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
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
    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一〃就是绝对;佛教
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苍龙蟠〃,焉能是死硬
的不动,那岂不是僵化?《金刚经》所说〃如如不动〃,多少人错会!经中之意是指说法之人
应如如而说(第一个如字是动词,第二个如字是名词),无有变动,也即是说不可背离〃如
如〃而说也。《楞严》观音耳根法门,初是〃所入既寂〃,这是不动,也即是静也。紧接着便
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便〃不动〃也无了。这还只是观音大士初下手工夫。下面还有几
重〃能所〃须超脱,也即是说还有几层笋皮须剥脱才是笋心。
    (五)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
    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
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而是实质问
题。《楞严》说一切经教,都不过是〃因标指月〃而已。也即是说,不过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
的方向而已。到底什么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见才知道。这不是语言所能解决和替代的。
教之谈性,正是如此,有什么矛盾?世人的毛病有二:一是弃标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寻找?
另一是认标为月。这一病最普遍,最难医。一般往往以对经论、禅宗公案的理解当作悟。把
〃标〃当作〃月〃。这不但永绝见月之望,并且连标也弄错了。当前学禅之人,无论老中青,犯
此病者十个几乎有五双,切须仔细。至于〃以宗言事〃,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语病。现在姑不咬
文嚼字,只谈大意。禅宗不但不是强调无事,恰恰相反,而是以无事为病。这个问题又是十
个几乎有五双都搞错了。宗门所指责的,〃堕在无事甲里〃,正批的是这班人。所谓〃堕〃者,
堕落也。贬义词也。禅德所示〃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又〃无心于事,无事于
心〃,总之都不是一味无事一概断灭去也。如是谈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
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
也,迫切也,切实也。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切合实际〃之义,亦即切己、切时、
切机。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其次是掌握世界、国
家、社会的形势,包括今天和明天。再则是默察法运之机缘,何者将兴,何者暂隐。本人今
生具体之愿决不能脱离客观形势与法运因缘,但凭己意而盲动。发愿不是细事,更不是只凭
主观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浮泛到切实,这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例如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时间精勤求索,方才结得四十八愿。您目
前先发起原则性的愿,于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对于主客观的了解,逐步形成具体的愿。恳
恳切切契合时机,这就是切愿。既是切愿,行动必然跟上来,这样的愿才可能〃有愿必满〃。
目前就要求全部具体和恰当很难,但其中度生与往生之愿肯定是恰当的、殊胜的。但度生二
字目前仍是原则性的。具体内容,当然您自己也有设想,可是恰当与否,不宜主观武断。应
多观察总结,并请教师友。
    二、答开顶后之修持
    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
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
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无穷。(三)此法已熟,可续修,多念百字明。另根据您之健康与
愿力,目前应速念满长寿佛咒十万遍(至少数)。当时莲花精舍王上师对每一开顶者均如是
要求。此十万遍无论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数,座上则于念完本尊咒后接念长寿佛咒。长寿佛即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持咒不但长生,且有临终往生与现世成就之大益。目前就这样修。
    三、劝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
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
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无有了期。这样下去,请待驴年。其实,一句佛号、一句
咒、一个种字、一个手印,莫不皆是圆圆果海。信得及,当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乱,到
头来仍是入牛胎马腹。所贵是信心坚固,知见圆融。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
得及,专修可,兼修亦可,轮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戏论!
    四、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
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
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
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
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
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
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
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
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
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
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
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
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
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说〃依止善知识,依
法不依人〃较妥。《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大乘四法经》云:〃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圆觉》又
云:〃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别善知识
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
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
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
外〃默察机缘〃与〃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
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
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
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
〃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
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
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眼〃。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
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着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
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
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
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十二)答J老居士
    (一)略谈慧业文人学佛通病,(二)劝老实修持,读诵大乘
    学长深具慧根,才华甚茂。先师夏老谓您根器过于Z某某,确是如实之言。Z公确甚聪
明,参禅亦甚深入,所惜者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自认为必可开悟,不料终身未能打
破漆桶。其症结所在,正是《首楞严经》世尊呵斥阿难者。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
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
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
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
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
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
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
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
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
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例如名学者某
某自作聪明,谬指《大乘起信论》为伪书,而其文中之论点及论据均极可笑。又如尊函中所
提到之Z某名人,竟将《心经》中之密咒译为华文,真是荒唐盖世。试问这四句为何玄奘大
师不译,难道大师不懂这四句梵文?但大师不译。盖不译才真译也。咒中每一字均有无量
义,请问如何译?勉强译出非但挂一漏万,实则挂一而漏无量矣。更有进者,密咒之妙处,
正在于其无理路,离言思。《心经》之妙亦正在于前部有理路,可思议,末后直是四句咒,
毫无理路,不可思议。从显而密,即思议而入不可思议。故此经称为般若之心。(书至此,
适收到韩清净居士所著之《心经颂释》亦曰〃此咒经意义,强解非所应。〃可见译咒真是画蛇
添足。)但大函中荒谬绝伦者,则莫过于某外国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难道此
外国学者,竟能超过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此两位超绝古今之大译师,均亲译此经,正显伊
等重视此经。又净土法门乃千经万论所共指,难道千经万论都是伪!真是不值识者一笑。盖
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
〃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
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
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
之巢臼。至于实修,盼能密净双修。〃密〃则常修贡师亲传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
宜,诺祖幽囚井下,因持绿度母,屡次中毒皆不死。)〃净〃则常持阿弥陀佛圣号。必须〃是
心作佛〃,方能证本来是佛之自心也。故此为首要。
    其次则是〃读诵大乘〃。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
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窍而浑沌
死。〃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