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尊曹,是因为曹操的历史功业。因此,他经常劝人不要相信小说演义上对曹操的形象的描写。1927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50年代读这篇文章时,在这段文字下面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了着重线,表明他对鲁迅的观点是赞同的。
60。共青团员为什么不能挂帅(读罗贯中《三国演义》)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要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团中央委员尽选年龄大的,年轻的太少,这行吗?
——摘自毛泽东1953年6月30日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0页)
[解析]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最后一年,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从自然界与人类生活出发,赞扬书中“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这种论点时,有这样的话:“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个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可见,毛早年就爱读《三国演义》,是基于该书“事态百变,人才辈出”。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极力渲染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得非常简略,而小说则用了长达8回的篇幅,写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周瑜和曹操隔江斗智,周瑜和诸葛亮逞才比高下,以及火烧连船等等。毛泽东很喜欢这段故事,特别注意其中几位主角的年龄和才干。其中关于程普不服周瑜挂帅之事,在《三国志》“周瑜传”里,只有“普颇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几句。在《三国演义》第44回里,着墨也不太多。只说周瑜受印挂帅的第二天,坐帐派令,“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程咨回去把周瑜调兵遣将的办法一说,“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
放手任用新人,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除上面引述的1953年的那次谈话以外,他时常举周瑜的例子来说明在选拔干部时,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要充分相信青年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会胜任的。
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要提拔党龄短、年龄轻但有能力的干部时,毛泽东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
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举周瑜为例,说程普是老将,孙权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周瑜死时才36岁。
61。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读高启《梅花》)
[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梅花》九首之一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毛泽东十一月六日上午六时
田家英同志:
有一首七官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更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毛泽东十一月六日上午八时半
家英同志:
又记起来,足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毛泽东六日八(九)时
——毛译东1961年11月6日上午致田家英三封信(见《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108—1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解析]
为了查找和印证高启的这首《梅花》诗,毛泽东在两三个小时内接连给田家英写了三封信,可见他当时阅读这首诗和了解其作者的心情是多么急迫。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号槎轩,元末隐居吴松青丘,自号青丘子。自幼聪明有才华,青年时代他的诗作就负有盛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合称“美中四杰”。明洪武元年(1368年)应召撰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因才高学博,很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为人耿直孤傲,不羡功名。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拟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固辞不受,赐百金放还故里,以教书治田为生。常赋诗,其诗往往含有讽刺之意,太祖心中不悦。当时苏州知府魏观复修府治旧基,他为此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魏观获罪被诛,太祖见到《上梁文》后发怒,将高启腰斩于市,时年39岁。他的文学主张是效法汉魏晋唐各代,先学古人,然后成家。他的诗作,体制不一,风格多样,虽因死于壮年,未能熔铸前人,自成一家,但才华横溢,清新超拔,不愧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可能是想集中阅读古人咏梅的一些诗作,而且首先想到的便是高启的这首《梅花》。他先以为是林逋所作,但从林逋诗文集中未查到,然后,他对这首诗的记忆也逐渐明确起来了。待弄清是高启所作后,就在这一天,毛泽东用人们熟悉的草体书写了全诗。在右起,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又写道:“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一直推崇高启之诗。1957年1月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高启的《梅花》大概就是给毛泽东留下好印象的作品。那么,1961年他为什么仿佛记得是宋初林逋作的呢?这与林逋的诗风有关。林逋隐居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为娱,人称“梅妻鹤子”。其诗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尤以咏梅著称,风格幽静淡远,艺术性很高。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最为人称诵。《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一书中便有这两句。上述高启之诗,便明显化用了林诗的意境,且都是咏梅。
在《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里,还收有毛泽东书写的高启的《吊岳王墓》,全诗为:“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62。主和的幕后是宋高宗(读文徵明《满江红·拂拭残碑》)
[原文]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析蹙;
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徵明《满江红·拂拭残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徽明有首词,可以一读。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肤而已。”后来史家是“为圣君讳耳”,并非文徽明独排众议,他的《满江红》:“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一似丘浚的《沁园春》所说:“何须苦把长城自坏,柱石潜摧。”
——摘自舒湮《1957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译东主席》《见《文汇月刊》1986年第9期)
[解析]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徽仲,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正德末年以贡生为翰林院待诏。有诗文集《甫田集》。其《满江红·拂拭残碑》,是他看到宋高宗赵构信托褒奖岳飞时所赐的手诏石刻后写的。该词是关于岳飞冤死风波亭的有名的翻案文字,认为其咎在宋高宗,宋高宗贪恋帝位,力主和议,故杀岳飞。而区区秦桧,只不过是投其贪恋帝位之“欲”而已,1957年6月,毛泽东约见冒广生和舒湮,冒广生向毛泽东说到舒湮在抗战时于上海写了个话剧《精忠报国》,用秦桧影射汪精卫。由此引发毛泽东说了上面所引的这段话,对宋室南渡后的和战问题进行了评说,并引诗证史,念起文徽明的《满江红·拂拭残碑》。诗史结合,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评论,指出了宋高宗自白的“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的历史真实性,进而肯定了文徵明不“为圣君讳”,在词里大胆而准确地揭示了这一历史真实性。
63。幻想的同一性(读吴承恩《西游记》)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垄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摘自毛泽东1937年8月《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0—331页)
[解析]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约1500—约1582)在民间故事传说基础上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以文名著于乡里,但困于科场,中年后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因“耻折腰”拂袖而归,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有《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由三部分组成:前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第8回至第12回写唐僧身世、魏徵斩老龙、太宗游地府故事,交代取经缘由;后88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作品改变了早期取经故事以唐僧为主的布局及其宗教主题,把孙悟空作为中心人物来塑造。
《西游记》这类地道的神话作品所展示的,则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了。如果仅凭直觉体验,则很难从中读出现实内容。鲁迅在1924年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就谈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鉴赏了。”“五四”以前,关于读书的宗旨,虽议论纷纷,大体也不过是“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由于作者笔调幽默、滑稽,对这些宗旨读者也是“无所容心”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中,对《西游记》的主题作了较多阐释的是胡适。他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鲁迅也认为,这部神魔小说“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显然,他们都没有发掘出其积极的历史内涵。
如果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分析《西游记》这样的神话作品,结论就不同了。前面引述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幻想的同一性”,“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可以视为毛泽东评论《西游记》的一个指导线索。
毛泽东在不少地方谈到过《西游记》,大多是对孙悟空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