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 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详解:“孝”,对于孔子、儒家来说,只是一个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里,绝对没有后世被改装的所谓“以孝治天下”的想法。孟懿子,鲁大夫,其父要求其学礼于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但此人对孔子有点像犹大之于耶稣,所以后来一般都不把他当成孔子的弟子。

 

“违”,本义“离开”;“无违”,就是不要离开当下社会的现实,这包括了文化、经济等。后来有些人把“无违”当成不要违背父母,这显然是不对的,于实际情况不合,难道杀人放火之辈就没有儿女?难道他们的儿女也要跟着杀人放火才是“无违”?而且,孔子在后面也给出了“无违”的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礼”,由于“礼”在《论语》中被反复提到,很多相关问题必须在后面逐步解决,但这里必须首先知道,“礼”对于孔子来说是当下的,没有超越现实永恒不变的“礼”。

 

“礼”,最初与“祭神求福”的“礼仪”相关,进而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上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而这,必然与当下社会当下本身相关。而“孝”本身,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同样具有当下性。因此,在孔子看来,所谓的“孝“,是在社会行为规范的动态系统中一个当下的呈现。没有任何先验的规范,使得“孝”有绝对不可更改的标准。如果你父母是汉奸、东条英机,大义灭亲就是最大的“孝”,这才是真正的“无违”。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离开。”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不要离开”。” 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在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安葬、祭祀他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杨伯峻: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分别呢?”

钱穆:子游问:“怎么是孝道?”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子。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

李泽厚: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人也一样养活狗、马。不尊敬,那有什么区别?”

 

详解: 本章字面意思很清楚,但与上章视角不同。上章是站在整体的社会结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的当下性。而本章,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孔子强调“敬”,而不是表面上的“养”。心,惟在当下,一心不敬,则不过将父母当成犬马,即使能养之,又有何益?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能养父母就被认为是现在的孝了。甚至狗和马,都会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

 

(待续)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5)(2007…05…22 08:48:56)转载标签: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杨伯峻: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钱穆:孟武伯向:“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李泽厚:孟武伯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使父母亲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详解:上三解中,杨的解释变成答非所问,显然大错特错;钱、李的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把孝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脱离了实际情感的当下基础。

 

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与省略,“唯”,纵使;“其”,指代儿女;“之”,结构助词。孔子这里说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为什么?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当下产生、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去约束。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真切的当下的感情,纵使你生病,也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就是孝。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当下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有些所谓的孝子,平时口比蜜甜,真到紧要关头,只想着自己,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自己生病等情况了,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注意,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当行为等导致的过患。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一些恶习而遭遇意外的儿女,都是世间最不孝之人。另外,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伤残、牢狱等,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伤残、牢狱、甚至死亡的,绝不可能在当下真正产生对父母的担忧,这些人心里如果真的担忧父母,就不会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而把自己陷入险地。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就是)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杨伯峻: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

钱穆:子夏向:“怎样是孝道?”先生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李泽厚: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事时,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

  详解:“色”,本义脸色;“难”,为难;“事”,事故;“服”,负担;“其”,指代“事”;“劳”,烦劳,麻烦;“弟子”,年轻人;“先生”,年长者;“馔”,吃喝;“曾”,本义是副词,加强语气。 
 

本章依然是站在当下的情感角度讨论“孝”,“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孝”了,但孔子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种所谓孝的行为,完全可以是不情愿、在某种道德规范压力下出现的,这种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当下情感,露于外,就会“色难”,这就不能算是“孝”。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孔子说:“有事故,让年轻人负担其中的烦劳;有酒食,让年长者吃喝;但如果这些行为不是发自当下的情感,只是由于一种道德规范的力量,内心不情愿甚至在外显露出脸色为难,那么,难道就能把这种行为当成孝吗?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6)(2007…06…13 08:22:58)转载标签: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杨伯峻: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钱穆:先生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李泽厚: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详解:三人都把“方”解释成“方向、方位、处所”之类,但这里的“方”通假“谤”,这在《论语》中并不是孤例,例如“子贡方人”这句也是这个意思; “远”,不是指距离远,而是指偏远险恶之地;“游”,这里指的是“游学”。

 

该句意思是,当父母还健在时,即使像“游学”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要以身赴险,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如果一定要去,那么就会有“谤”,也就是被诅咒的意思。这里的诅咒,可能是旁人的,也可能是命运的,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是一种诅咒。

 

孔子在这里说得很平实,对于一个家庭,家族的传承是很重要的,别以为这是封建思想,试想,所有人都断子绝孙,那人类还存在吗?唯一需要纠正的,就是家族传承并不一定以男性为基础,女性也一样。而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父母在,对于家族来说,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延续其香火,任何以身赴险的事情,必不可取。即使香火已延续,一旦以身赴险使得白发送黑发,那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不孝了。这点,对男性女性都是一样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当父母健在时,即使是游学也不能到偏远险恶之地,否则一定招致旁人或命运的诅咒。”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杨伯峻: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钱穆:先生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李泽厚: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忧惧。”

 

详解:“孝”是一种当下的,直接呈现的情感,而这一章,是对此一个最平实的描述。“知”,从“口”,旁边是“矢”,意思是“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即“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像箭一样快”。“父母之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不可不脱口而出。请问,你能否立刻不加思索就能说出自己父母的年龄?这一点,绝大多数的人都办不到。

 

什么事情才能脱口而出?当然是常被挂念的,与自己的身心、情感一体的。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被父母所养育,自然与父母是身心、情感一体的。如果连“父母之年”都不能脱口而出,那如何能称为“孝”?这里的“年”,除了指出年龄,还有和父母相关的一些日期,例如他们的生日,还有我们的出生日等等。有人可能奇怪,我们的出生日如何与父母相关?其实,我们的出生日,对于父母,特别是母亲来说是苦日,在古代,这一点更明显,因为生育条件不好而死去的母亲,在当时并不罕见,就是平安,生育中所受之苦,也是人生之大苦之一。

 

而这种当下的情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悲欣交集”的。其实,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悲欣交集”。人,非纯苦非纯乐,苦乐皆有,才有所谓的人。如果按六道轮回的观点,鬼道、地狱等纯苦,天道纯乐,都不适宜修行悟道。而只有人道是苦乐皆有,“悲欣交集”,所以才说人身难得。得此难得之人身,而不行正道,就如盲龟偶遇一孔木而弃之,怎能不万劫于苦海沉浮?如果连“孝”这最基本的情感都没有,又何以为人?何以行之正道?孔子、论语虽非彻底之论,但从这最基本处着手,却是最平实可行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生日等,不能不常常挂念以至能脱口而出。这种当下的情感,一方面带着欢喜,一方面带着忧惧,悲欣交集。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7)(2007…08…20 22:36:24)转载标签:人文/历史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钱穆:先生说:“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