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练习 1.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举一个亲身体验的例子来说明。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没有例外?请就此展开辩论。 择优分配原理的应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问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可能会说,幸福就是跟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有的人会说,幸福就是能周游世界;还有的人会说,幸福是天天睡懒觉;一个乞丐会说,幸福就是能吃到山珍海味;一个赌徒会说,幸福是整天都打麻将;一个游戏迷会说,幸福是自由自在地玩电子游戏…… 但这些回答正确么? 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幼儿园去问小朋友:“什么东西最好吃?”很多小朋友会回答:“巧克力最好吃。”如果我们拿来很多巧克力,让小朋友们吃个够,再接着问:“什么东西最好吃?”这时候小朋友们肯定不会说是巧克力,他的回答可能是水、瓜籽或者其他东西。可见“什么最好吃”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最好吃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再问类似的问题:什么最好听……什么最好看……什么最好玩?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描写过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看京剧的故事。在舞台上,演员们不停地翻跟头,刚开始时小朋友们都觉得很精彩。但是看的时间一长,大家就觉得没有意思了。 可见,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间一长都难以为继。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味;再好玩的游戏,玩久了也会厌烦。哪怕是休息,保持某种姿势时间太长也会觉得不舒服。所以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最大满足,就要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变换。他不但要睡觉、吃饭,还要看电视、听音乐、旅游等等。总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幸福,就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分配,要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选择。 为了说明一个人会根据什么原则来分配自己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上网迷。你只对三件事感兴趣:读书、睡觉和上网,其他的事你都不用操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将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第三部分个人经济行为(4)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你不会长时间只做一件事,那样的话你会很不舒服。你正常的举动是:上网多了要休息,休息够了要读书,读完书又去上网。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舒服,才能最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你首先要比较上网、睡觉、读书这三件事对你的重要性,去做最迫切需要的事。或者说,你要去做边际效用最大的事。但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边际效用会减少。当它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活动的边际效用时,你就会停止做这件事,转而去做第二件事。第二件事持续一段时间后,它的边际效用又会减少,你又会去做第三件事……如此轮流,你交替去做上网、睡觉、读书三者中的某一件事,其结果是,这三件事给你带来的好处趋于相等,你不会觉得某一件事比其他两件事对你迫切很多。 在这种状况下,你已经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满足,或者说你就实现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为这时候你所面临的各种活动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均衡。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有一种资源(时间),可以投入不同的用途(上网、睡觉、读书),你总是选择边际收益(效用)最大的用途,然后又因为边际收益(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你不断把产出较低的用途改配给产出最高的用途,最后使得资源投入的在各项用途的边际产出(效用)相等,这就是择优分配原理。 择优分配原理的核心观点最早是1854年由德国学者戈森提出来的。19世纪70~80年代,奥地利、英国、法国的几位经济学家更完善和深入地论证了这些观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学者王国乡、茅于轼也曾独立地推导出择优分配原理的结论。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广泛存在,择优分配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例如,一个农民在种田施肥的时候,不会把化肥全部投放在一块田地上。他首先要向可能增产最多的田地施肥,等到它的边际产出下降到一定程度,再向另一块田地施肥,使得每一块田地的边际产出相等。再如,一个学生在复习考试的时候,为了使总分最高,不应该把时间都花在一门功课上。他应该看哪门功课提高考分的潜力最大,优先给它分配复习时间,直到每一门功课能提高的分数大致相等。这样才能在施肥或分配时间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收益。 在理解择优分配原理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择优分配是把资源投入到边际收益最高的用途,结果各种用途产生的边际收益相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在各种用途上平均分配。例如前面说一个上网迷要把时间分配给上网、读书、睡觉这三种活动。但分配的结果不一定是每种活动各占8个小时。如果你对睡觉特别偏爱,那么你做这件事要很长时间才会厌烦。而如果你对读书不太偏爱,那么做这件事你很快就会厌烦。结果你用于睡觉的时间会比读书的时间多,但它们产生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 第二,所谓边际效用相等,只是一种趋势,是一定时间内必然出现的结果。但我们不能说择优分配过程中的边际收益每时每刻都能保持相等。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凭感觉行事,而且做每一件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难免会出现各种活动的边际效用不相等的时候。但一旦人们感觉到这种差异,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各种活动的边际效用趋于相等。所以说均衡状况不是绝对的,但走向均衡的趋势是绝对的。 以上讲述了择优分配原理的基本含义和方法。但前面所举的上网迷的例子是一个简化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他要从丰富多彩的消费中获得满足。他所消费的物品有些是生活必需品,有些是娱乐、奢侈用品。但无论如何,在消费这些物品的时候,他必须用钱去购买。这样一来,在现实中,如何分配自己的购买力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过,无论我们消费什么东西,数量越大得到的满足越小,所以很自然,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你不会把所有钱都用来买一种商品。你要看哪一种商品对你最重要,优先去购买它,等到它带来的效用逐渐减少,再去购买另一种商品。这样,你不停地寻找和购买边际效用最大的商品,到最后,每一种商品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就可以从购买和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为在一个超级的大型市场里,你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把手里的钱分别投向这些商品。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你必须作到这一点:无论你的钞票投向哪一种商品,它带来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换句话说,等额的钞票必须换回等额的边际效用,或者说,每一元钱无论花费在哪一种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就是实现最佳消费的办法和条件。 精明的家庭主妇都懂得这个道理。她们不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米,不买菜和煤。如果花在买肉的一块钱得到的效用大于买米的效用,她就会减少米的购买量,增加肉的购买量。她很清楚,最优的生活安排是使每元钱所增加的边际效用相等。同理,如果一个人发工资之后几天内摆阔气、讲享受,到月底连基本开支都成问题,那是不明智的。因为奢侈消费时每元钱购得的效用一定小于月底前的用于维持生命必须的开销。只有把摆阔气的钱留到月底来维持必需消费,使每元钱的效用量相等,才符合最优生活原则。
第三部分个人经济行为(5)(图)
但有心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我们每个人的钱不一样多,按择优分配原理花钱的结果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在一家软件公司,有这么三个人:一个是门卫,一个是秘书,一个是程序员。他们的工资分别是800元、2000元、5000元。他们每个月的开支情况如下表:
他们的消费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呢? 门卫的考虑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食物对他的效用最大,所以他首先要把收入用来购买食物。他每天每顿饭至少要花10元钱,一天20元,一个月花600元。他剩下200元,本来可以用来买更好的食物,但吃东西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他也可以去看演出,但实际上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换季的衣服,所以他把剩下的钱用来买衣服。 秘书的考虑一开始跟门卫一样,为了吃饱穿暖,他至少要花800元。除此之外他还剩1200元。在吃饱之余,他还想调剂胃口,于是经常买海鲜、水果、饮料、烟酒等食品,再花去400元,还剩下800元。但他不会再用来买食品,因为食品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他想到自己衣服不够漂亮,于是再买几件新款服装,花去500元,还剩300元。因为食物和衣服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很小,所以他把剩下的钱用于边际效用更高的消费——看演出。 程序员的收入是5000元。刚开始时,他的考虑跟前面两个人一样,为了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穿得漂亮,加上观看一些演出,他至少要花2000元。除此之外,他还剩3000元。这时候他想到了旅游。他可以每个月去旅游一次,把3000元花光。但他也许没有这么多时间,也许每个月都去就会厌烦,所以他平均两个月去一次,每个月花1500元,这样他还剩1500元。这些钱也不能全部花在一种消费上。为了方便,他经常在餐馆吃饭,结果花出500元;为了体现与众不同,他买衣服总考虑名牌,再花出700元;为了看演出的时候舒服一些,他总买贵宾票,再花出300元。这样他花光了5000元。 到此为止,我们指出了消费决策的基本思路。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消费决策比上面说的情况还要复杂。后面还要讲到,除了消费,人们还会进行储蓄,但其中包含的原则是相同的。 目前的初步结论是:每个人消费的时候都要遵循择优分配原理,把收入分配到不同的消费中。分配的结果是每一种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但由于收入不同,每个人可以消费的种类不一样多。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就只能优先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收入越高,可以消费的品种越多。这样一来,收入越高,得到的总效用就越大。 思考和练习 1.什么叫择优分配?它的前提和结果是什么? 2.如果你每个月有1万元的收入,你准备如何花费?用择优分配原理说明。 工作与闲暇的最佳均衡 在美国,有人曾对彩票中奖者作过调查,发现那些获得5万美元以上奖金的人大概有25%在一年内辞职,另有9%的人减少了工作时间。那些中奖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几乎有40%不再工作。另一项调查表明,一个遗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不再工作的可能性是遗产小于2。5万美元的人的4倍。 在上一节,我们主要分析了一个人如何根据择优分配原理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但前提你要有一定的收入。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巨额财产的人,你当然不需要为生活中的收入来源操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在长大成人之前,他要靠父母监护和抚养。在长大成人之后,他必须去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以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人的工作问题。
第三部分个人经济行为(6)(图)
在19世纪早期的很多工厂里,工人们根本没有休息日,每周要工作84小时。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一般每周要工作6天。而现在大部分国家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5天。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甚至减少到4天半。上面也提到,如果获得了一笔巨额财产,很多人就不愿再继续工作。可见工作时间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挣钱越多,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多。一个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所以一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为了说明人的工作时间如何决定,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阿里是个流浪汉,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他整天在城市的街道游荡,在晒太阳和观看街头万象的自由时光中享受人生的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