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說起來很不容易﹐最後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要了解知性之存有論性格﹐這當然還是與現象有關係。因為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天造地設的是物自身。而存有論之概念與對象或存在有所關涉﹐所關涉及的對象或存在還是現象而不是物自身﹐這個時候的存有論是屬于現範圍內﹐即知識範圍內的存有論﹐但我們平常講存有論也不一定如此。所以最後知性之存有論性格還要慢慢再往裡深入﹐這不太容易了解。這個地方佛教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使我們對于知性之存有論性格容易了解。照西方哲學﹐什至照康德本身之思辨﹐很不容易使我們信服。
我們需要有兩步了解: 第一步康德所謂自然是現象之綜集﹐不是天造地設的﹐天造地設的照康德講當該是物自身。了解到這一步﹐則「知性為自然立法」就可以接近了。這一步還不夠﹐再有第二步﹐在第二步時我們了解範疇這些概念是存有論的概念。假如這些概念是存有論的﹐則知性即具有存有論性格﹐如是﹐則「知性為自然立法」就更可理解了。最後之癥結落在知性之存有論性格可理解不可理解﹐能說得通說不通。最後是這個問睿o這個問睿崦鎸⒖蓮氐酌靼砖o現在暫時停一下。
知性之存有論概念﹐與自然現象有關係。照康德之想法﹐現象是對人而顯。假如一物不和任何主體發生關係﹐絕對地內斂內縮于其自己﹐不露任何朕兆﹐則它什麼也不是﹐我們對它一無所知。對人是唤y的說法﹐對人的什麼認知機能而顯現成為現象呢? 第一步對人之感性而顯。光對人之感性還不夠﹐還不能完成其為現象﹐第二步是人的知性。對人之感性而顯現稱為現象apperance ﹐此時﹐所顯現成的是未決定的對象﹐只是把一個枺鹘o與于我。第二步對人之知性﹐如是﹐則所顯現的即成為一決定的對象。
對人類才有如此這般的現象。對上帝而言﹐無所謂現象。對人﹐不管對人之感性或知性講﹐人是有限的存有(finite being) 。照西方的傳統﹐人是被上帝所創造的﹐凡是上帝所創造的都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才是無限的存有(infinite being) 。在上帝面前﹐洠в袑ο螬o都是物自身﹐只在有限的存有面前才可說現象。我們所知道的現象﹐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單單是對人這個有限的存有而顯現成者﹐單單是對人這個有限而顯現為如此這般的現象﹐如此這般的自然。那麼這一句話就表示除人之外還有其他有限的存有。
粉筆洠в懈行冤o也洠в兄冤o但卻也是有限物。粉筆這有限存有﹐照佛教講﹐不是眾生﹐不是有情。照佛教講﹐眾生都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情識的作用。有此作用的存在﹐才叫做眾生。草本瓦石不能成為眾生。草本瓦石雖然也是上帝創造的﹐但草本瓦石卻不是有情眾生(living being) 。所以所謂顯現是單對有限的有情眾生而顯現。人類只是有情眾生之一﹐六道眾生﹐人是六道眾生之一類。六道是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動物也是有生命﹐有情識﹐但是其情識差得遠。人是指居于這陸地上的人類而言天是指天堂上的有情識者而言﹐阿修羅的意思是不端正﹐好鬥爭好打架﹐阿修羅雖不端正﹐但也是高級的眾生。在佛教中﹐人﹑天﹑阿修羅稱為三善途﹐地獄﹑餓鬼﹑畜生則稱為三惡途。不管是三善途﹐三惡途﹐佛教言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不過三惡途慢一點﹐三善途快一點﹐其中最好的是人。所謂最好其標準是什麼? 是就成佛之難易而言。人成佛最容易﹐天堂的眾生當然是好﹐但因享福享得太多﹐也不容易成佛地獄餓鬼太受苦﹐受苦太多也不容易成佛﹐畜生雖有情識﹐然稟氣太混濁﹐心福Р婚_﹐成佛也很困難﹐但它總可以成佛﹐慢慢來。因為人最容易成佛所以最好﹐故佛教說: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有這四難。生死而為人是不容易的﹐生而為中國人更不容易。可是佛教說的中國不一定是我們中國﹐依照佛教印度才是天下之中。
六道眾生統統是有限的存有﹐都有它自己的如此這般的現象﹐所以我們所說的現象是對人講﹐我們所了解的自然界﹐所有的科學知識﹐是就人之感性與知性而言的。我們人類有如此這般的感性﹐有如此這般的知性。其他的有限眾生﹐只要是有限﹐它一定也有感性﹐但它們的感性不一定同乎我們的感性。有限之所以為有限﹐就是因為它有感性。照西方的傳統﹐有限不是唤y地說的﹐有一定的講法﹐有限之所以為有限﹐首先是因為它是個組合物﹐由兩個異伲煞萁M合起來的﹐此兩種成份是什麼成份?
此思路是由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依亞氏言form與matter ﹐有限的存有一定有form一面﹐也有matter一面﹐就是由這兩面組合成的。matter是物伲冤o廣義說材料﹐以物伲宰霾牧烯o這是廣義的唤y的原則性的決定。而講到人類﹐物伲跃腿说末o感性就是代表物伲浴H艘欢ㄒ懈行冤o一定是組合的﹐這才是有限。無限存有如上帝不是組合物﹐因上帝無物伲冤o我們不能說上帝有感性。我們有耳目口鼻﹐上帝無耳目口鼻不能有感性﹐所以這個無限的存有pure form ﹐不是一個組合物。我們了解有限無限要通過是否是一組合物這個觀念來了解﹐不是隨便唤y說的。這個無限依黑格爾稱為伲臒o限(qualitative infinite) ﹐還有量的無限(quantitative or mathematical infinite) ﹐此乃數學所說的無限。量的無限與伲臒o限不同﹐量的無限與form;matter無關。上帝﹐道體﹐本心﹐性體等之無限皆為伲疅o限。
人是有限存有﹐因為有身體一面﹐此代表物伲╩atter) ﹐但也有理性這一面﹐此代表人之形式(form) 。因有身體才有感性﹐我們的感性與其他有限存有之感性不一定同。我們是五官﹐假定在頭上再長一個眼﹐如封神榜的聞太師有三個眼﹐那他的感性形態﹐就不一定與我們相同了﹐那麼在他眼前的現象與我眼前的現象就不一定一樣了。我們是靠五官﹐在五官這個機體之下呈現現象﹐而且在時間空間內。我們的感性有時間空間之形式﹐其他的有限存有就不一定是這樣的時間﹐這樣的空間。感性不同﹐現象在他人的眼前也就不同了。所以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若是天造地設的﹐那裡有這麼多不同呢? 應該到處都一樣。到處都一樣那就是「如」﹐那就是與任何感性主體都洠в邪l生關係﹐那就是絕對意義的「物如」。
這個意思很深遠。儘管在康德的哲學裡是這些分開了﹐但分家不一定了解。如照洛克的分法來了解﹐或來布尼茲的分法來了解﹐那都是不對的。如照康德的恰當意義來了解﹐這個意義深遠得很。在上帝面前是「物如」﹐洠в鞋F象﹐這個「物如」﹐在上帝面前是什麼相呢? 洠в邢喋o說什麼也不是。關于物如這方面的玄談﹐中國人很行﹐康德還談不到﹐他只把它敚г谀茄e就是。
現象只是對有情眾生而顯現﹐有不同之有情眾生就有不同之現象﹐不同系統的現象。我們所了解的這樣系統的現象是我們人類的感性與知性面前的現象。
我們的感性一定要有時間空間為其形式。我們的知性﹐當它去決定感性所呈現給我們的現象的時候﹐它一定要用些基本的概念﹐這就是知性所提出的那些存有論的概念﹐就是範疇。所以現象是由感性而顯現﹐而為知性所決定。言至此﹐知性之存有論性格與現象之成其為現象一起呈現。假如現象不是在時間空間裡它們就不是現象﹐所以一說現象它就有時間空間性。而時間空間性這個形式是由主體而發﹐這個主宰是隨感性而表現的心臁黧w。時間空間是由心臁S感性而發因而遂客觀地被敚г诂F象上面﹐那麼現象之有時間性與空間性就是感性的執性﹐感性的執著性。你先分解的說是心臁S感性而供給時間空間這形式﹐因此說這形式是主觀的。可是感性把一個枺鹘o與于我們而成為一個現象﹐乃實是因落在時間空間形式下去呈現現象﹐這兩者完全是同一回事。我們不能說有一個現象敚г谀茄e﹐暫時離開時間空間我們還能夠想現象﹔離開時間空間就不能想現象。那麼感性依時間空間之形式以成其為感性與感性所呈現給我們的現象之有時間性與空間性﹐這兩者完全是一回事。故康德云: 感性之形式同時即是現象之形式。我一定先要建立起這一義。
時間空間與現象拆不開﹐拆開的時候﹐你說我可以暫時離開時間空間想一個現象﹐這樣的現象就洠в袑嵲谛冤o就成空觀念。我們不能離開時間空間這個形式﹐光從知性或理性去想一個洠в袝r間空間的現象。假如這樣就稱為現象的觀念性﹐而這觀念性就是超越的觀念性(transcendental ideality) 。超越的觀念性意謂這時的現象是一無所有﹐什麼也不是﹐只是個觀念。所以當說現象時﹐感性上的形式﹐與感性所呈現的現象之形式﹐一定是同一的。
那樣由我們的感性主觀分解地講﹐說時間空間之形式是心臁饔^建構﹐這是我們了解時間與空間之根源是由主體而發﹐這是分解的表示。可是這個由主體而發出的時間空間要落實而為現象之形式﹐不能空空地敚г谀茄e而無用。它是我的直覺之形式﹐同時也就是現象之形式。它既然是現象之形式﹐就與現象拆不開﹐離不開﹐這個時候永遠是個相即的的關係﹐它與現象合一。
當我們的感取主觀地執著時間空間的時候﹐就是執著有時間性﹐空間性的現象。因此﹐你要先了解這兩者相即的同一化﹐了解相即的同一化的時候﹐就可以了解感性的執性。現象之成其為現象﹐以及現象之形式時間空間從主體發﹐嚴格講都是我們的識心之隨感性而起執之執性。識心若洠в须S感性而起之時間空間的執﹐也洠в鞋F象。當它有這一執的時候﹐現象就在你這一執中成其為現象。這是感性心中時間空間之執性﹐以及現象之時間性空間性之執性。
先說感性心中時間空間之執性。時間空間之執性﹐就表示時間空間的根源發自于心臁o隨感性而執現。這個是指著時間空間之形式之根源說。但這個形式同時就是現象之形式﹐所以進一步當心臁S感性執著時間空間的時候﹐就是執著現象之時間性空間性。執著時間空間是說時間空間之根源﹐根源于何處? 根源于心境主體的執性。由心執而發為感性之形式﹐同時也就是現象之形式。
所以進一步言現象之時間性空間性也就是感性心之執性。感性心之執性﹐嚴格講就是心臁S著官覺主體而呈現。這種心臁黧w的執性是隨著官覺機體而起﹐因此就叫做感性心。這感性心就是佛教所說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體。識是屬于心臁顒萤o前五識是心臁S著五官而表現﹐五官是官覺之機體。感性這一層了解了﹐下面知性這一層就容易了解。
感性把時間性空間性的現象呈現給我的知性﹐我的知性就根據其自己所提出的存有論的概念來決定這個現象﹐決定之使之成為決定了的對象。什麼是決定了的對象? 一對象之量相﹑伲喋p關係相﹐一切都能概念地決定出來﹐就成了決定了的對象﹐因而也就是客觀化了的對象。它之量相﹑伲喋p關係相等不是主觀的幻想﹐有客觀的意義。不是主體的就是由於客觀的概念。感性所呈現的時間空間中的現象的量相(性) ﹐伲啵ㄐ裕々o或關係相(性) 即法華經所說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十如之前九如。此十如中之前九如都洠в须x開十二範疇的範圍。現象之量性﹐伲冤o關係性如能夠客觀地被決定﹐此現象豈不就成了一個客觀的對象? 豈不就成為真正知識的對象? 假如它的量性﹐伲冤o關係性完全不能決定﹐那麼它在你的眼前是模糊的﹐不是真實客觀的對象﹐不是知識底客觀對象。
那麼在知性面前﹐當一物為知性存有論概念所決定﹐成了一個決定了的對象時﹐這就表示它的量性﹐伲冤o關係性統統可以成為客觀的呈現﹐說實了﹐這也就是知性的執性。執性是佛教的詞語﹐西方人聽起來不順耳﹐覺得很奇怪。知性之所以為執在那裡表現呢? 在康德的系統中﹐康德的什麼詞語可以表示這個意思? 理性﹐先驗那些詞語都不能。知性底什麼作用能表示這個執性? 我們首先問知性用其所提出的概念來成功一個什麼作用呢? 以康德的詞語說當該是「綜合」。綜合有三層﹐感性﹑想像﹑知性都有其各自的綜合作用。感性層為攝取之綜合﹐這是使雜多之為雜多者。我要知道多之為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