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批评的魅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无论在艺术作品中,在艺术欣赏中,在艺术创作中,体验与被体验均作 

  为 ‘在者’相对存在着,其展示着的丰富性实为消逝着的环节,因而对艺术 

  的本质即真理的发生是一个敞开着的遮蔽。”② 

       但是,不经过领悟、感受和体验,“存在之真”如何“自行设立”到艺 

  术作品中去呢?除非凡·高、荷尔德林等艺术家是天生的圣人,神的儿子, 

  真理的化身,毋须经过体验便能创造出启示存在之真的艺术作品。或者,真 

  理特别宠爱他们,专门在他们不自觉的情况下潜入他们的作品? 

       其实,海德格尔本人对艺术作品的阐释也逃脱不了一个体验的命运。读 

  了他对古希腊神庙、凡·高的《农鞋》和荷尔德林、里尔克、特拉克尔、赫 

  贝尔等人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分析所使用的完全是现象学方法, 

  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意向性投射”,“主体的体验”和“移情”。 

       所谓“意向性”,总是包含“显现活动”与“显现物”,或“意识活动” 

  和“意识对象”两种组成部分。赋予意义的意识活动总是把感性材料构造为 

  一个意识对象,或反过来说,意识活动总是内在于意识活动,并通过意识活 

  动的意义授予形成自身。 



①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全集》第31 卷,第258 页 

② 张志扬《是路,还是风?在海德格尔想转向中中的意义》,载 《门——一个不得其门 



而入者的记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141 页。 


… Page 35…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完全是一种授予作品以意义的意识活动,只 

有通过这种意义授予,古希腊神庙、凡·高的《农鞋》、荷尔德林的诗才具 

有他所描述的意义,即他所说的“存在之真”。硬说这个是体验,不是移情, 

而是“存在之真的自行发生”,“自行设立到艺术作品中去”,只不过是自 

欺欺人罢了。倘若“体验所体验的终究是一个对象的存在,即对象的此在”, 

那么,海德格尔所赋予艺术作品的意义或“存在之真”,说到底也只是一个 

被体验的对象和对象的此在,一个逻辑上的“在者”,而绝不是什么“存在 

自行发生的本源”。 



                             诗对存在的吟唱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本真生存的根基是诗性的。 

晚期,他所说的“栖居”就是他早期所称之“在世”、“存在”。栖居并非 

日常的所谓居住,而是根本的居,居于世界中的居,居之家不是一般的房屋, 

而是“世界大厦”。 

     不过,正如房屋之作为居之所并未先行为人准备好一样,这“世界大厦” 

也不是早就在此等着人居住的,因此,居同时也意味着“筑”,对世界大厦 

的筑。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居与筑的内在关系进一步看人生在世是如何可能 

的,而与居相关的筑说明了这一点。在他看来,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居” 

首行意味着拥有世界之家,守护世界之家,与世界之家共在。离开了世界之 

家,居便是不可设想的。正因为如此,居又意味着拥有支撑世界的大地,守 

护支撑世界的大地并与它共在。非对象的世界之家不在空中而在大地上,世 

界化的大地和大地化的世界才是人栖居之处。 

     海德格尔称:“居本身总是与万物共处的。作为守护的居把四重世界守 

护在人与万物的共处中。”这意味着,居作为对世界之家的守护,亦即对万 

物的守护,在世界中的栖居就是与万物共处,在原大地上立足。在他看来, 

不仅物作为世界的聚集者和承载者而必须在世与人相关,而且,也并不因为 

人对它的无视而与人无关,相反,被人践踏和无视的物总是以致命的报复证 

明它对人的制约。因此,“守护”正是“居与筑”的本意,即是说,筑是出 

于居而受制于居的,是筑人的“在世”。无论如何,居是统摄一切筑的目的: 

居作为在世,作为“人与万物共处”是筑的根本尺度与要求,这样的筑才是 

本质的为居而筑。但是,在历史上,居对筑的制约关系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这种遗忘导致了“居”的隐匿与“筑”的失当,筑与居分离开来,筑不再受 

居的制约,而仅仅是人的主观意图的贯彻,从而丧失了筑的原初尺度,筑造 

了非本真的在世,非本真的世界,人感到一切皆空,四顾茫然,心无所寄, 

足无所托,万物与我陌生,他人与我敌对。人孤独地被抛在此,无家可归。 

     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居之筑应当“让存在者是其所是”。这种“让…… 

是”的关系被他称之为“自由”。自由的本意不是人的主观任意性,而是让 

存在者各行其是,摒弃一切人为的对物的存在的干涉,因为这种干涉扭曲了 

物的存在从而遮蔽了物本身。当然,不干涉物的存在并不等于物的存在与人 

无关,相反,物的存在需要人的守护,也就是说,物的出场和持存需要人的 

帮助。只有当此在的人将万物带入他的世界时,万物才会出场并持续地在场。 

不过,至关重要的是将万物带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否真正 

源于存在。只有真正源于存在的世界才能真正照亮万物的存在,使其在无蔽 


… Page 36…

  状态下出场,相反,在一个不源出于存在的世界 (如现代技术世界)中,万 

  物的存在则被扭曲而遮蔽了。因此,“让……是”在根本上乃是从存在出发 

  而对本真世界的筑,对非本真世界的摧毁。这样的筑才能为万物本身的出场, 

  为人与万物的共处提供可能。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让……是”的居之筑就是通过一个本真世界的 

  建立而建立存在 (神、天空)与万物(大地、人)的本真联系,从而居于存 

  在的澄明。这种筑不是别的,正是“诗化”活动的原始意义。由于只有“诗 

  人”能听到存在的呼唤,应和存在的召唤,传达存在的召唤,从而按存在的 

  命令召唤一个本真的世界,使万物在这个世界中沐浴存在之光,并使人与万 

  物处于存在的澄明,作为“让……是”的居之筑从一开始就是以“诗”来命 

  名的。诗人的诗化活动保障了人的栖居,建立了存在 (古代的神)与万物的 

  联系,这在神话时代是一目了然的。 

       海德格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我要干什么? 

  他认为,那最初的尺度是由诗人来神思,采纳,给予的。诗作为原初的尺度 

  构成人栖居的基础。他借用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对此作了解释。荷尔德林写道: 

        “假如生活是十足的辛苦,人可否 

       抬望眼,仰天而问:我甘愿这样? 

       当然,只要善——这纯真者 

       仍与他的心同在,他就乐意 

       以神性来测度自身。 

       难道神不可了知? 

       抑或他显露自身犹如苍穹?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乃人的尺度。 

       人功德丰盈,但却诗意地 

       栖居于大地。如果可以,我要说, 

       那被称作神的形像的人,较之 

       夜的星光闪烁,更为纯真。 

       大地上可有一种尺度? 

       绝无。”① 

       海德格尔认为,人所操劳追求的乃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挣得的,但这 

  一切并未触及人旅居于大地这一本质,并不构成人生存的基础。人虽然建立 

  了丰功伟绩,虽然这种“功业”也是一种筑造,但不过是一种日常的筑造, 

  并不使人的栖居在根本上成为可能,属于这种筑造的功绩绝不能使居的本性 

  充盈起来,相反,这些功绩假如仅仅是为了他们自身而被追求与获得,那么, 

  它们甚至是对居自身本质的否定。那给日常之筑奠定基础的是另一种筑,即 

   “诗之筑”,诗之筑是敞开世界,为日常之筑提供根本尺度的筑,是对人所 

  栖居的“世界之家”的筑造。 

       海德格尔写道:“倘若我们广义地、本质性地充分思考‘栖居’这个动 

  词,那么,它给我们指明的便是这样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人他生活在大地 

  之上和天空之下——走完他从生到死的整个行程。这行程有各种方式并且富 

  于变化,然而,贯穿始终的仍是栖居这个主要性质,是人短暂逗留这个主要 

  性质。这是大地与天空、诞生与死亡、快乐与痛苦、劳作与词语之 间的栖居 



① 荷尔德林 (……人诗意地栖居……》,转引自海德格尔《诗、语言、思、》,第219220 页。 


… Page 37…

  和逗留。 

       如果我们把这多重的‘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 

  它首次把可作居住背景的大地带入人之近旁,并同时把它置于广阔的天空之 

  下。只是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他才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 

  一个家,为他自已建造一个栖居之所。”① 

       在海德格尔看来,对神性的渴求是人的本真天性,只要人回到自己的本 

  真天性,他就会“以神性尺度来衡量自身,就会仰望天空,追寻神的踪迹”, 

  因为天空是神的居所。正是这种神性渴求使他仰望天空,打开天地“之间”, 

  栖居于天地之间。在神性召唤下,人跨越自身,向神性靠拢,以神性测度自 

  身。而神性渴求便是存在的渴求,对神性的追问就是对存在的追问和领会。 

  人的存在正是在对存在的追问和领会中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无穷可能性,存在 

  的可能性将人的存在引出自身而不断地向未来转移。这便是超越,是走向未 

  来的生存历史。而“神性”像征了“存在”的神圣,神性追求更深入、更富 

  像征意味地道出了人存在的本质,神性追问更直接地道出了对存在的领会的 

  本质。 

       因此,诗人以言说神性的方式言说存在,以追求神性、歌呤神性的方式 

  来确定人的本真生存,为人的本真存在采纳原初的尺度,为人的超越建造通 

  向神性之路。海德格尔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 

                          ② 

  对神性尺度的采纳。”写诗就是这种原初尺度的采纳和测度的活动,一切此 

  类活动都是诗性活动。 

       正因为如此,凡是诗性尚未泯灭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沉沦在世界的营营 

  苟苟,都不会深陷在日常奔走忙碌中对存在的呼唤听而不闻,都不会一生低 

  头于足下的小利而不仰望天空。神性的尺度是对一切世界性尺度(包括人自 

  身的尺度)的否定,对主体中心、人类中心的否定,它引导着人的自我超越, 

  向本真的生存可能性靠拢,对人的自我封闭的突破。 

       诗正因为最初采纳了神性尺度,所以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尺度。但 

  是,这种尺度的采纳不同于一般尺度的采纳,而是一种“聆听”,一种诗性 

  聆听,在聆听中让神性尺度自己言说。只有这样,它才会显现出来。在这种 

  意义上,海德格尔称“写诗即发现”。这是对深藏在天空万物中的神性的发 

  现,对隐匿的“存在之真”的发现,对原初尺度的发现。写诗就是采纳这一 

  尺度,用它测度一切,批判一切,赞美一切。 

       诗由于采纳了最初的神性尺度,所以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尺度。因此 

  海德格尔写道:“只有当诗发生,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诗首先让栖居 

                             ① 

  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人并不仅仅栖居在大地上,并不仅仅靠劳作和建筑 

  而居留,他还需要宁静、和谐、光明、温暖,没有这一切,栖居只能是一种 

  沉沦,一种苟活。诗作为原初的“筑居”揭示了栖居在本质上必须是诗意的, 

  只有诗意的栖居才能引导人本真地生存。 



                                 语言对存在的言说 



① 海德格尔 《赫贝尔——家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