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若冲阳不动,即跷维失经(《脉法》有三
焦失经之文),亦不至径发痉厥之证(故曰:痉病之发,缘督为经,循跷为纬,太冲为机,二维为
用)。学者明乎奇正经气之变,则痉之为痉,盖可知矣。痉有在阴在阳之辨,病本风伤于
筋,外因者邪始太阳,其变则阳明少阳可转属也。内因者邪入厥阴,其变则少阴太阴可
合并也,以风有外内之殊,故证有阴阳之异。婴儿髓海未充,督阳易厥,尤多风痉之病
(儿科自钱乙立惊风之名,迄明方有执又力辨惊风之误,以惊风即痉,但方氏于痉,亦未能详究。大抵
痉发有内外因。外因属风寒引发,有刚痉柔痉之分,内因属藏气自病。惊为肝志,风为肝邪,以惊风立
名,亦无大误,所误仍在平脉辨证未知源尔)。内因者多由督及跷,先项强直。甚乃手足拘急
瘛疭者是也。外因者多由跷及督,先手足瘛疭拘急,甚乃脊背反张者是也。内因则由斡
及枝,外因则从末犯本。阳厥者,反折而不能俯,病在阳跷,经筋阴缓而阳急也。阴厥
者,前俛而不能仰,病在阴跷,经筋阳缓而阴急也(经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
肩不举,腋支及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又曰:足少阴之筋病,主瘛痫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
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又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仰)。欲辨病因,当平脉证,后贤分演六经痉象,未能推
究气血之源,且其说亦有抵牾,法难据以定治(如《海藏》以身热足寒,项急恶寒,头热面赤,
头摇口噤,背反张为太阳痉;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携,为阳明痉;若一日手足斜视,一手一足
搐搦者为少阳痉。论治不及三阴,且头低视下,当属阴痉,不得属之阳明。又《医宗金鉴》谓六气皆足
致痉,六经皆有痉证,其说较圆,如身以后属太阳经,颈项强急,背反腰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太
阳痉也。身以前属阳明经,头热面赤目赤,口噤齿齘,缺盆纽痛,脚挛急,阳明痉也。身之侧属少经,
口眼喎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少阳痉也。至若腹内拘急,吐利后四肢拘急,未尝非太阴
痉也。恶寒踡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
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未尝非厥阴痉也。所举六经痉象,自可参证,但临病不必悉具,且邪有干
移,分经之法,当以六经脉证病情求之,不可泥也)。大抵痉之本病,不外风伤于筋,风邪之发
(此兼内外风言之),由于燥湿易位(燥湿易位,即由阴阳不能相维),初舍太阳经筋,加寒则
成刚痉,恶寒无汗,外燥而内湿也。中风则为柔痉,发热自汗(必兼恶风),外湿而内燥
也(后贤未解燥湿易位之变,故论治有主风主湿之异),府阳盛则转阳明,藏阴盛则陷少阴,病
无定程,邪由体变。若病起偏重内因,初发即邪入肝络,而太阴少阴,皆可传变,非二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2—
阴之当各有痉也,统论痉之因,亦无一成之例。盖寒邪可以伤筋,筋急则反折致痉,经
所谓寒多则筋急而拳,又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是也。热邪亦可伤筋,筋挛亦令
变痉,经所谓热则筋弛纵不收,又曰: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是也。湿热
两邪注筋,而自为胜负,一弛一张,瘛疭乃作,亦可成痉,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
小筋弛张者是也(湿热相搏,热胜自兼燥化,大筋以热伤血,而筋失所养,故软短为拘挛,小筋以湿
伤气,而力懈不能束骨,故弛张为痿弱)。更有血虚筋急,乃召内风,经所谓虚邪搏于筋则筋
拳,又曰:脉弗荣则筋急是也。故知风寒湿热,血气虚实,皆可变痉(如跌蹼、破伤风、妇
人脱血,俱可致痉厥之变),其在阴在阳,属外属内,病虽发乎奇恒之经,治仍不外荣卫之
辨,学者能约八脉之治,统于正经(如奇经八脉治属十二经之例。释详《脉法》)。析百病之
因,归源气血,则变虽万殊,邪不空见,批却导窽,目无全牛,痉之类痉,盖亦至奇而
至恒也。古医经之论治,每难以一例凡,尚未臻本论一贯之域(如《内经》举肺移热于肾,
传为柔痉,《干金》谓温病热入肾中则为痉。此盖以督属肾之意,但肺移热于肾,亦不必定成痉病。又
如谓小儿风痫,热甚亦为痉,此则偏重内因,然成痉亦不独为热。病有干移,邪有经府,古说多可为集
义之助,学者当博观约取,不可执也)。近者西学东渐,其论神藏之病,至繁赜矣。然亦逐末
忘本,不能纳外合以会归府藏,统病源而约以气血,析义虽详,无补证治,学者博观约
取,不无集义之助,而本论高远已(西学论脑病至详,而不能归纳奇经之治,统属于正经,归源
于气血,只知就脑治脑,故脑病终无治法。知治十二经治气血,即以治脑,则法法皆可治脑,且亦无治
脑之专剂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及(通行本误作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此示外因成痉之例。督为太阳之里,治属太阳,凡病涉奇经皆由病有宿损,加新邪
相引,遇缘触发,非太阳病悉当致痉也,发热无汗,为太阳表实之证,因太阳病有发热
恶寒、无热恶寒及发热恶风之异,故曰及恶寒者(通行本误作反,太阳以恶寒为正,不得曰反,
其误明甚)。发热无汗恶寒,太阳伤寒证具,当头项强而身体疼痛,卫闭荣郁,病舍经筋,
若督脉内伤,一涉神藏,即项背强直,遂发风痉,以寒性刚劲,故曰刚痉。所以然者,
寒邪外中,则经筋津液凝冱,脉气涩渗,外燥闭其内湿,因令司神之经,燥强拘急。病
由外致,发其汗则荣气外和,燥湿调而筋脉之强直解矣。古谓寒湿成痉者,仅明致变之
一端,亦有谓之风痉者。盖缘风动之由,在于寒热吸引,因二气之屈伸,成燥湿之易位。
故凡痉病无不证兼燥化,燥者液涸之候,其致燥之因不同,则求源之治,亦非正治所能
赅矣(润以治燥,谓之正治)。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当为中风之象,其证必兼恶风。若不恶风者,便属阳
明,不属太阳也。今但曰不恶寒,而不曰恶风,知痉病虽见太阳项背强直之表,不必定
见恶风之证,以发热汗出,卫开荣泄,即为风鼓玄府之象。风性和缓,故曰柔邪。因风
致痉,名曰柔痉。柔痉由汗出过多,经筋内燥而外湿,治当达荣滋液,使卫阳内交,而
荣气外和,法虽异用,乃所以调燥湿之异位则一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3—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此统论刚柔二痉,而辨其顺逆之治。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
于风。《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所谓或湿或风,皆但举一端,未明
燥湿异位之变。但无论刚柔成痉,外湿则经筋弛纵,外燥则经筋拘急,欲和其燥湿之偏,
必赖脉道渗营,营卫开阖之用。今脉沉而细,以太阳经筋之病,见少阴在里之脉,沉则
卫陷,细为营束,营卑卫惵,津液涩渗,则燥湿之调和不易,又太阳少阴,经相表里,
心肾气陷而脉沉且细,审经气之难以外合太阳,故知为难治也。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发汗太多,则经筋外湿而内燥,当为柔痉。凡治逆皆由体变,同一发汗太多,阳虚
者则亡阳,阴虚者则亡阴。若其人奇经不病,虽过汗亦不成痉也。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风病,指风邪伤于经络,风为阳邪(经曰,病在阳,名曰风),性急,易于化燥。其中
人也,发热腠泄,头痛项强,恶风洒淅,汗出不解,以风病上行(经曰:风病行于上),藏
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荣气内郁,故头身俱痛),外不得泄(故汗出不解),善行数变,卫
开营郁。法当助荣气,使从外解,而反下之,风邪随陷,外湿内郁(即未出之汗),筋脉
转燥(下后必转无汗),卫陷入荣,因致成痉。盖风病误下,成外燥内湿之变,必证见无
汗恶寒,反成刚痉(若奇经不病,亦不成痉)。医不悟下令邪陷,乃误认证象在表,复发其
汗,引津外越,内湿外注,使脉内荣枯风动,治经再逆,而燥湿两易其位,遂致真邪相
搏,阴阳两伤,湿令筋弛,燥令筋急,一弛一张,手足拘急,此病象由督及跷,而变化
则仍由体异。阴虚化热者,则脉弦而急;阳虚化寒者,必脉弦而紧。治当相体定治,无
定法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经云: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
脓。兹所谓疮家者,赅一切痈脓之证,脉热肉败,证久沉绵,荣气既伤,卫阳又郁,虽
身疼痛,血痹气阻,即有客邪,亦当养荣和外,不可通发其汗,发汗则液亡风动,血枯
筋急;而痉病成矣。凡素秉血虚,及亡血扑损,妇人产后,皆当禁汗。举疮家者,示血
虚阴弱之例云尔。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
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此正示痉病之证象也。盖正经(十二经为正经)为府藏之分司,奇经为气血之别使。
所以立形者气,所以御气者神。八脉为司神之经,髓海属神明之藏,但神之为用,不能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4—
离气血而独行(此言平人,非以概修真之士};故必气血病而后司神之经乃病。就本条病象,先从正
经释之。身热者,足阳明病;足寒者,足少阴病;颈项强急恶寒,足太阳病;身热合之恶寒,证又不属
阳明,而为太阳之表;头热者,足太阳病。面赤者,足阳明病。目赤者,足少阳病(在阴则属厥阴,肝
气通于目故也),头动摇者,风性上行,三阳之经气俱上逆也。独卒口噤,背反张,为证
象特异之候。阳明之脉,环唇入齿,太阳之脉,挟脊上项,乃太阳无脊背反折之文。阳
明无胃实口噤之例,故知病属奇邪(奇邪,即奇经之邪),不同常理。所以身热足寒者,证
由太冲内厥,肾气逆行。所以颈项强急恶寒者,证由风寒外伤,太阳表实。时头热面赤
目赤者,阳跷盛而阳气上行也(经曰: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是也)。
独头摇者,阴不维阳,而内风上犯,治属阴维之失。合头摇口噤,知跷维并逆,令环唇
筋急(阳明之经)而口噤不开(阳跷上夹口吻,阳跷所以上逆,由阴维不能维阳,故曰跷维并逆)。
背反张者,经筋阳急而阴缓,此阳痉之为病也。《脉经》论热病,阳附阴,腰以下至足
热,腰以上寒;阴附阳,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亦可为辨证之助。是知痉之为病,
其机在冲阳之上逆,而后跷维并厥,见反张口噤头摇之变,证因由外燥内湿,二气易位。
治当平脉制方,相体消息。但病邪虽涉及奇经,而主治仍不外气血,调其阴阳之偏,和
其燥湿之用,复正经运化之常,则奇邪之病自解。见病知源之妙,叹观止矣(本条叙痉之
病象,而不出方治者,以痉之证象虽如此,但论治则或热或寒,或虚或实,当平脉为准,不可一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承上痉病,论误汗转逆之变。若医见外证恶寒,速发其汗,不解身热足寒,为太
冲上厥,因误汗而引津外越,内湿与外寒相合,故白寒湿相得。因痉病身热恶寒,本为
阳厥于上,今汗发其阳,则在表之卫气益虚,不但恶寒不解,反更加甚。发其汗已,指
汗出之后,其脉当变象如蛇。如蛇者,谓举之似滑似紧,而按之奔逸,有屈曲左右弹手
之象,此属外湿内燥,血阻气奔,气郁则化湿,血涩则化燥,病关冲督奇邪,乃有异常
之变。凡病涉神藏,如癫痫脑病之类,得蛇行之脉者,则髓道内损,必为难治。脉之效
象,不可以定名而拘,尤非世传二十八脉,所能尽其变化,即参合《内经》喘横丸泥省
客之文,亦难穷六经荣卫波荡之象。学者宜求之气血象势之本,一心向往,而自得藏真
先见之妙,则又执方寸之规矩,可以尽天下之方圆也。
暴腹胀大者,为未(通行本作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冲司腹气之街,暴腹胀大者(若不涉奇经,则必不暴腹胀大。尝有病蛊胀,单腹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