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一个材料,可以作为体现毛泽东这时讲海瑞的心理的一个注脚。1959年4月初在上海举行八届七中全会的时候,毛泽东曾对人说,讲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少奇等是在我身边多年的战友,在我面前都不敢讲话。我把问题交给少奇、恩来他们办,自己退到二线。但过一段后又“不安分”,实际上还是一线。我想把整个中国要紧的事情办
定。建设社会主义从欧洲到中国还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不能吃人家吃过的馍馍,活着,多搞一点,比少搞一点好。我有信心,但是,大家想的是否一样,我有顾虑。
这里说的.或许就是毛泽东后来在8月16日庐山八届八中全会上把海瑞分成左派和右派的心理伏线吧。他喜欢“左派海瑞”。因为:“左派海瑞”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缺点的。言下之意,“右派海瑞”则元疑是指他当初赠送《明史·海瑞传》的彭德怀了。这种左右派的分法,无疑是他庐山会议前后矛盾做法的一种解释。
54。吾疑赵风子、刘七并非败死(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原文]
赵风子走德安,知事不成,行至应山县东化山坡下,遇僧真安,因削剃须发,藏度牒,令贼党邢本道等各散。遂同真安欲渡江从江西贼,再图大举。赵成、赵宗等行至黄陂县九十三里坡遇燧过,见燧状貌异常,思与颁示合,心疑之。追至武昌江夏县管家套,燧入军人唐虎店饭,成等进擒之,搜获真安度牒,槛车入京伏诛。
刘七等既泊狼山,其党以失地利相尤,多溃去。贼坠崖死者无算。其余先具舴艋山下,以备逃窜。至是,觅婴谷厂山,争船不得入。刘晖立崖下,百矢齐发。刘七势迫,遂赴水死。
——摘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杆看落晖”,得毋像黄巢吗?
──毛泽东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的批语(见《毛译东读文吏古籍批语集》第334页)
[解析]
《明史纪事本末》凡80卷,清初谷应泰(1620—1690)等撰。谷应泰是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做过户部主事、员外郎。后调任提督浙江学政。《明史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任上组织撰写的,全书始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缘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作者把这300年间他们认为的重要史事,列成80个专题,每题一卷,记述这些事件的始未。
该书第45卷《平河北盗》一节,记述了明朝中叶明武宗年间发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始末。河北霸州文安县农民刘六、刘七率众起义,推著名的“响马”杨虎为首领。以秀才出身,人称“赵风子”,“素骁健”、“有智计”的赵燧为谋士,并采用他的主张,严明纪律,以运动战取胜,由此横行中原。起义军转战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又出没湖广、江西、安徽、江苏,或分或合,所向无故。一度会师霸州,震动京师。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赵逐率所部在湖北应山县与明军激战,失利。赵燧化装成和尚,潜渡长江,准备到江西再图大举,不幸被俘,惨遭杀害。刘六、刘七一路转战南下到湖北,在长江一带活动,屡败明军,后在通州(今江苏南通)战败牺牲。
毛泽东在这册《明史纪事本末》的封面上,手书“刘六、刘七、赵风子”三个人名,用红铅笔在右上角画了一个圈。在《平河北盗》一文最后一页的空白上,写了前面那段批语。
黄巢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他转战南北,众至百万,并曾攻下洛阳,即皇帝位,后战败自杀。黄巢起义声成之大,彪炳史册。毛泽东在批语中引述的“天津桥上无人识”两句,传说为黄巢失败后所写的《自题像》一诗中的诗句。宋代陶谷《五代乱纪》一书中说: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南宋王明清在《挥度后录》中,相信黄巢起义失败后当和尚的说法,并引用了陶谷所记述的这首诗。
在1926年广州农讲所讲课时,毛泽东曾专门谈起黄巢,说:黄巢,山东人,当时科举不第,气愤而起,由山东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西,这是农民暴动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完全代表农民利益的,其所以失败者,以始终暴动所致也。这对黄巢起义的性质的评价,是很高的。
毛泽东晚年读《明史纪事木未·平河北盗》,借传为黄巢《自题像》诗句,对书中记述刘七、赵风子起义败死提出怀疑,认为他们的下落可能很像黄巢。这其中是不是体现了毛泽东对这几位农民起义领袖失败后的命运的深情追怀呢?
55。我很想学徐霞客(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郦道元《水经注》)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问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摘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注》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趆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矩,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摘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记》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同时,我看《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摘自毛泽东1958年1月2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见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读书的生活》第270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水经位》和《徐霞客游记》,是古代两部有名的既有地理科学性,又有散文艺术性的名著。前者为北魏郦道元(?一527)所著。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曾任尚书主客郎、鲁阳太守、御史中尉等,因为政严猛,在赴关右大使任途中,被地方官吏刺杀。其《水经注》是6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散文作品。系作者为旧题汉桑钦(或谓晋郭璞)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水经》所作的注释。注文部分约为原书的20倍,实际自成专著。
原书乃借此书得以流传。《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所经地域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名胜古迹、历史事件、民间传说、风土景物,内容丰富。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详加考求,文笔生动绚烂,富于情趣,行文骈散结合。以写景文字最为人所传诵,被推崇为游记文的开创之作,具有很高文学价值。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今江苏江阴)人,他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图经地志和游记、探险记等书籍,受其感染,激起了对地理山河的兴趣。不满当时宦官魏忠贤的统治,应试不第,遂绝功名之念,立志游历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1607),毅然背起行囊,开始了他毕生所从事的旅行事业。从22岁起到56岁病逝前半年,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区。早年主要是登名山,游古迹,搜奇览胜,晚年进入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自然奥秘的考察和研究。他旅行中将每日所得,及时记录,可惜原稿大部散佚了,后人将保存下来的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被世人称之为“千古奇书”,它不但是卓越的地理学著作,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是用日记体写的游记散文,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多采,文字清新奇丽。
毛泽东称道这两部书,说它们“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这个评价是妥帖的。同时,毛泽东更称道郦道元和徐霞客这两位作者。因为他们的文章之所以写得好,并且能有新的发现,敢于否定书本上已有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科学论断。主要是因为他们亲身游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如徐霞客,他对金沙江是长江的源流的发现,否定了《禹贡》的“岷山导江”的“定论”,推倒了陈陈相因的旧说。毛泽东推崇的,就是这种“读无字之书”的实践精神。
毛泽东不止一次推荐过《徐霞客游记》,还说过“我想学徐霞客”的话。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他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让中央警卫局在北京西山组建了一支秘密骑兵大队,以为考察之用。由于形势很快发生变化,这件事以后虽然没有实现,却证明了毛泽东壮游天下之志,调查求实之心,愈老弥笃。
56。黄老、申韩、孔孟的治术(读工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拓跋宏(弘)授位于子,而自称太上皇帝,子幼而恐为人所篡夺也。宏(弘)好黄老,而得老氏之木。其欲逊位于予推也,老氏欲取固与之术也。其托于清谧,而匿其建立嗣子之旨也,老氏守兑之术也。所欲立者非不正,而诡道行之,巧笼宗室大臣之心,亦狡矣哉!而抑岂君人之道哉?虽然,其以传位笼子推而制之,犹贤于宋明帝之贼杀兄弟,以安其养子远矣!黄老之术,所由贤于申韩也。然而疑虑以钳制天下,则一也。故曰,黄老之流为申韩,机诈兴而未流极于残忍,故君子重恶之也。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明帝》
若夫坏人心,乱风俗,酿盗贼篡拭危亡之祸者,莫烈于俗儒。俗儒者,以于禄之鄙夫为师者也,教以利,学以利,利乃沁入于人心,而不知何者之为君父,因异端之所不屑者也。俗儒奉章程以希利达,师鄙夫而学鄙夫,非放豚也,乃押虎也,驱之而已矣,又何受焉?
佛老之于申韩,犹鼙鼓之相应也。应之以申韩,而与治道弥相近矣。汉之所谓酷吏,后世之所谓贤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强者寇,民乃以珍而国乃以亡。呜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韩,故朱异以亡梁,王安石、张商英以乱宋。何也?虚寂之甚,百为必无以应用,一委于一切之法,督责天下以自逸,而后心以不操而自遂。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粱武帝》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申帏未必皆贼杀,如曹操、刘备、诸葛。
——毛泽东读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明帝》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43页)
儒俗者万千,而贤者不一,不如过去法家之犹讲一些真话。儒非徒柔也,尤为伪者骗也。
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
——毛泽东读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粱武帝》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43、344页)[解析]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其晚年写的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全书凡三十卷,附叙论四篇,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事,评论了上自秦始皇,下至五代的许多历史人物,阐释历代法制沿革,评论各代政治上的得失,主张因时制宜,反对厚古薄今;主张宽简之政,反对刑名之术。对古代各家政治思想多有评述。对后来思想界影响颇大。毛泽东的批语写在上海中华书局据船山遗书本出版的校刊本上。
上面所引《读通鉴论》的几段话,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王夫之对黄老(道家)、申韩(法家)、孔孟(儒家)诸家治术的看法。孔子、盂子的政治思想以“仁治”为主要内容。黄老之学,是战国、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