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寒而痹闭阻隔也。尚御公曰。取之别者。为偏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
所别也。
去腕二寸。乃手少阳经之外关。少阳之别络。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外关之间。外行绕臂。注胸
中。合心主之大络。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少阳厥阴之主筋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踝上七寸。乃足太阳经之飞扬穴。足太阳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飞扬之间。不入于经俞。别走于
足少阴之络。实则鼽窒背痛。虚则鼽衄。盖别络并经而循于头背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
之所别也。
踝上五寸。乃足少阳经之光明。少阳之大络。与经相会于光明之间。别走于厥阴之别络。下络
足跗。少阳主初阳之气。实则胆气不升。而逆于下则为厥。气虚则为痿 。坐不能起。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
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去足踝八寸。乃足阳明经之丰隆。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
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
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实则气厥于下而
为癫狂。血气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
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去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乃足太阴之公孙穴。太阴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公孙之间。
而别走于阳明之络。其别行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为霍乱。气有余而实。则为肠中切痛。不
足而虚。则为鼓胀。当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
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当踝后绕跟处。乃足少阴经之大钟。少阴之别络。与经相会于大钟之间。而别走于太阳。其别
行者。并经而行。上走于心包络之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水气上乘于心故烦闷。实则
闭癃。别走太阳。而膀胱之气不化也。虚则腰痛。腰者肾之府也。按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包络之
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盖包络之气。生于肾脏。注于络中。并经而上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
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去内踝五寸。乃是厥阴经之蠡沟。厥阴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蠡沟之间。而别走于
少阳之络。胫、足 。睾、睾丸。即阴子也。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取之所别
者。取别走少阳之络。所谓阳取阴而阴取阳。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取之所别也。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
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腹皮急。虚则
痒瘙。当取之所别络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
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按、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
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
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上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
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盖督脉总督一身之
阳。应天道之绕地环转。是以下行而上者。循茎至篡。从少
腹贯脐中央。入喉上颐。环唇系目。其上行而下者。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而
环转于周身之前后也。其督脉之别络。出于长强之分。挟脊上行。散于头上。是督脉之行于脊膂者。
从头项而下行。别络之从下而上行于头项也。虚实者本气之实虚。有过者。有过之脉。邪气之所
客也。尚御公曰。以有过之脉。总结于督脉之后。盖申明虚实者。乃本气之实虚。非邪实也。朱
永年曰。按任督之大络。与经脉交相逆顺而行。当知十二别络。虽循经并行。亦往来逆顺者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
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大包乃脾经之穴名。在足少阳胆经渊液之下三寸。脾之大络。循脾经之大包。而四布于胸胁。
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罗络之血者。谓大络之血气。散于周身之孙络皮肤。若罗纹之纵横
而络于身也。夫脾之有大络者。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四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是以病
则一身尽痛。百节皆纵。而血络之若罗纹。以络于周身。足太阴之大络者。只并经而行。散血气于
本经之部分。是以足太阴脾脏之有二络也。如曰脾足太阴之脉。兼是动所生而言也。曰足太阴之
大络。曰脾之大络。分脾脏经气而言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凡此十五大络之血气充实。则外溢于孙络皮肤。故实则必见。虚则下陷于内之大络。故视之
不见也。求之上下者。谓络脉之相交于上下阴阳之间。病在上者求之下。病在下者求之上。病在
阴者取之阳。病在阳者
取之阴也。夫十五大络。虽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与经脉缪处。故与
人之经脉不同。而络脉异所别也。尚御公曰。经脉有经脉之络脉。经别有经别之络脉。故曰络脉异所也。
卷二
经别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
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
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此论十二经脉。十五大络之外。而又有经别也。五位。五方之定位。六律建阴阳者。创建六阴
六阳以合诸经。诸经者。十二经脉。十二大络。十二经别也。六律分立阴阳。是以合天之十二月。
十二节。十二时。合地之十二经水。人之十二经脉。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夫六脏脉属脏络
腑。六腑脉属腑络脏。此荣血之流行于十二经脉之中。然经脉之外。又有大络。大络之外。又有经别。
是以粗工为易。而上工之所难也。离合者。谓三阳之经。别离本经而合于三阴。三阴之经。别离本
经而合于三阳。此即缪刺篇所当巨刺之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
经。非络脉也。按、上章之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之外。而有别络。此章之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
之外。而又有别经。此人之所以生此阴阳血气。病之所以成是动所生。及大络
之奇病。经别之移易。治之所以分皮刺经刺缪刺巨刺也。所生之经络多歧。所成之病证各别。所治
之刺法不同。故上工之所难也。尚御公曰。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
气也。主内。本篇以六腑应六律。以合阴阳诸经。盖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合十二经脉。故曰五脏
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朱永年曰。五营运论云。在脏为肝。在体为筋。在脏为肺。在体为皮。是五
脏之外合于皮肉筋骨也。本脏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是
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合于皮肉筋骨也。五脏六腑。雌雄相合。离合之道。通变无穷。高士宗曰。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布气真灵。总统坤元。盖太始太虚者。乃空玄无极之境。
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分两仪。人虽本天地所生。而统归于天道。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
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
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此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也。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支络也。足太阳之正。从经脉
而别入于 中。其一道者。经别之又分两歧也。尻、肫也。肛乃大肠之魄门。别入于肛者。别从
肛门而入属于膀胱。散之肾。复循脊膂上行。当心而散。其直行者。从背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
阳之经脉。此为一经别也。盖从经而别行。复属于太阳之经脉。故名经别。谓经脉之别经也。足少
阴之正。至 中。别走于太阳之部分。而与太阳之正相合。上行至肾。当脊之十四椎处。外出而属
于带脉。其直行者。从肾上系舌本。复出于项。与太阳上出于项之
经。正相合于项间。以为一合也。阴阳离合论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谓阳乃阴与之正。而阴为之主。阳本于阴之所生。故
曰成以诸阴之别。谓三阳之经正。合于三阴。以成手足三阴之经别。此三阳乃归于三阴之正。故曰
皆为正也。是以三阳之别。外合于三阴之经。而内合于五脏。三阴之别。只合三阳之经。而不合于
六腑也。尚御公曰。按十二经脉之荣气流行。六阴脉属脏络腑。六阳脉属腑络脏。本篇三阴之经别。
上至肾属心走肺。而皆不络于六腑。又如足太阳之脉。循膂络肾。膀胱之经别。则别入于肛。属膀
胱。散之肾。足少阴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经别至 中。别走太阳而上至肾。又出属带脉。而
复出于项。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络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别入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而经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
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经别入渊液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
太阳。此经脉与经别出入不同。各走其道。而马氏以正为正经。宜经脉篇之直行者相合。别者为络。
宜与经脉篇之其支者其别者相合。噫。经脉血气之生始出入。头绪纷纭。不易疏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
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
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按、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循头面而下行于足跗。少阳之别。绕髀上行。至目锐 。而合
于少阳之经。是经脉与经别。交相逆顺而行者也。足厥阴之正。别行于跗上。上至毛际。而合少阳。
与少阳之别。合而偕行。此为
二合也。尚御公曰。与阳俱行。谓三阴之别。合于三阳之别俱行。而阳别成诸阴之别矣。故曰成
以诸阴之别。诸、语助辞。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额颅。还系目系。
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股内为髀。伏兔后为髀关。足阳明之正。从足跗而上至髀。从腹胸而上行头面。合手阳明之经
脉于目下承泣四白之间。盖亦与经脉相逆顺而行也。足太阴之正。别经脉而走阳明之髀分。与阳明
之正。相合而偕行。上结于喉。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