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杜伊诺哀歌 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里尔克 勒塞等 著 林克 译
2
总 序
百余年来,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在欧洲自然科学的知识观影响下逐渐形成和扩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形态。 一种实证知识性的思想原则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学方法构成了现代学术的品质。 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现代社会中的设置和扩建,为现代学术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 因此,从知识学原则和学术建制两方面看,现代学术都与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态有性质上的不同。现代学术(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是,以知识学的原则和方法检审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和社会,尽可能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地反省人类的意识理念和生活样态。 在这种学术形态中,基督教神学自身作为一门传统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年来,汉语的现代学术建设已初具形态和规模,无论是欧美现代学术典籍的翻译还是汉语思想学术的研究本身,已呈积极发展之势。基督教文化不仅是欧美思想文化的传统并迄今仍是其基本结构要素,亦已成为汉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现代学术的角度,研究基督教的思想和社会之历史和现实,是汉语学术界的一项任务。 在汉语现代学术的百年发展史中,对基督教思想和社会的学术研究,实际最显单薄。本文库致力建设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主要译介欧美现代
3
学术(19世纪末以来)中基督教文化研究具有学术份量的典籍,亦刊行汉语学者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俾益於发展中的汉语人文——社会科学以至思想文化。文库的编译工作由我国人文学者从事,邀聘海内外资深学者为编译学术顾问。 现代学术的发展很快,新概念迭出,译述之难,事者皆知。 文库编、译者诚愿学术界同仁不齐指教,共臻学术。
刘小枫博士194年10月於南京
4
目 录
编者前言……………………………………………刘…小枫(1)
上 篇杜伊诺哀歌…………………………………………里…尔克(2)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里…尔克(42)
下 篇里尔克的宗教观……………………………………勒…塞(103)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瓜…尔蒂尼(19)
5
编者前言
基督宗教的思想表达式,不仅有理论著述,也有诗歌和散文作品。西语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是基督教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神学界历来忽视西语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反映出对基督教思想史认识残缺。在文学形式中,现代基督教思想的表达形式主要是诗歌和小说;法语作家雨果、俄语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梅烈日科夫斯基、艾特玛托夫,德语作家卡夫卡、伯尔,希腊语作家卡赞扎基,均堪称小说神学家;在诗歌方面,英语诗人艾略特和德语诗人里尔克,堪称20世纪的诗人神学家。里尔克与艾略特在本世纪西语文学史上,拥有极高声誉,占有几乎无出其右者的位置,评价的根据是:他们的诗作在语言上有卓越的创意,思想有深邃宏富的蕴含。 仅有语言的创意或思想的深邃,都不能登大诗人之堂。 艾略特的《荒原》与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被视为现代诗歌史上的西部“天书”
,语言的创意和思想的深蕴,都达到了迄今未被后世诗人企及的境地。这两位大诗人同时又是本世纪卓绝的基督教思想家,尽管在思想取向上,两位诗人的关注点截然不同:里尔克专注个体信仰的可能性,艾略特尽管也探讨信仰问题,但更多关注基督教与社群生活和国家政制的关系。概言之,里尔克以诗的语言和思索发展了基督教个体主义,
6
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艾略特则发展了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个体主义与基督教社会主义恰是现代基督教思想史上的两个基本发展线索。 就前者来说,基尔克果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命题,在布尔特曼的思想中获得了新约论证和精致的神学构造。 里尔克受基尔克果和帕斯卡尔影响,成为基督教个体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里尔克与艾略特的不同之处还在言述样式上:艾略特除在诗作中表达基督教思想外,还以论著的形式阐发(参见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版190)
,里尔克的基督教思想则仅以诗作和日记、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更具私人性,这与他的基督教个人主义观念是相宜的。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
出生于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家庭,早年就读于布拉格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曾任大艺术家罗丹的秘书,30岁时发表诗集《祈祷书》(1905)
,始饮誉文坛,但在此之前的诗集《图象集》(1902)已显出不凡的诗才。《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Die
Sonete
an
Orpheus)
是里尔克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世界诗坛上经典诗人的地位,而这两部作品亦是其宗教思想较为集中的表达。里尔克1912年于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
,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它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中心主题是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 哲学家海德格尔(M。 Heideger)称里尔克是“贫困时代的诗人”
,“在世界黑夜的命运中,诗人何所归依?世界黑夜的命运决定着:在里尔克的诗中,什么东西保持为命运性的”。
(参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台北时报版194)
里尔克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意义根据的思索,是在基督宗教思想的资源中展开的。 哲学家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西语形而上学的现代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西语基督神学的现代问题。 天主教神学家
7
编者的言3
巴尔塔萨(Hans
Uur
von
Balthasar)以为,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为什么是转换了的神学母题,如何转换的?这是研究里尔克神学思想的首要疑难之处。要弄清里尔克的神学思想,有超乎寻常的难度,这主要因为,里尔克的宗教思想不是以理论思维方式展开的,而是以诗意思维方式展开的,其中的思想逻辑殊难把握;里尔克诗语的高度意象性,亦使其思想不易分析。新教思想史家勒塞(Kurt
Lese)的里尔克研究,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力作。 勒塞专注现代基督教思想史,以透辟的分析力见称。 在我看来,勒塞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关注教会神学家之外的现代神学思想。 他的主要著作是:《新教之人的宗教》(Die
Religion
des
Protestantischen
Menschen
ProtestantischenMenschenMünchen,1948,)
和《西方的宗教危机与现代的宗教处境》(Die
Religioue
KriAsis des Abendlandes und die religiose Lage derGegeuwart,Hamburg,1948)
,前者主要分析教会神学家的思想,后者分析非教会神学家的思想。“里尔克的宗教观”即为该书中的一章。他在分析之始就强调,若以教会神学的思维模式去理解里尔克,注定失败。“诗人神学家”一词非笔者臆造,而是勒塞的用法。 教会神学家的思想构造大多从既存的神学命题出发;诗人神学家的思想构造则是从生活现实中的信仰问题出发,因而是活生生的、富有创意性的神学思想。天主教神学方面研究里尔克的力作,当首推瓜尔迪尼(Romano
Guardini)的《伦里尔克的此在释义:对〈杜伊诺哀歌〉的解释》(Zu
R。M。Rilkes
Deutung
des
Daseius,Eine
Interpretation
der
Duineser
Elegien,Müuchen
197)。与勒塞的分析方法不同,瓜尔迪尼专注对“哀歌”这部“天书”的解读,透析其中驳杂新颖的宗教思想要素。本书旨在为认识里尔克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
8
4《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还包含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有关宗教思想的重要材料;此文宜作导论研读。 瓜尔迪尼的“‘天使’与人”系他解读《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迪尼的分析有助于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的汉译难度极大,以致里尔克虽在汉语文学界声誉极高,《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迄今没有全译本。 本书译者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林克先生醉心研究里尔克经年,译此两部诗作亦复数年,实为难得佳作。汉语学界对里尔克的研究尚相当贫乏,醉心里尔克诗文者甚群,然对其神学思想少有识者;汉语神学界则对之可谓闻所未闻。 为有助于汉语文学界、学术界和神学界了解里尔克神学思想,亦为了给汉语文学界正方兴未艾的基督教文学创作提供思想和语文资源,我选编了这个集子,书名为编者拟定。
刘小枫196年2月于香港
9
上篇
10
杜伊诺哀歌(1912—192)
里尔克 著
林克译
11
哀歌之一
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
甚至设想,一位天使突然攫住我的心:他更强悍的存在令我晕厥,因为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可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毁灭我们。 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所以我抑制自己,咽下阴暗悲泣的召唤。啊,我们究竟能够求靠谁?天使不行,人也不行,机灵的动物已经察觉,在这个被人阐释的世界,我们的栖居不太可靠。 也许有一棵树为我们留在山坡,我们每天看见它;昨天的街道为我们留驻,一个习惯培养成忠实,它喜欢我们这里,于是留下来不曾离去。哦,还有黑夜,黑夜,当携满宇宙空间的风耗蚀着我们的脸庞——,夜岂不留驻人寰,让人渴望,又令人略感失望,哪一颗心不是艰难地面临它。恋人会轻松一些?
啊,他们不过相互掩蔽他们的命运。你难道还不相信?那就从怀中抛出虚空,
12
4《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抛向我们呼吸的空间;或许飞鸟以更内向的飞翔感觉到更辽阔的天空。
是的,春天大概需要你。 某些星辰大概要求你察觉它们。 从逝去的事物曾经涌起一朵波浪,或者当你路过敞开的窗门,一阵琴声悠悠传来。这一切皆是使命。 但你是否完成?
你不是始终分心于期望,仿佛一切向你预示了一个爱人的来临?
(你让她何处藏身,既然伟大而陌生的思想在你身上进进出出,时常留在夜里。)
倘若渴望爱情,你就歌唱恋人吧!
她们闻名的情感远未达到不朽。那些被遗弃的恋人,你几乎妒忌她们,似乎她们比被满足者爱得更深。始终重新开始不可企及的赞美吧;你想:英雄与世长存,纵使毁灭也只是他存在的凭藉:最终的诞生。衰竭的大自然却将恋人收回自身,仿佛没有力量,再次完成这种业绩。你对加斯帕拉。 斯坦帕究竟有过足够的思考吗,以这个恋人为典范,某个少女也会因爱人的离去有此感觉:我可能像她那样?
13
杜伊诺哀歌5
难道这些最古老的痛苦竟不能让我们开窍?难道这个时刻依然遥远,我们在相爱中相互解放,震颤地经受:就像箭经受弦,以便满蓄的离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