食了一周,马吉德见后对他说:“邪念诱使你披上麻袋,那些装模作样禁食、但暗地里偷吃的人,在灵?上要胜你一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假禁食,而你本来就在假禁食,自己却不愿承认。他们欺骗的是别人,而你欺骗的是你自己。”

欺骗是不好的行为,欺骗别人不好,但更不好的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以喝酒为例,一个人没喝酒前,往往会说,自己酒量不行,只能喝一点点,这时,他是在欺骗别人,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能喝多少。然而,当一个人喝醉之后,他说自己还能喝一瓶,这时,他不是想欺骗别人,因为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喝多了,他想欺骗的是自己。

  人们迫切需要认识自我、并真诚地面对自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是关于弗朗西斯?,说的是他对诚以待人和待己的认识。弗朗西斯一向谨小慎微,生怕一时的不慎,陷自己于自欺和不义之中。

弗朗西斯晚年时,有一次身体不适,侍从觅来一块狐裘,要为他缝在罩袍里面来御寒。可弗朗西斯非得要在罩袍外面也缝上一块,免得别人为衣服的粗陋外表欺骗,误以为他比实际更苛刻自己。

为什么这些被后人尊为圣贤的人都害怕虚伪和自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清楚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们无法看到自身的矛盾,就像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一样。想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想看见真实的自我,就必须通过真诚。“真诚地面对自我”就?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失去了它,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本性。一位哲人曾说过:

“真诚是竖起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中看清自己,显示出本来的面目。”

二战的大屠杀之后,有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雷咯夫教父对弟子说:“不承认也不纠正自己灵魂上污点的人,不会得到上帝的救赎;不承认也不改正自己错误的国家,同样得不到上帝的宽恕。无论是一国还是一人,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绝对得不到救赎。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得到什么样的救赎。”

  “雅各的儿子告诉约瑟夫:‘我们都是正直的人。’约瑟夫答道:‘所以说你是奸细。’但后来?人真诚地向对方认错时,说的则是:‘这样对待兄弟,我们深感罪孽深重。’此时,第一缕救赎的曙光降临了。怜悯之情止不住涌上心头,约瑟夫别过脸哭了。”

世间有善有恶,但善恶的界线不在国与国、组织与组织或人与人之间;善恶的界线穿越每一个国家、组织,甚至每一个人的心,将世人一分为二的正是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缺陷,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归咎他人,这样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不完美本来就是人应该接受的。人类正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中才发展壮大起来的。

  倍受尊敬的哲人格雷高利说,人类唯一能够成就的完?就是——永无止境的进步。这种进步就像一个人学走路,跌倒了再爬起来。

第四章 什么是灵性(1)  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

  ——罗斯 戒酒协会会员

追求完美让人分裂,承认不完美让人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长处,承认不完美是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追求完美则是企图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分裂,让自己变得支离破碎。分裂,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虚假的幻象;完整,人们的心中没有了幻象,灵性却开始了觉醒。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缺陷和长处这两股力量就会融合,产生核变,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灵性的觉醒。

  什么是灵性?灵性就是开悟,用佛陀的话说,就是苦难的终结。一位心灵导师曾这样描述过这一体验:

以前,我一直追求完美,对自己身上的很多缺点都不满意,我讨厌自己,憎恨自己,内心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我长期焦虑不安,陷入了深深的忧郁。有好几次我都想自杀,结束这条不完美的生命。

  一天,夜深人静之时,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家中,脑海里不断闪现一个念头:“我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突然,我感觉到我的意识似乎跳出了自己的身体,它游荡在身体之外,近距离地对着我的躯体说:“我是谁?自己又是谁?”接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思维似乎已经停止,剩下的只有感觉。我感觉自己的体内有两股力量在飘浮、翻滚,它们想要融汇在一起;我感觉到自己在一片黑暗中滑行,开始还有些恐惧,可后来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等我清醒过来有了意识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我知道那个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我”,是一个虚幻的我,根本就不真实;而那个差点被杀掉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于是,我的内心不再有被撕裂的感受,变得完整起来;我不再讨厌自己,完完全全接纳了自己,心灵无比的自由和喜悦。

第四章 什么是灵性(2)  很多戒酒成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他们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当他们接纳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和优点之后,突然,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这个角度,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心灵便获得了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的灵性觉醒呢?一位酒徒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这位酒徒道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体会到灵性;只有遭受了分崩离析之苦,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和慰藉;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没在地狱中接受过炼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根本就不可能觉醒。

  要让灵性觉醒,首先,我们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正因如此,所以,那些犯过错误、历经苦难、去过地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才容易觉醒。相反,那些感觉良好,春风得意,仍怀揣追求完美幻象的人,他们根本就无法去感悟灵性。沙漠教父约翰?考罗保斯告诉我们:

“如果看到有人一心想爬上天堂,你一定要抓住他的后脚跟,用力把他拽下来。”

灵性不在天堂,只在尘世,它深深地扎根于凡间,甚至在地狱。灵性总是降临到那些满身缺点、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人的内心。正如有人总结沙漠苦行僧的夸张做法时,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为灵性的觉醒,玩倒立的真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人们的内心总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