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玩弄的诡辩手法是,割断某一事情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联系,把马克思对当时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斗争时代的民族战争的看法,无条件地、任意地移到了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腐朽所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事件上。所以列宁说他们玩了一个偷天换日的把戏,把过去早已过去的时代搬到现在来。这种手段,把事实从整个历史的联系中取了出来,并列在一起或者说是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在分析事物时,撇开事物全面的、内在的联系和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只讲这一方面、那一方面,貌似全面,其实是形而上学,是一种诡辩;由于折衷主义离开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表现。毛泽东在读到这一部分时,抓住要害,批道:“诡辩论即折衷主义”,并且在后面还批有“诡辩论是主观观念论这一种”。他还联系中国革命过程中,“左”倾教条主义者光从马列主义书本上找根据,从一个命题跳到另一个命题,貌似有理论根据,实际上不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情况,在原作者揭露孟什维克错误的段落旁边批道:“现今中国的无数诡辩论”。意在说明中国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许多问题上同孟什维克的错误是同样的。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
一、哲学篇
1。承认相对的均衡(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辩证法唯物论不承认有绝对的静止。但是它当然承认有相对的静止、相对的均衡,这是运动底成素之一,是运动底特殊场合。辩证法唯物论承认“物体之相对的静止底可能、暂时的均衡状态底可能,是辨别物质、因而亦即辨别生命的最重要的条件。”(见恩格斯著《自然底的辩证法》第13页)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承认相对的均衡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30—331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亦即相对均衡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动的事物。但唯物辩证法又认为事物又有其相对静止、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这段论述中引用的恩格斯的话的新译文是:“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为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4页),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入的思索。他在这段语录旁边加了两条竖线,并在这段论述中画了许多杠线。“承认相对的均衡”这一批语,表明毛泽东对相对静止或均衡的肯定。不仅如此,毛泽东后面读到艾思奇写的《研究提纲》那部分内容时,又对“相对的均衡”的思想作了研究和发挥,他在艾思奇论述“同一性或统一”的一段话旁边,写下这样一段批注:“均衡是统一的一种状态,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状态,如凡尔赛条[约]后的暂时相对稳定局面;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对立统一体对于此种暂时地相反而又相等的力量,不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此种状态必然成为暂时过渡之一形态的问题。均衡论是均衡绝对主义。承认暂时过渡的均衡,不是均衡论;否认了它,则必变为诡辩论。”(《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373页)毛泽东的这一段批注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对均衡状态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统一性的一种表现,是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的一种暂时的过渡状态,是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表现。毛泽东枚举了凡尔赛和约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作者认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不是均衡,均衡中没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的观点表示不赞同,认为承认事物的相对均衡,同主张均衡绝对主义(即均衡论)是有原则区别的;均衡绝对主义的实质在于根本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认为,承认相对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否认了它,就会变成诡辩论。毛泽东对相对均衡的认识,表明他对唯物论辩证法有关事物发展原理的辩证理解。这也是对《矛盾论》中有关矛盾同一性思想的丰富。 
2。不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为真理的认识就是绝对完全的客观反映,以为真理可以一次把握尽净。辩证法唯物论认为客观的绝对真理不是一次可以把握尽净,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因为客观物质是多样性的,有着无限的多方面的内容,有限的认识能力不能一次汲尽。——摘自艾恩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方能逐渐地把握绝对真理。不承认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5—366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中《研究提纲》的第四部分阐述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原理。在关于认识能力,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上,艾思奇批评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真理可以一次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观点,认为绝对真理不可能一次获得,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毛泽东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他的批注则补充了作者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但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就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讲,只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或几次就认识世界;但从人类的总体和人类历史的延续来讲,从人类思维能力的特性和可能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不能认识的,过去不认识的东西,今天可以认识,今天认识不了的东西,以后可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是可以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绝对真理的。人类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有宣布“世界已经被认识完毕”的那一天,但人类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认识。”这就是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法!如果否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从理论上既会陷入不可知论,在实践上又会同人类的历史发展相悸,因为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类的认识是在无休止地向前进的。毛泽东的这句批语,蕴含了他对认识能力的辩证本性的深刻理解。 
3。矛盾双方的量变引起质变(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丙,事物的质有各方面的规定,所以量变是各方面的量变,研究量变质的过程,也要从各方面的量变来考察。
  质变是各方面量变的互相关系的变化的结果。
  丁,量变的中间,同时就有新质的准备,所以结果才达到质变,新质的出现不是无根据的。
  七,质变量。
  甲,旧质转化为新质,在新质的基础上立刻有新的、更迅速的、更高度的量的发展,这就是质变到量变,或质变量。乙,质变量表示量的发展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在一定的阶段上要有突变和飞跃。——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虽然是各方面的量空,但是属于两大主要方面的各方面的量空,这两大主要方面之一方面的量变小了,另一方面则变大了,于是过程的质就变了。
  质为矛盾的统治方面所规定,质变即矛盾的被统治方面转变为统治方面。
  新质就是同旧质的矛盾方面相反对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质,这种反对方面的量变到了最大限度,就引起整个过程的质变。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8、369页)
  [解析]
  《哲学选辑》在这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作者指出,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与此相应,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各方面的量变来考察质变。新质的产生是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也会引起量变,新质的出现会引起量的迅速发展。
  毛泽东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作了不少记号和批语。他同意作者提出的从各方面的量变中研究质变的观点,但同时指出,这些量变是分属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应当从这两个对立面的量变中来研究事物的质变。一方的量变小了,另一方的量就变大了,于是,事物就发生了质变。
  从毛泽东的批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对立面的矛盾中来思考质量互变规律的。量变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量变,质是由矛盾的统治方面即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质变就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2页) 
4。坟墓都是自己掘的(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同一性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了解:
  (一)互相依赖,
  (二)互相渗透的关系上的,即是说,一事物本身,就包含着或者发生着与自身对立的作用,如资本家要发展自己,就不能不同时产生无产阶级发展的作用。速决战发生持久战的作用。日本侵略中国就不能不产生唤醒中国的作用。
  ——摘自艾思奇《哲字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坟墓都是自己掘的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1页)
  [解析]
  艾思奇在《研究提纲》中论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时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着与自身对立的作用,并且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毛泽东在这段论述旁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坟墓都是自己掘的。”这句话看起来很通俗,但哲理是深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出现,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成熟,无产阶级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无法解决,无产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它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因其内部产生的新的、合乎事物规律和发展趋势要求的因素逐渐成长壮大而逐步走向灭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极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5。中庸思想反辩证法(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辩证法要反对两种对于自己的曲解:诡辩论和折衷主义。诡辩论就是把否定的方面夸大,把肯定就认作否定,把同一性看成对立性的曲解,
  折衷主义是把肯定和否定同等看待,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思想,
  中国的中庸思想,被一部分人曲解为折衷主义,中庸思想中的精华,是辩证法的,它肯定质的安定性,而不是把肯定和否定平列看待。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