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领事的协助下,乘快车赶到斯德哥尔斯音乐宫去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之时,人们早已在哪里翘首以待了。“他来了,他来了”。这位跳着现代舞步的“朦胧诗人”和大名鼎鼎的文艺批评家穿过欧洲的《荒原》,“制造”了《大教堂凶杀案》,用一种不同凡响的现代派音调,弹奏着《四个四重奏》……这位独辟蹊径的诗人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全场人员的齐声喝彩。瑞典文学院以“因为他在现代诗之先锋性卓越贡献”的高度评价,授予他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证书、奖金,并作了热情洋溢的答谢辞。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艾略特发表了里程碑式的现代诗歌作品 《荒原》,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名声也与日俱增。在瑞典文学院里,艾略特有狂热的崇拜者与十分称职的翻译者。然而,诺贝尔委员会所参与的第一份报告书却是相当不利的。因为那份报告书的执笔人便是学院的长老、前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他已经年届八旬,因而无法充分领略现代诗的“谜一般的魅力”。他嫌恶这种“超越时代与文明、宗教与神”的怪诞文学。不过,有几位院士——也包括新的常任秘书奥斯特林热烈支持他,他们没有遭到多大阻力就说服了他们的院士们,连霍尔斯陶穆也没横加阻挠。唯一具有危险性的对手是一位已经得过奖 (1929)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瑞典学院里少数几位有影响的院士提出将1948的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授予他,但是,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的限制而未能这样做。
艾略特于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母亲是诗人。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巴比特的反浪漫主义观念影响很深,早期诗歌的重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夫人的写照》、《小老头》等,创作于1922年的著名长诗《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荒原》借寻找圣林的传说,大量引用或改编五十六部前人的著作,用六种语言,渲染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失去了宗教信仰的欧洲不过是一片荒原。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创作于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初的长诗《四个四重奏》,作者借用英国一座乡间住宅玫瑰园遗址“诺顿”、艾略特祖先在英国居住过的村庄“牙科克”、美国马萨诸塞洲海边一组礁石“萨尔维奇斯”和十七世纪英国的一座教堂“小吉丁”为题,组成一组哲学宗教性长诗,表现了人类历史周而复始,绕着天主的意志循环不已的思想。被认为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极之作。由于他在诗和文艺批评方面有创见性的贡献,英王乔治六世封他为“有功勋位”的爵士;法国总统赠予他一条荣誉团的缦带(荣誉团系拿破仑一世于1802年创立,以授予对法国有特殊贡献的人)。艾略特于1965年去世。
幸运的“南方文学”派创始人
——1949年获奖者: 〔美国〕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949年,瑞典学院在表决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无法获得决议。这意味:瑞典学院必须宣布它无法达成多数表决,因而必须将颁奖之事往后延一年。那年并非没有强有力的候选人,和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一起参加 1949年文学奖“桂冠”之争的有:美国的海明威和斯坦贝克,苏俄的巴斯特纳克和肖洛可夫,瑞典的拉格维斯特和英国的邱吉尔,法国的莫瑞亚珂和卡缪,这些名家以后均相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 1949年的表决中,有些院士投票支持拉格维斯特;而有的拥护邱吉尔。在这“两军对峙”的局面中,瑞典各地的报纸上激起了一场风暴,甚至连瑞典政府里头都鼓噪不已,人们指责学院无能……
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一,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在角逐1949年文学奖的前后,瑞典的文学评论掀起一股褒扬福克纳作品的“热潮,自1944年第一部福克纳的小说
《八月之光》在斯德哥尔摩上市以后,福克纳的作品译本陆续在瑞典出版。这本书一出现,文学评论界几乎每书必评,评之则褒。在瑞典文学批评家的心目中,福克纳对“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处境,作了深邃而全新的透视。这些评论对二次大战后醉心于卡夫卡作品的瑞典青年一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形成了一个以南方家乡为背景,以几个家族的兴亡历史为主线的小说体系。这就是美国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1946年编选出版《袖珍本福克纳文集》时提出的“福克纳帕塌法世系”,文学评论界的褒扬对瑞典文学院的最终定“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佛克纳这个“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幸运地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的研究报告是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前任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亲自起草的。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对现代美国小说之强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的评语而获奖。
福克纳出生于1897年,二十年代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诗集《大理石的农牧神》 (1924),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士兵的报酬》(1926),自从192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沙多里斯》之后,福克纳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美国南方风格和气息的小说《喧嚣与愤怒》(1929)、《当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他在作品中揭露了美国南方深刻的社会矛盾,谴责奴隶制度的残余势力,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境遇,其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意识流”,“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手法常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福克纳的创作,使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南方文学”派。
福克纳于1962年7月6日病逝于家乡牛津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