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饪弥参锏母珊鸵蹲雍孟窈苊⒁谎撬艽嗳酰踔猎酱笤轿O眨蛭场M模颐切扌幸彩牵绻迷缴睢⒃轿裙蹋晕颐切薰劬驮角俊⒃接斜U稀�

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个称为慧体pa¤¤à… sarã;ra。Sarã;ra是身体的意思,也就是作为慧的本身。例如:一棵树的树干和枝叶,这个是代表树,我们看到的是这棵树,但下面扎的就是根。

在这里我们就来简单地讲一讲七清净的修行方法。

七清净当中第一种清净是戒清净。到底什么是戒清净呢?戒清净即是四种遍净戒,这四种遍净戒就是:

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第二,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ã;la);
第三,活命遍净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
第四,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这里讲到的pàtimokkha,它的意思就是护解脱。如果一个善男子出家之后,透过很好的保护,保护这些学处、保护这种戒,他将能够解脱恶趣之苦,所以称为护解脱。Pàti,Mokkhati就是保护解脱,称为护解脱。律仪戒,也可以称为防护的意思。这是指作为一个出家众、一个比库、比库尼或比丘、比丘尼,他(她)应该守护的pàtimokkha律仪戒或者波罗提木叉戒。

第二是根律仪indriyasaüvara…sã;la,这是指以正念来防护六根。当眼见到色的时候,如果他没有防护眼根,他的心将会被贪、忧等所侵漏,由于他防护了眼根律仪,那这样他就能够成就这种根律仪。对于耳、鼻、舌、身、意,也是这么样。

对于活命遍净戒,就是作为一位比库、比库尼、或者比丘、比丘尼,他(她)们应当要如法的获得生活必需品,例如:袈裟、钵食、住所、药品等。

对于资具依止戒,就是当一位比库,在使用袈裟、钵食、住所和药物的时候,他必须得经过如理的省思。由于透过如理的省思,那么他使用这些资具、这些生活必须品将是没有过失的。

当一位出家众如果完全地守护好这四种遍净戒,那么这个是他(她)的戒清净。而对于一位在家人来说,他(她)的戒清净就是至少必须得要持五戒持得清净。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应当要持守八戒,Uposatha八戒。

有了戒清净为基础,他应该再修定。

对于修定来说,什么是定?定也称为增上心学。而且在八圣道里面,定是属于最后一个圣道支,即:正定。

那佛陀是怎么样定义正定的呢?佛陀说:

“当他舍离此作为心的随烦恼、使慧羸弱的五盖,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这就是佛陀在诸圣典当中,对正定或者对增上心学,或者对定的定义。

也就是说,佛陀说到了有四种禅那,其中初禅是有寻、有伺的离生喜、乐定;对于第二禅是无寻、无伺的定生喜、乐定;对于第三禅是离喜的离喜妙乐定;对于第四禅是舍念清净定。这是属于第四禅。

这四种禅那是以禅支来分的。初禅是有寻、有伺,由于远离了五盖、远离了心的随烦恼而生的喜和乐,再加上(定)一境性,这五种禅支构成了初禅;

由于已经舍断了寻和伺(没有寻和伺),由于内心的定而产生了喜与乐,这是第二禅,再加上心专一性(心一境性);

由于第三禅又舍了喜(喜禅支)而住于舍,这里是中舍,尽舍,具足念与正知;以身(这里身是名身)受乐,他住于没有喜的妙乐的定,所以称为有乐、一境性的第三禅;

连乐也舍断了,处于不苦不乐的乐受,舍念清净,这个是属于只有舍与一境性这两种禅支的第四禅。而对于八种定来说,从禅支上来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由于它也只有舍和一境性两种禅支,所以也包括在第四禅之中。

因此,佛陀在讲正定的时候,他是指这四种禅那。

如果一个人想要培养定力、要修止,在这里我们就再简单地讲讲,应当如何来修定或者说我们应该透过什么方法来修定?我们可以透过培养止来修定。

修定,定的这个阶段在《清净道论》或者在七种清净里面称为心清净,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定义心清净,讲到:
“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ñ;ñ;ha samàpattiyo。”
“称为‘心清净’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种定。”

这里的近行定,它是指欲界的定。而安止定,又称为禅那Jhàna,它包括了八种定。这八种定,有色界的四种禅那、色界的禅那;还有四种是无色界的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当一个禅修者培养了这些定力,这个称为是他的心清净。

应当如何来培养这些定力呢?想要培养定力,他必须得修止。到底“止”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讲到的止观、止观,“止”是什么意思?“止”在《法集论·注》或者说在《无碍解道》的注里面,就讲到了:
“Paccanã;kadhamme sametã;'ti samatho。”

sametã;的意思就是止息、让它平静下来,这称为止。所以:
“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

就是让种种的烦恼,特别是指五盖,这些是禅那的敌对法Paccanã;kadhamme,让它平静、止息下来,称为止。所以“止”即是令诸称为敌对法的诸盖止息,使心处于平静、专一、没有烦恼、没有杂染、安宁的状态,也就是培育定力的禅修业处。

如果一个禅修者想要培养定力、想要证得禅那,他必须得要修止。而要修止,他必须得要有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所缘。因此,修定应当先选择一种特定的业处。

对于业处,什么是业处呢?业处是巴利语kammañ;ñ;hàna的直译。kamma是工作或者又称为业,造业的业kamma;ñ;hàna是地方、处所、场所;工作的地方称为业处。我们心所专注的所缘(对象),就是我们心工作的地方。如果心没有了工作的地方,它就会到处飘移、飘荡。所以,我们透过心专注特定的所缘来培养止,就是“令诸敌对法止息而达到定”。

业处在上座部的佛教的传统里面,有教导和总结为四十种,称为四十种业处,即: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差别和一想。

这里的十遍,是指透过专注于特定的物质的颜色或者质材,而让这些扩到一切处成就的定力。十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地、水、火、风遍并不是从胜义谛上来说的,这里的是属于物质质材方面的。这里讲的地,地是大地的地;水就是流动的水,湖水、井水、河水等等都可以;火就是燃烧的火;风就是吹来的风,刮风的风;青就是青的颜色,包括了绿色、褐色等等,红色或者古代也称为赤,赤遍其实就是红遍,黄遍就是黄色,和白遍,青、红、黄、白就是透过专注物质的颜色来成就的定力;而光明遍就是透过专注光明,例如说太阳光、月亮光、蜡烛光、火光啊等,透过专注光明而让光明遍一切处来成就的定力;而限定虚空遍是透过专注特定的虚空,而不是所有一切的虚空,透过专注特定的虚空之后,再把它扩到一切处而成就的定力,这是限定虚空遍。

还有十种不净,十种不净是透过去专注一个外在的死尸腐烂的十个过程来成就的定力。这十种不净是属于尸体腐烂的十种不同的相,即:肿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和骸骨相。

还有十种随念,随念是anussati,就是透过心时时地忆念来成就或培育的定力。这十种随念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这前面的六种随念也称为六随念。再加上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和僧随念是一位佛弟子透过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而成就的;

戒随念是透过忆念自己的戒行清净而培养的定力;

舍随念,这里的舍是施舍的舍Càga,Càgànussati就是如果一位佛弟子随念自己布施的功德,他经常布施、欢喜地布施,他可以透过这样随念来培养定力;

天随念就是透过忆念诸天人的种种的功德、他的善德,就是诸天人由于他们过去曾经修习了信、戒、闻、舍、慧这些功德,现在这些功德我也拥有,所以他透过忆念自己的功德,借助天为借鉴而忆念自己的功德,这称为天随念;

死随念就是忆念、随念着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不确定性而成就的;

身至念又称为厌恶作意,他包括对三十二种身体的部分的思维,我们称为三十二身分;

入出息念就是透过专注于呼吸,把念沉入于呼吸来成就定力的这种业处;

寂止随念upasamànussati,这里的寂止是特指涅槃,也就是当一位禅修者,特指圣者他忆念着涅槃的寂静的时候,将能够透过这种而成就定力。

接着是四梵住,四梵住又称为四种无量心,即:慈、悲、喜、舍。通过修习慈、悲、喜、舍而达到清净之住、圣洁之住这称为梵住。

还有四种无色,四种无色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无色定称为无色。

一差别,是四界差别。也就是透过确定、辨识于此身中的地、水、火、风四界,称为四界差别。

还有一想是食厌恶想,就是透过去注意食的厌恶、食的不净,来去离贪的这种想。

这四十种业处都是依所缘来分,就是依目标来分,它并不是依证得的定的层次来分的。如果依照证得的定的层次来分,就可以分为近行定、然后四种色界定,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者论教法里面的五禅,就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后就是四无色即:空无边出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但是在这里它是依培养定力所专注的目标来分的,所以分为四十种。四种无色从禅支上来分,还是属于第四禅。

由于一个人要成就初、二、三禅、四禅,他可以透过专注于十遍,专注于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可以通过专注任何一遍而证得初、二、三、四禅;例如:他透过专注地遍,修习地遍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么初、二、三、四禅的这种所缘,他的目标还是不是一样?还是一样,是不是?都是以地的遍相。但一旦他想要培养四种无色界定的话,他可不可以继续再透过专注地遍而证得空无边处定呢?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不可能!因为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边的虚空,它的所缘已经更换了,如果他仍然是专注于地的遍相的话,那么地的遍相还是色法的概念,他专注于色法的概念,能不能够证得无色界的定呢?是不可能的。因为透过专注色法所构成的、所假合的概念,只能证得色界的禅那。所以他必须得去除色的概念、色的遍相而专注于无边的虚空,专注无边虚空这种概念而证得无色界定。

对于识无边处定也是专注于无边的心;对无所有处定是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透过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的微细、殊胜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所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还是依照对象(所缘)的不同来分的,而不是依境界来分。所以这里讲到的业处,它是特指心工作的目标、心专注的对象。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哪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些业处不能证得禅那?在证得禅那的业处当中,哪些可以证得什么禅那?我们在这里再去分别一下、研究一下这些定。

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讲到: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也就是在十种随念当中,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之外,其他的佛随念、法随念等等这八种随念),还有食厌想、四界差别这十种业处为近行导入(就是能够导入、使心导入于近行定的),其他的为安止导入(就是可以证得安止定的)。

因此有十种只能够证得近行定的禅修业处,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