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典时代的大决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松先ァT獾酵蝗幌鞯穆蘼砭恿⒖淌账跣卸有危槌梢桓鼍薮蟮恼叫慰招姆老撸⒅爻刀蛹性谥屑洹8呗说慕ト缤@俗不餮沂谎亢廖薹ê扯蘼碚秸蟆U馐绷粼谕馕У穆蘼砗腿斩锉即硬嗪蠊セ鞲呗恕=宋鹊母呗佣偈北览#纳⒍印�
维钦托利率领剩余的部队撤退到阿莱西亚要塞。这个要塞位於一座三百米高的平顶山上,三面都是陡坡,有河谷环绕,只有西面是一个缓坡,易守难攻。维钦托利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他在凯撒合围以前派大批信使前往高卢各部落,请他们派兵来援。维钦托利要在这里吸引住凯撒的大军,然后和外围的高卢援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凯撒。
阿莱西亚城内只有一个月的存粮,维钦托利於是做出了一个决定,成为他个人名誉上的唯一污点。维钦托利把城内的老弱妇孺全部驱赶出城。这些人向罗马人哀求,愿意卖身为奴,请他们收留,遭到拒绝。结果他们在两军阵前的无人地带风餐露宿,哭告无门,没有几天就尽数饿死。
3阿莱西亚攻防战
凯撒在阿莱西亚修建的双环防线,是罗马军队土木工程的顶峰之作。两条防线构造相同,都是由两道深两米半,宽五米的堑壕组成,两道壕沟相距约十米,之间放置由削尖的木桩做成的鹿砦;紧贴着第二道堑壕是高四米的寨墙,墙后每隔一百米就建有一座箭楼。罗马士兵还在壕沟外面挖了不少陷阱,里面插满尖利的树桩,阱口用杂草树枝掩盖。在阿莱西亚被围困两个月以后,高卢二十五万援兵终於到齐,各路援兵推举罗马的叛将康谬(mius)为统帅,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战。
这天清晨,高卢人象涨潮的海水一样涌到罗马的防线前面,突然间无数的号角吹响,高卢人群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咆哮,狂飙一般冲了上来。冲在近前的高卢人为陷阱和壕沟所阻,迎接他们的则是罗马士兵的弓箭和标枪暴雨一般的攒射。看到无法克服罗马军队的堑壕,高卢人退了回去。入夜,高卢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带来大量树枝,填进堑壕里。用这个办法高卢人越过了两道壕沟,直达罗马人的寨墙之下,这里高卢人再次受阻,罗马人的寨墙上插满了尖利的树桩,无法攀援而上。战斗持续了一整夜,高卢人前仆后继,好几次几乎就要攻破寨墙,都被凯撒的爱将安东尼率领预备队前来堵住缺口。到天亮,高卢军队伤亡惨重,只得再次退了回去。
高卢援军统帅康谬召开军事会议,向当地人问清楚地形以后,派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迂回到罗马防线的北侧,第二天正午,这支奇兵突然攻击罗马防线上最薄弱的一段,与此同时,高卢援军主力从西面发起总攻。维钦托利也率军冲出要塞,攻击罗马人的内环阵地。这是凯撒的军事生涯中受到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罗马人的防线多处被突破,凯撒身披猩红色斗篷,亲率他的卫队来回奔波,赶到最危急的地区,他的出现往往能使罗马士兵士气大振,将高卢人压回去。战斗进行到下午,凯撒知道自己的防线支持不了太久,现在是孤注一掷的时候了。凯撒的日尔曼骑兵在防御战中还没怎么派上用场,凯撒命令他们从防线的南侧出发,迂回到高卢人的背后发起进攻。虽然日尔曼骑兵只有几千人,他们的突然袭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威摄,高卢人的战斗意志终於崩溃了。凯撒看到高卢人乱成一团,也率罗马步兵出击。到这时高卢援军完全瓦解,各部落争先恐后地逃回自己的领地。
维钦托利在阿莱西亚山上绝望地目睹高卢援军的覆灭。他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无力再战。他於是召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对大家说:“我起事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高卢的自由。现在既然战败,我必须接受这个命运。我把自己交给你们处置,你们可以杀了我向罗马人谢罪,也可以把我绑上献给罗马人。”於是高卢人决定投降。
第二天,凯撒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他自己端坐在高台之上,投降的高卢人在他面前鱼贯而过。最后出现的是维钦托利,他穿着自己最华丽的战袍,坐骑也经过精心梳理;他策马来到台前,绕台一周,然后跳下马来,解开身上的铠甲扔在地上,最后安详地坐在凯撒的脚边一动不动,直到被罗马士兵带走。高卢人有组织的抵抗到此结束。维钦托利被囚禁六年后,在公元前46年作为凯撒的战利品拉到罗马游街,然后于大庭广众之下被处以绞刑。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仅仅比维钦托利多活了两年。
后世史学家评论这场决战,大多认为凯撒赢得相当侥幸。古往今来,围城的人被反包围,不得不两线作战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凯撒获得了胜利。倘若高卢援军在后方留一支预备队,扛住日尔曼骑兵的进攻,恐怕用不了多久罗马的防线就会崩溃。凯撒成为这场血战的胜利者,除了要归功于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可能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4高卢悲歌
维钦托利是高卢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英雄,他的败亡几乎是注定的。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已经成型,而他面对的是凯撒这样杰出的对手。维钦托利本可以和凯撒合作,或和凯撒的政敌合作,这样至少能保证荣华富贵。但在他心目中,高卢的自由重于一切。维钦托利选择向命运挑战,在竭尽所能之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常常让后人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
凯撒在高卢征战八年,造成一百万高卢人丧生,另有一百万被卖作奴隶。凯撒和他的将领们在高卢发足了战争财。高卢战争以后的数十年间,罗马加速了对高卢人的同化,不愿被同化的高卢人投奔英伦三岛的凯尔特部落,留下的高卢人逐渐变成了纯粹的罗马子民,於是高卢人作为一个凯尔特民族彻底消失了。
维钦托利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无人关注,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突然对维钦托利产生浓厚的兴趣。拿破仑三世急于为法兰西民族定位,尤其需要和日尔曼民族的英国德国,以及拉丁民族的意大利西班牙划清界限。他发动法国所有的历史学家投入一场寻根运动,结果维钦托利在一千八百年以后突然走俏,他征战过的地方涌进大批考古学家,到处掘地三尺。拿破仑三世表彰维钦托利为法兰西民族英雄,亲自为他写传记,维钦托利的雕像也在法国各地树立起来。其实从血缘关系上讲,苏格兰人或爱尔兰人和维钦托利更接近。维钦托利泉下有知,也许会嘲笑法国人张冠李戴,病急乱投医吧。
日尔曼人赢得自由的条顿森林之战
公元9年的一天,罗马帝国和往常一样,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七十岁的罗马皇帝奥古斯塔有点厌倦地将御案上堆积如山的羊皮纸公文推到一旁。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塔”(Augustus)这个称号,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已经有三十八年了。那个曾经叫做渥大维,跟随凯撒南征北战,在阿克图海战中指挥若定,一举击溃政敌安东尼的翩翩少年,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在他的治理下,罗马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太平,四海归一。虽然时不时有远方被征服的蛮族反叛,他的罗马将军们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荡平。
前不久,潘诺尼亚省的土著起来造反,奥古斯塔不得不把他的养子,罗马名将提贝留(Tiberius)从日尔曼尼亚调去镇压,这样日尔曼尼亚总督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奥古斯塔为新总督的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他素来知道日尔曼人的桀骜不驯,提贝留以征服者的身份建立铁腕统治,才震慑住了那些野蛮人。奥古斯塔突然觉得提贝留在日尔曼尼亚过于严苛,也许现在该是怀柔的时候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这时他想起了他的内侄,现任叙利亚总督瓦卢斯(Varus)。瓦卢斯是罗马上流社会的典型产物。他饱读诗书,博闻强识,喜欢辩论哲学问题和处理法律纠纷。也许这样一个人,能够给日尔曼尼亚的蛮荒之地带去一些文明的风气。
瓦卢斯上任几个月来,一直安然无事。几个星期前,奥古斯塔接到报告,说日尔曼尼亚北方一个部落反叛,瓦卢斯正率领三个罗马军团前往弹压。奥古斯塔隐隐有些担心,因为瓦卢斯没有多少打仗的经验。他随即宽慰自己,心想无论再麻烦的局面,三个罗马军团总能应付得了。没想到噩耗很快传来,瓦卢斯大军在条顿森林(TeutoburgForest)遭到伏击,全军覆没。
1历史背景
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袤土地上,居住着一个以游牧,捕猎为生的日尔曼民族。两千多年前的欧洲中北部,气候比现在寒冷得多。在严酷的气候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磨砺出来的日尔曼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们意志坚强,耐力惊人,是天生的猎手和战士。和罗马的文明世界相比,日尔曼人的社会非常原始。日尔曼人没有文字,没有历史,他们穿兽皮制成的袍子,妇女能织一些粗糙的亚麻布。在整个日尔曼尼亚,只有不足九十个定居点可以勉强称作是城镇。日尔曼人住的是名副其实的草房,由原木搭建,干草敷顶,见不到一块石头,砖块或瓦片。日尔曼人通常是家徒四壁,唯一值得一提财产的是他们数目庞大的牛群。
日尔曼男人性情暴烈如火,在和平时期,除了打打猎以外,他们基本不事劳作,整天酗酒解闷,而由妇女和老人承担起所有的生产活动。一有战事,他们立刻复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仿佛冲锋的号角是世上最悦耳的音乐。日尔曼人原始的生产方式无法供养这么多游手好闲的人,于是很多人加入罗马军团当雇佣兵。每到饥馑的年份,日尔曼人就必须大规模迁徙逃荒,因而定期和周边民族发生冲突。
日尔曼人虽然是典型的蛮族,但却拥有非常刻板的道德观。日尔曼人的社会非常尊重妇女,遇到大事妇女都要参与意见。日尔曼人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很注重夫妻之间的忠贞不渝,这和罗马人放浪不羁的男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日尔曼妇女有不输于男子的坚毅和强悍。她们通常随军出征,在营地里为男人们缝衣做饭;无论战况多么危急,她们都镇定自若,倘若战败,她们会毫不犹豫地自杀以保贞操。罗马史学家塔西提(Tacitus)评论日尔曼妇女,说她们非常可敬,但一点不可爱。
罗马名将提贝留-也是未来的罗马第二位皇帝-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的广大地区,作为日尔曼尼亚省并入帝国。罗马在日尔曼尼亚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对各个部落的贵族加以笼络,授予罗马公民权,而杰出者甚至被吸收进罗马骑士团(EquestrianOrder),这是相当高的荣誉。许多日尔曼部落首领就这么被收买,积极和罗马统治者合作。
日尔曼切鲁西部落(Cherusci)首领海尔曼(Hermann,拉丁文名为Arminius)和他的兄弟就是被罗马人挑中的少数精英之一。海尔曼年仅二十七岁,通晓拉丁文,曾经加入罗马军队在巴尔干半岛作战,因而对罗马军事机器的优缺点一清二楚。他的兄弟被罗马生活方式的豪华与精致所征服,对罗马忠心耿耿。海尔曼丝毫不为所动,视罗马的荣华富贵如同粪土。他心中充满爱国主义的使命感,苦思冥想寻求一个挣脱罗马枷锁的良方。
机会终于来了,提贝留突然调离日尔曼尼亚。提贝留精明强干,对日尔曼人的习性了如指掌。他对日尔曼人的监控滴水不漏,让海尔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的离去使很多日尔曼人松了一口气,而新任总督瓦卢斯的疏旷给了他们不少活动空间。
2兵不厌诈
瓦卢斯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的生活习惯异常荒淫放纵,来到日尔曼尼亚后没有半点收敛。罗马官兵于是上行下效,军营里武备废弛,妓女成群结队,整天莺声燕语,淫乱不堪。这种景象激怒了许多日尔曼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土地遭到如此玷污。海尔曼乘此机会暗中联络,争取到很多部落的支持,准备起事。瓦卢斯统帅三个罗马军团,加上仆从部队,有两万之众。这些部队是提贝留亲手训练出来的,战斗力非同小可。他明白以日尔曼人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和罗马人进行会战。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利用特殊地形打一场伏击战。
为了不让瓦卢斯发觉他的意图,海尔曼和其他部落首领经常前来拜见瓦卢斯,表示臣服。他们投其所好,请瓦卢斯仲裁各部落的纠纷。瓦卢斯果然中计,兴致勃勃地按照罗马法的惯例一一决断,炫耀他的学识和口才。海尔曼看见瓦卢斯对他信任有加,知道时机成熟了。
这时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