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症状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幼苗和苗木也可受害,但很少。发病初期表现为溃疡,就是在枝干上出现一些呈红褐色的长棱形病斑,表皮略隆起,组织松软,用手指按立即下陷。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表皮极易剥离,有酒糟味。在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变成黑褐色,下陷,呈干腐状,并在病斑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在多雨和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吸水,使内含的胶体物质膨胀,从孔口涌出的黄色分生孢子堆,干燥后呈卷须状,称为分生孢子角。
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衰弱树的小枝上。病斑扩展迅速,围绕枝条形成病斑,枝条逐渐枯死。后期在病部也出现黑色颗粒状物。

(二)病原
苹果树腐烂菌(Valsa  mali),属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壳蕉属的苹果树腐烂可蕉孢菌(Cytospora mandshurica)。菌丝无色,在5~38℃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8~29℃。在皮层中扩展的菌丝体集结成灰白色菌丝层后,在其上散生青色颗粒体,逐渐长大呈圆锥形,穿越表皮成为黑色溜状物,即外子座。子座内含有一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平,成熟时里面形成几个腔室,互相连通,有一个共同的孔口。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其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肠形或腊肠形。秋季在外子座的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内子座中形成4~10个子囊壳。子囊壳呈烧瓶形,具长颈,顶端有孔口,内壁上产生子囊壳。子囊多呈纺锤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呈香肠形,比分生孢子稍大。
(三)侵染循环
苹果树腐烂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树皮上越冬。子囊孢子在春季3~5月份放射量最多,而分生孢子角在3~10月份均有出现,人工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用分生孢子接种,发病率高,潜育期短,而用子囊孢子接种,发病率低,潜育期长。因此,分生孢子对病害发生的作用有可能比子囊孢子大。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昆虫也可传播。
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它只能从苹果树的伤口及分杈处侵入。病菌在树体内的扩展致病,受寄主抗病性的限制和抵抗。当树势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时,症状才能出现,而当寄主抗病性超过病菌的致病能力时,寄主就不会发病,这种侵染现象称为潜伏侵染。由于苹果树腐烂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苹果树又是多年生植物,树皮上的侵染点逐年积累,使外观无症的苹果树皮普遍带有潜伏病菌。在腐烂病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中,从病菌方面是侵入容易,扩展难;而苹果树则是抗扩展能力强,抗侵入能力弱。病菌的扩几乎完全受阻。

(四)影响发病因素
1、树龄
幼树比结果树抗病。通常苹果树进入结果期后腐烂病开始发生。随着树龄的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腐烂病会逐年增加。不疏果的树在糖、氮、碳的总量均比疏果的树低。因此,结果量大的树体贮存的营养减少,抗病能力降低,发病较重。
2、树势
树势弱会加重腐烂病的发生。在苹果树的结果期,产量逐渐提高、营养物质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追施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就会降低树势,树体易遭受冻害,抗病能力降低。这是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3、伤口
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所以昆虫伤口多或整枝和修剪后未能及时处理伤口,都会加重腐烂病的发生。
4、冻害及日灼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冻害和日灼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历史上几次腐烂病的大发生都是由于冬季发生严重冻害。山区和沙地果园的向阳面枝干容易发生日灼,随之发生腐烂病。冻害和日灼削弱了树势,增加了树皮上的坏死组织,为病菌侵入和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也就是说,病菌侵入后,是否进一步扩展致病,则决定于树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苹果树进入结果期后,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补充因结果而消耗的营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关键措施。
2、重刮皮
重刮皮也叫老皮更新。就是将衰老树皮刮掉,露出新嫩的皮,铲除多年积累的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刺激树体形成愈伤组织。
3、刮除病斑
刮除病斑时,最好呈纺锤形,将病斑和周围的健全组织刮除一部分,然后涂上保护剂或治疗剂。
4、药剂防治
先用刀在病斑周围深划一长椭圆形圈,在病斑中部交叉深划数刀,深度达健康组织,视病斑大小,涂250ppm的5%菌毒清10~50ml。
5、搞好果园卫生
结合果树修剪,清除枯死树、病枝干、残桩等,集中烧毁,尽量减少病菌来源。

第八节  植物虫害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甚至在收获后农产品贮藏期间,往往遭受多种有害动物的侵害,减少产量,降低品质。在有害动物中,绝大部分是昆虫。昆虫分弹尾目、螳螂目、直翅目、半翅目、脉翅目、毛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缨翅目、晴蜒目。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对农业害虫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应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一些农业害虫,很早就有这方面记载,远在公元304年广东地区的果农就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公元528~529年就开始结合播种、收获、选用抗虫品种防治害虫。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总结了群众的治虫经验,提出选用抗虫品种、粮食热进仓、伐木的合适时间和处理方法以防止害虫的发生。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在总结群众治蝗经验的基础上,对蝗虫的孳生地点和蔓延地区,蝗虫的习性和生活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劳动人民对一些主要害虫生活规律的认识和防治方法也逐步提高。
一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在土中生活的害虫。它们为害农作物的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地上部分靠近地面的嫩茎以及果树和苗木的地下茎、幼根。地下害虫种类很多,食性杂,分布广、为害重。由于其潜伏为害,不易及是发现,为害期也比较长,因而增加了防治上的困难,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农、林业生产上的严重障碍,从而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蚜、象虫、跳甲、拟地甲、蟋蟀和珠绵蚧等十多类,共60佘种,隶属6目13科。尤以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和根蛆等最为重要。
蛴螬在我国早田间地区普遍发生。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为害较重,常使玉米、高梁、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严重受害。非洲蝼蛄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均有分布,但以南方各;省发生较重。华北蝼蛄分布在北纬32℃以北地区,主要以华北、内蒙古、新疆及辽宁、吉林的西部发生较重。地老虎在我国普遍发生,常造成严重为害。沟金针虫在华北、西北局部地区为害严重。根蛆主要在华北、东北发生。
随着我国耕作制的改变,地下害虫的发生也不断的变动。当前就全国范围来说,金针虫和蝼蛄的为害有下降趋势,而蛴螬和小地老虎的为害则有明显的上升。
一、蛴螬类
为害农林业的蛴螬种类很多,在我国约有50佘种,遍布全国各地,最重要的种类有: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黑皱鳃金龟、云斑鳃金龟、黄褐丽金龟、异色丽金龟、蛴螬是鞘翅目,金龟子科幼虫的总称。
金龟子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因种类和所处气候条件不同而异,最长的是6年完成一个世代,如大栗鳃金龟,也有四、五年完成1个世代的如云斑鳃金龟;多数种类是两年或一年完成1世代;少数种类是一年完成2个世代,如马烘马粪金龟。多数金龟子是昼伏夜出,尤以晚8~11时活动最盛,占整个夜间活动总虫量的90%以上。多数种类成虫有趋光性,但不同种及雌雄间差异很大。成虫有伪死性。牲畜粪、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的作用。成虫产卵除大豆、花生、甘薯田着卵量较大外,还多选择土壤比较湿润疏松、背风向阳的地方。绝大多数种类的卵是散产,但常是5~7粒或10多粒相互靠近,在田间呈核心型分布。
二、金针虫类
我国常见的金针虫有以下几种: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宽背金针虫、褐纹金针虫,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科幼虫的总称。
金针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在我国从南到北分布很广,为害的种类也比较多,其中分布较广、为害性较大者为上列诸种。
沟金针虫的主要为害区南达长江流域沿岸,北至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西至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又以旱作区域中有机质较为缺乏、土质较为疏松的粉砂土壤和粉砂粘壤土地带发生较重。细胸金针虫的分布很广,南达淮河流域,北至东北地区的北部,以及西北地区都有为害,但以水浇地、较湿的低洼过水地、黄河沿岸的淤地、有机质较多的粘土地带为害较重。宽背金针虫西达新疆,北至内蒙古、黑龙江以及宁夏等省都有分布为害,以沿河流开放草原流域、退化黑钙土、栗钙土地带发生较重。褐纹金针虫在华北地区常与细胸金针虫混合发生,其分布特性相似,以水浇地发生较多,如山西汾河沿岸的灌溉地区等。
金针虫的食性很杂,其成虫叩头虫在地上部分活动的时间较长,只能吃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嫩叶,并无严重的为害。而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甘薯、甜菜、豆类、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受害之苗很少主根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能蛀入块茎或块根,并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烂。在南方又可为害甘蔗幼苗的嫩茎和根部,使发育不良或枯死。河南个别地区小麦的受害率可达50%以上。新开垦的荒地在种植作物的头年常遭金针虫的严重为害。
三、地老虎类
地老虎是为害农作物大害虫之一,已知种类在国内约有10余种,主要有下列五种: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警纹地老虎、大地老虎。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如小地老虎可为害棉花、玉米、高粱、甘薯、芝麻、向日葵、烟草、豆类、麻类、谷子、糜子、麦类、苜蓿、马铃薯、瓜类、番茄、辣椒及甘蓝、白菜、甜菜、萝卜等蔬菜;野生寄主有小蓟(刺菜)、苍耳、小旋花、蓼、灰菜、竹节草、野苋、蓬蒿、芥菜、狗尾草、草木樨、地肤、马兰、蔓陀萝、矢车菊等杂草。地老虎各地均以第1代幼虫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在不同地区,秋播后还为害秋苗,一般蔬菜产地,春秋两季均有为害,但以春季发生较多,为害重。在果园苗圃内,小地老虎也为害苗木。

第九节  水稻害虫

一  水稻负泥虫
属鞘翅目,叶甲科。水稻负泥虫分布很广,主要分两大发生区,其一是我国东北三省,即东北的东部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吉林省延边,辽宁省清原、抚顺等山区水稻,其二是我国中南部的西南山区。其东部不超过杭州湾,西部北界不超过秦岭,西界四川、贵州、南迄广东、广西。以山区水稻发生较重,平原地区很少发生。
成虫、幼虫均取食叶片上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白色条纹,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一般受害植株还表现为生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一般情况下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
无论在何发生地,每年只发生一代,以成虫潜伏于背风向阳的稻田附近山边杂草根下越冬,越冬时常有群集性,数十头集居在一起,水沟堤坝或地势稍高的荒地散生的粟、拂子茅根下,亦有少数个体越冬,而在水田池梗上几乎看不见越冬个体,平原水稻区很少发生负泥虫,可能与此虫越冬习性有关。
越冬成虫每年活动时期和当年各虫态的出现,常因各地气候的差异而不同,在南方稻区,一般在3~4月开始恢复活动,4~5月间产卵在早稻秧田和本田,5月中、下旬幼虫盛发,为害早稻本田,5月底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上旬新虫可为害稻叶,但绝不交尾,入秋后即迁向越冬场所。
在东北成虫活动时期较迟,6月初才恢复活动,最初是在水沟的越冬杂草上活动,待水稻长至3~4叶时,越冬成虫转移至秧田上产卵繁殖为害,插秧后又扩大到本田/各虫态历期:卵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