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之中,一个信仰者听到这句话,……不禁火冒三丈,他打破沉静,大声嚷道:“神是个自以为是的杂种。”
牧师没有吭声,但祷告结束后,一帮人开始责备那个信仰者。“你不仅打破了?拜的肃穆,还在上帝的使者面前说了这么不堪入耳的话,冒犯了上帝,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那个可怜的信仰者吓得瑟瑟发抖,这时,替上帝把好消息告知世人的天使加百利,出现在了牧师面前,对他说:“上帝让我向你问好,他希望你别让那帮人责备这个坦率的信仰者;说真的,他那句脱口而出的脏话,比那些人虔诚的祈祷更让我感动。”
一些人的灵性之所以不能觉醒,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被许多陈旧的观念分割包围。他们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死守教条,人只有超越这些狭隘的限制,才能感悟到灵性。
观念就像一条绳索把心和?分开,我们的心脑本来是一体的,但各种观念却把它们强行分割。人类自有思想时起,一直将自己的身心、情感一分为二。正因为有了如此分法,千百年来,许多哲学家、医生和律师,一直在为心脑的孰轻孰重争论不休。
人不应该被分割为心、意、情,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感受”:观念是意志的产物,意志是心灵的渴望,情感是开放的态度,表示我们会感动和心动。因此,“心灵”并非与“头脑”相对,而是“完整”的同义词。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2) 有这样一个故事:
智者孟德尔要求人们祷告时,脖子上不能戴任何东西,他说:“我们和上帝说话时,心和脑之间不能有任何障碍。”
脖子上的项链会让人产生心脑分割的感觉,从而使心灵变得不完整。想要将撕裂后的碎片重新拢到一起,将骨头各就各位,恢复其健全的心智,就必须要承认和接受脑与心的相通。心脑一体,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们就能感受灵性,就能将支离破碎的躯壳重塑成一个完整的自己。
人本来是完整的,但由于观念的分割,我们变得支离破碎。人本应该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但观念却在头脑中又制造出了一个完美而虚幻的我,这个我将心和脑分割,让我们看见的都是自己希望看见的,而不是真实的。所以,很多智者都告诫我们要“注意你自己”。“注意你自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要时刻留意自己内心的“假我”。“假我”是什么?“假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头脑中有了这个我,心灵就会被分割。
灵性是完整心灵的力量,它能左右人的命运。灵性拥有自己的法则,它不看重人的外貌,只重视人的心灵。外表是虚幻的,美丽稍纵即逝。灵性不会因一个人的美丽而褒奖,也不会因一个人的丑陋而贬低,外表对于灵性无关痛痒。然而,一些人却坚持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灵性如此美妙,它就应该有一个美丽的外表,不相信灵性会降临到一些外表丑陋的人身上。
恺撒的女儿对犹太智者哈南亚说:“为什么聪明才智会装在你这副丑陋的皮囊里?”
哈南亚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问她:“你父亲是不是把酒装在陶罐里?”
她回答道:“正是。酒不装在陶罐里,难道它还能装在别处?”
哈南亚接着说:“像你们这样的富贵人家,酒就应该装在金罐银罐里。”
她赶紧跑回去,要父亲把酒装在金银罐子里。没过多久,装在金罐银罐里的酒就变酸了,恺撒责问女儿: “这个馊主意,是谁给你出的?”
她告诉恺撒:“是哈南亚。”
恺撒差人把哈南亚传到跟前,责问道:“你为什?要告诉我女儿这么做?”
“她怎么问,我就怎么回答她。”哈南亚答道。
恺撒说:“不过,也有的学者生得很漂亮。”
哈南亚回答道:“要是他们再丑一点,学问会更大。”
分割我们心灵的第二种东西是物欲。灵性的觉醒与财富无关,不是财富越多,灵性越容易觉醒;相反,越是能超越物质和财富的人,他们越能获得灵性。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智者应该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使远游,也应该赤脚。然而,他自己却总是对市场上五光十色的东西着迷,常常跑去看店中陈列的各色商品。
有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你那么迷恋这些?质的东西呢?苏格拉底答道:“我不过想去看看有多少东西自己没有,我却仍然活得这么自在。”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3) 拥有物质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我们不能让物质迷失了自己。人可以拥有物质,但不能让物质拥有了人。然而,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周围堆满了物质,仿佛自己很富有,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不是他们拥有了这些物质,而是这些物质拥有了他们。这些物质推着他们疯狂地运转,他们早已失去了自由。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人们占有的物质往往会攫取自己的心智。占有得越多,胃口就越大;胃口越大,愈发受物欲的驱使,不能自禁。
欲望是苦难的根源,人的欲望越多,他们的苦难就越深。为什么跳楼自杀的总是一些富人呢?原因就是他们的欲望比别人的大。欲望会导致错误的认识,让人陷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戒酒协会有一句格言:“胜利者和抱怨者的区别仅仅是发音的不同,因为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时刻“注意你自己”,认清万物的本来面目。
对待物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放弃占有的欲望,重在参与。因为占有会让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参与则如匆匆过客,能让自己变成心灵的主人。
十九世纪末,有一位美国游客去拜访著名的波兰智者哈菲兹。
看到哈菲兹的家只是一间堆满各种书籍的陋室,唯一的家具是张桌子和板凳,他大吃一惊。
“老师,请问您的家具呢?”他问。
“那你的家具呢?”哈菲兹反问道。
“我的?我不过是这里的一个过客。”
“我也一样。”哈菲兹说。
不管是希腊的思想家、犹太的先知,还是东方的圣人,他们都认为,“问题”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人们对物质的沉迷。这种沉迷模糊了人们的视线,阻碍了我们的灵性。因为我们占有物质的同时,物质也占有了我们。占有导致执迷,执迷导致疯狂攫取,到最后贪欲占据了整个内心,灵性便没有了空间和位置。
有一天,哲学家第欧根尼正坐在路边吃着扁豆和面包。一位靠溜须拍马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哲学家阿里斯提普从旁边路过,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阿里斯提普说:“要是你早点学会顺从国王,这会儿就不用以扁豆为食了。”
弟欧根尼答道:“要是你早点学会以扁豆为食,这会儿也用不着去巴结国王了。”
圣弗朗西斯最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简明扼要地道出了自己对灵性的理解。圣弗朗西斯生于富裕的商人之家,是个快乐、很有人缘的小伙子,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他的挥霍让父母忧心忡忡,他们担心的不是他喜欢购买昂贵的衣服,而是他把这些买来的东西一转身就送给了穷人。经过一连串的神奇经历之后,他最终皈依了基督。圣弗朗西斯秉持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个怪人。他要求自己的信徒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能让他们从自以为是的掌控中解放出来。圣弗朗西斯曾说过:
“过着没有财产的生活,你就永远不会像别人那样,为任何东西操心。爱恋贫穷就应该像追求心爱的女士一样;不受物欲控制,我们就能发现一种新视野——不再追寻自己所没有的,而是看到自己已拥有的,慢慢地,我们就会从生活中体会到上苍的美意。”
物质的贫穷为精神腾出了空间;放弃物欲为灵性敞开了一扇大门。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4) 分割心灵的第三种东西是妄想。妄想使人们脱离了真实的生活,让心灵进入了一个想象的虚幻世界。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心灵就会被分割。完整的心灵应该是回归简单,专注于此时此刻,活在现当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禅师看到五名弟子骑自行车从街上回来。等他们进了寺门,下了车,他上前问道:“你们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啊?”
第一位弟子回答说:“幸亏有自行车帮我驮了这袋土豆,省得我自己背回来。”大师表扬了第一个弟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等你老了,你不会跟我一样弯腰驼背。”
第二位弟子的回答是:“我喜欢骑着车看路边的树木和田野从眼前掠过。”大师赞道:“你开了眼界,看见了宇宙万物。”
第三位弟子说:“我骑车时,喜欢背经文。”大师又称赞了第三位弟子,“你的思绪将跟这新车轮一样飞扬。”
第四位弟子说:“骑着车,我感觉自己与世间的一切生灵和谐共存。”大师听了非常高兴,对这位弟子说:“你骑车走在一条与世无争的黄金大道上。”
第五位弟子答道:“我骑车就是骑车。”
大师顿时拜倒在第五位弟子的脚下,口中说道:“你是我的老师,我是你的徒弟。”
“做你正在做的事”,是一句倍受推崇的至理名言。完整的心灵不纠缠过去,不幻想未来,只生活在现在。佛陀说:“觉悟的秘密就是,不哀悼过去,不担心将来,以智慧和真诚之心好好活在现在。”在摩尔顿的作品中,经常能见到这种闪光的智慧。摩尔顿的一位朋友经常提起一段往事。
有一回,摩尔顿碰到一位刚刚在修道院完成了第一年学业的见习修道士,摩尔顿问他在一年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他满以为他会说一些灵性启迪和转变意念的话。可这位见习修道士却说,第一年的修道,他只学会了开门和关门。
“学习开门和关门”,行事不急不躁,沉着稳定,不跑来跑去,不大声摔门,不匆匆忙忙,这样的训练正是这位见习修道士灵性觉醒的开始。“学习开门和关门”,摩尔顿很喜欢这个回答,而且常常挂在嘴边,因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活在当下,一心只做平凡事。
有一个深受西方人喜爱的故事,说明了活在当下的意义。活在当下不是去干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
圣尼古拉,这位圣诞老人的原型,是灵性历史上第一个没有殉难而被尊为圣人的人。可以说尼古拉之前,每一位圣人都在磨难、困苦和死亡面前表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但圣尼古拉则不同,他不为名、不求利,乐于助人,默默行善。他身上的“奇迹”就是持之以恒,一心向善,活在当下。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5) 完整的心灵与完美不同,完美的心灵是虚幻的,里面没有矛盾;完整的心灵是真实的,里面充满了矛盾,因为矛盾是人类的本性。灵?表明,只有接纳了人性的矛盾,让心灵变得完整,灵性才会觉醒。接纳了自己模棱两可的“黑暗面”,我们见到的则是人性的“光明面”;放弃了追求完美的自我,我们找到的是完整的自我;臣服于他人的意志,我们得到的是自己的自由;放弃自己的权利,我们会变得更加独立。千百年来,圣贤们一直深信,只有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放弃我执,才能实现完整的人生。
对于那些放弃自我的人来说,首先就是不自以为是。
有人请了位教士去断个案子。听了第一个人为自己做的辩护后,教士说:“你没错。”
听了第二个人为自己做的辩护,教士又?:“你没错。”
这时,教士的妻子转过身来,问道:“怎么两个人都没错?”
教士想了想说:“亲爱的,你也没错。”
近代有段逸事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是一个有关奥地利通俗传记作家戈莱斯和丈夫约瑟夫的故事。
戈莱斯说,那会儿她和约瑟夫正打算结婚,她滴酒不沾,不折不扣地坚持自己的信条。而约瑟夫却嗜酒如命,喜欢小酌一杯。有一天,戈莱斯将此事摆上了桌面,她说两人的婚姻会因这个差异面临诸多问题。“没有问题,”约瑟夫平静地说,“我不在家里喝酒就是了。”
结婚二十年后的某天早晨,戈莱斯一觉醒来,不?自言自语道:“戈莱斯,你真是个讨厌鬼!居然剥夺了这样一个好男人喝酒的权利达二十年之久。”于是她赶紧告诉了约瑟夫,自己想过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约瑟夫报以轻轻的一笑,“好啊!今晚下班回来,我就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