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半夏一两,麻黄二钱,细辛八分,葱白二十茎,煎汤与服,得汤后微汗出,声开壮热,脉转洪大,
继以白虎汤加附子而瘳。少阴热厥,惟尸厥中有之,亦奇恒之治例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
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此示少阴病经气内陷(在阴不得有汗),发汗必致气动血溢之变。又阳亡阴动之一例
也(与上阴亡阳动之例,一正一反)。曰“少阴病,但厥无汗”,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外
证必见恶寒,脉象当沉细而数,故庸工每致妄发其汗。盖在阴不得有汗之义,乃邪气入
脉,荣阴内陷,心气不能外合太阳,当外无发热而但厥,若强发之,必致荣气内竭,卫
气孤行,血枯不能涵气,反令气动迫血。所谓必动其血者,因汗发其阳(发汗令阳气内动,
气动乃迫血妄行),血气妄动则不得循其常道,故曰“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出而为吐
血,或从鼻出而为衄血,或从目出而为目衄,邪乘经虚而凑其所,迫胃则血出口,迫肺
则血出于鼻,迫肝则血出于目,各从出于上阅之窍。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者,厥者,
逆也,阳当下秘而反上动,自下逆上,故曰下厥;因阳动迫血上溢,血溢而阴精上奉者
为阳灼而内竭,故曰上竭;因阳气误汗而逆厥,致令血溢阴竭于上,故曰下厥上竭。证
成气伤血损,邪胜正虚,故为难治。但难治亦非不治,救逆之法,仍不外平脉辨证。大
抵血从口出,治当责胃,脉必细数而关上滑鼓,宜阿胶、柏叶、半夏、知母、茯苓、牡
蛎之属进退。血从鼻出,治当责肺,脉必毛而按之细数,宜麦冬、阿胶、柏叶、五味、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0—
茯苓、牡蛎之属进退。血从目出,治当责肝,脉必细数而弦劲,宜干地黄、阿胶、白芍、
丹皮、山茱萸、茯苓之属进退。凡少阴厥,法当无汗,厥阴为阴中之阳,虽厥必有微汗,
此又少厥二经之辨也。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此示心肾之阳两亡,阳气内绝不治之证。曰少阴病,当脉微欲寐,阳气已见内陷之
象。加恶寒身踡而利,恶寒则阳不卫外,身踡则阳不养筋(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养筋当属之肝阳也),下利则阳不消谷,表里之阳气皆馁。复见手足逆冷,阳不至于四
末,盖真气已几乎熄灭矣。阳根内竭,如灯焰已尽,即加膏亦无回光之效,故曰不治。
凡阳气内绝之证,其死也静,经所谓重竭者是也(经曰: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
其外,是谓重竭。重竭者必死,其死也静。即指阳气内绝之证)。身踡,谓卧则踡缩,病者怯冷
之状,非筋脉之拘急不能伸也。手足逆冷共含二义:四末为阴阳之会,当温而反冷,故
曰逆冷;又冷气自手足逆而上行,故亦谓之逆冷。此又审证者所当明辨也。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此示心肾不交,阴阳离决之证,盖阳气外绝之为变也(吐利则太阴不能纳精,失其内开之
用;中焦不能取汁奉心,因令少阴失其枢转而心肾水火分离,故见吐利、四逆、烦躁并至)。吐利四
逆(四逆者四肢俱冷是也)则胃阳与肾阳俱亡。加躁烦则心肾水火已离(脾精不奉心,即水火
两离),阳亡而阴精亦绝(因脾精不入心,心血枯则阳亡而外绝)。脉象必转数散,或乍大乍
小。阳飞明尽,故知必死。凡阳气外绝之证,其死也躁,经所谓逆厥者是也(经曰:五藏
之气,己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者必死,其死也躁。即指阳气外绝之证)。勉
欲救于万一,宜四逆汤加枣仁、龙骨、牡蛎之属,大剂急进。若阳已绝则肢厥不回,阴
已尽必神昏躁扰,盖全十一于千百而已。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此示肺肾不交,液竭而气浮无依之证。此所谓下利止者,非胃阳内复之自止,乃胃
津内竭而阴尽,液竭则无利可下,与吐下已断者同例,非下焦之内阖也。盖气无液则气
无所涵(质以生气是也),液无气则液无所用(气以使质是也)。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以
华五色;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液相成,神乃自生,液竭则气立孤危,气
浮则神机散乱。胃津尽则肺气不能下纳,致客气上浮于脑,头目眩运,时时见昏冒之证。
经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则志先死。即此气浮神散之候。脉象必
如羽毛之中肤,病人微兼息高之象,胃阳内绝于里(阳即胃津)而肺肾之交离矣(冒者神不
言主,气不司神之变)。此阳随阴尽之变,当内无躁烦,外无四逆,真气已漓,故死不治。
勉欲挽于万一,宜四逆汤加龙骨、牡蛎、五味救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1—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此示心肾不交,精竭而神乱无主之证(此指肾精内竭),荣阴尽而肾阳飞越故也。盖
气为血涵,血资气运,神由精化,阳自阴生。四逆恶寒身踡,知真阳将尽。加脉不至,
则心气濒绝。不烦而但见躁扰,此阴随阳越,动气外散,神机无主之象。于时水火已离,
救阳必转增躁扰而脉仍不还,救阴则客阳立去而真气垂绝,故知为必死之候(经曰:五藏
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者,其死也静。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
其内,是谓逆厥,逆厥者,其死也躁。观死时之躁静,而阴阳外内之绝,了若指掌。于是知阴竭反误实
其阳,下虚竟峻补其上,或阳亡而重滋其阴,或气散乃转救其血者,皆可致重竭、逆厥之变,临病之工
可不慎乎)。夫阳烦出心,阴躁出肾,假令不躁而微烦,虽脉绝不至,尚可有回阳救脱之
望(此神不御气之变,故躁扰而不自知。凡病深垂绝之际,诊脉而病人手自转捩者,皆此类也),宜
灸丹田,以大剂四逆汤救之(用人参、天生磺、肉桂、鹿茸尤佳)。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此示肺肾不交,宗气离根之证。所谓少阴病六七日者,言病以渐而变逆,非传经之
计日也。六七日间,必数经误治,乃转息高之象。息高者,谓病人胸中多气,出多入少,
而不自觉其喘息之急。此为肺精内竭,宗气离根,液不涵气,呼吸不能下至丹田,往来
仅至胸而止,故曰高。高者气浮无依,上而不下,出而不入是也。交通肺肾,其枢在胃,
故知息高由胃气之内绝。脉象当浮散参差不匀,宜人参、白术、半夏、附子、五味、龙
骨、牡蛎之属救之。若应指如羽毛之中肤,则肺已绝矣。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
躁不得卧寐者死。
此示初由阳微气泄,次转阴亡阳陷之证。曰“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微为
阳衰,细为阴弱,沉为气血内陷,但欲寐知阳气下抑,论脉证病悉入阴,不当有汗,乃
反汗出不烦,自欲吐者,汗出为阳浮而心荣外泄(营气不秘则汗出),欲吐为阴盛而胃气内
寒,此不但真阳下衰,且复不能内秘。医见无吐利四逆之急,以为证象颇缓,迁延失治,
至五六日之久,阳气外愈泄而内愈微,致令气不统液而为自利,血不纳气而见躁烦,中
宫失守而心不交,则烦躁不得卧寐。盖初见阴随阳泄(阴随阳泄故汗出),转而阳偕阴陷,
水火分离,自利烦躁并至。脉象当数散参差不匀。已成虚不受补之象,故知死不可治。
本证当于未自利时,以四逆加龙骨、牡蛎、枣仁、五味之属,大剂急进,使阳气下秘,
则汗出虚烦自解,非纯阳温燥之品所宜与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2—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客寒外中少阴之候。所谓少阴病始得之者,明非传经之邪,亦非转系之证,乃
其人荣卫惵卑,客邪深入,直伤君火温养之化,后贤所谓直中阴经者是也。何以辨经属
少阴?必其人无太阳头项强痛、身体疼痛诸证(少阴但有骨节疼痛之证),乃病情则但欲沉
睡,实又不得安眠。曰反发热者,以阳气内抑,不当发热,故谓之反,经所谓无热恶寒
发于阴者是也。今曰:反发热而不言恶寒者,以少阴发热,虽同为心阳外拒,但脉既内
沉,则血气皆陷,力难御邪于皮毛之表,不当外见发热;反发热则阳气虚浮,虽非外散,
已少内秘之力,故少阴之证,虽身热欲近衣被,必不似太阳恶寒啬啬之甚,但感衣被不
温或背微恶寒而已。经所谓“身热欲得衣,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少阴其一例也。
少阴脉沉,当沉紧而脉体束敛(不言微与细者,以沉紧而微则阳衰,沉紧而细则阴弱,皆非平人邪
中少阴之象。但邪既中于少阴,心肾之气俱陷,则脉体必不能大如其故,当较不病时为小,故以束敛二
字形容,较免语病)。此虽里寒为重,而论因实为表邪,故治法宜从外解,方用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麻黄开皮毛以散外寒,细辛祛里寒而展脉道(助荣气旁充之力,故可以展脉道),
加附子以温固阳根,则麻黄无发阳之弊。化裁之巧,至庸且至奇也。少阴为精气之府(府
者舍也,犹气府中府之称),性命之源,寒中少阴,虽当汗解,但审辨稍疏,即有下厥上竭
之变,故本篇未举证治之详,先示顺逆之辨,医律之垂戒精且密矣。学者必先明不治之
候与夫汗下火劫之逆,乃得权衡毫发,悉中机宜。假令证无逆象,乃转坏而卒以不起,
此则医杀之尔。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
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亦少阴直中之证。得之二三日,病情无大变化(二三日无变化,则病势自较轻缓),邪
仍在表而无里证,故可微发其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即前方去细辛加甘草,药力较为
轻缓。盖前证里寒甚重,脉象当沉紧束敛,故用细辛助荣气之旁充以散里寒;本证里寒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3—
较轻,脉象必沉细微紧,故去细辛,加甘草以缓药力。所谓无里证者,指无吐利四逆、
躁烦不寐诸证。里急则当先救里,非麻黄细辛所宜与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
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示心阴虚而化热之候(五藏各有气血阴阳,非心属火便无阴。阴者赅诸液言之),证属手
少阴经为病。病由体变,必其人心气偏盛,心血素虚,加外寒引发为缘,故曰得之二三
日以上。气盛则多阳,血虚则化热,心中烦不得卧,脉象当沉而数(心气盛则脉必不甚细),
宜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泻心,黄芩泻胆,阿胶滋心液之枯,芍药通血脉之壅,鸡子黄
补脾精以养营气(鸡子白引药力入气分而上升,鸡子黄引药力入血分而下降)。盖心气热则胆阳
上犯,故泻心必兼泻胆。又心为生血之藏,故治心必兼补血。凡少阴手经之证多从热化,
足经之证多从寒化,本条乃少阴热化之一例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肾阳虚而化寒之候,证属足少阴经为病,亦客寒直中之一例也。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知里寒而津液未伤。背恶寒,知阳衰而寒中于里,以背为阳而反为寒侵,故知
为阳气衰也。口中和,即不苦不燥之谓。以外无发热,知寒悉在里。当灸丹田以壮动气,
与附子汤以温肾水。附子温肾以散寒,苓、术运脾而化水,人参益气生津,芍药和荣通
脉。脉象当沉而弱,时一弦。盖心病多化热,肾病多化寒者,又其常也。
少阴病,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