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可专清其心(清心如用黄连、栀子及牛黄清宫之类)。以发汗则阳亡,下之则内脱,清心则
心阳内闭(今以牛黄丸为治内闭之药,实以增其陷耳),神识恍惚。今不冠伤寒,而言病至六
七日者,以六气之感,皆有此变,治当用白朮、阿胶、半夏、酸枣仁、炙甘草、生姜之
属进退为剂,救脾阴以滋心液,敛心气则躁扰安而大烦自解,口噤开而筋脉得养,挛急
和矣。心气有热,可稍佐黄连,脾家虚热甚,可以薯蓣易白朮,或佐白芍平肝,随证消
息。此时病机在内外之间,阳气易散,阴气易竭,非欲解之候也。因此证必发作时止,
故重言未欲解,以警因循之误。以下补详欲解之候。若其人脉象转和,此处脉和,对至
脉言之,盖数而不加促迫,久按渐有缓象之意,非骤如平人之和缓也。脉和而又不内烦,
目重睑内际见黄色者(重睑内际,即眼胞内),此为脾阴之复,病发于外,即有时发作口噤,
不能言之状,四肢微见躁扰(不烦则扰亦不甚),病亦易治,此为欲解之候。以此等证象,
所虑阴竭,若阴精内复,则养荣以和其外,用当归四逆法进退治之,病易解矣。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通行本误作有)伏气,假令
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
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伏气之病谓病气伏潜,积久乃发,惟温病为伏气正病,义详温病证治篇。他如四时
令气,皆可内伏。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为洞泄;夏伤于暑,秋必
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过时病发,所伏则重。外如饮食冷热之伤,清湿地气之感,
皆可气伏晚发,或病经数月而见,或邪蓄数年乃知,凡此皆伏气之类也。本条乃举旧伏
寒冷之气为例,其发上下无定处,故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其发寒暑无定时,故曰:
今月之内,欲知伏气。既无定处,且无定时,何以断为伏气,决非新感,仍须平脉辨之。
故曰: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凡伏气无论虚实,其脉必按之沉伏,沉伏之中,大小
滑涩无定象。病邪既发,莫不由此变化,病形亦因之时而变迁。是故常有脉不应证,一
时之间,变无常经。庸工遇此,未有不意惑心迷者也。师因举例曰:若脉微弱者,当喉
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盖言脉得微弱者,证属
内虚,既非外寒之客(外寒客于会厌,则咽痛,脉当浮紧),又非内热之候(火郁则咽喉肿痛,
脉当弦数),不应上见喉痛,乃当时病者,实言喉痛似伤,又察其喉间并无红肿,知非火
气内郁,热格喉痹之证(经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甚则热格喉痹)以喉痹多为上热(经云: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脉当浮数弦急,不应微弱,今脉
微弱而喉中伤痛,脉病两违,外内不应(不相应也),此非证属伏气何以至此。因再加详
问,病人云:顷所言喉痛似伤,细体验之,实痛在咽而不在喉(咽为食道,喉为气道),虽
尔,今更有腹痛欲利之意(欲利必腹痛,气下趣也)。则知咽为食道,胃之上管,病邪之悠


伤寒杂病论义疏 
—49—

然上下,发无定所者,乃胃中旧伏寒冷之气,今发作耳。假令病非伏气,则客邪外感,
必洒淅以动形,乘寒内中(里寒加以外寒,谓之乘寒),当振栗而四逆(乘寒脉当沉紧),断
未有外不见寒热表邪,内不见腹痛清厥,而忽然病作,乍而咽痛,乍而欲利者,此伏气
为病之所以难知也。至于病已外发,化热化寒,脉随病移,邪不空见,惟伏气初发,最
为难知。凡本论条记之文,类庸工难辨之证,学者当熟玩而隅反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
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
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
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本条但教医工临病之顷,可平脉推知病情进退,义无深解(通行本讹在上工望而知之至
愿闻其说文下,义不相贯,世本错简可知。若果如是,则望闻之事亦太浅矣)。盖病人苦发热,身
体疼,皆来请者传述之辞,寒邪在表证也。及师到,病人自能安卧,无呻吟转辗之态,
发热体疼之证,不问已解可知,再诊其脉沉而迟,必其人外邪已解,或汗或吐,阴阳和
而病差矣。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外邪愈也。下更举病
人腹内卒痛,亦来请者传述之辞,及师到而病人自能安坐,无以手护腹之状,腹痛知已
向减,再诊其脉浮而大者,为邪已出表,里病而得表脉,知里和而腹痛差矣。何以知之?
若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脉反浮大,故知里和愈也。此但举脉病相应之一例。若推论
之,则太阳伤寒,既有脉反沉之条,少阴伤寒,更以发热脉沉为正病,未可以脉沉迟,
便谓表解已差也。惟发热体疼证,在病者必难安卧,今病者自能安卧,而外证已去,脉
转沉迟,故知病当己愈。再以脾痛论之,惟卒痛属内寒者,脉乃沉细,若蕴热而痛、虫
扰而痛、伤食而痛、血瘀而痛、肝热而痛(经云:肝热病着,小便先黄,腹痛胁满)、脾虚而
痛,不胜枚举,脉皆随证变化(热痛者,脉当浮大;虫痛者,脉紧而滑,或乍大乍小;伤食痛,脉
滑而滞;血瘀痛,脉弦涩数实;肝热痛,脉弦大;脾虚痛,脉濡弱),亦未可以浮大为腹痛已愈之
诊;若腹痛止而脉转浮大,乃可决为病愈,《千金方》引此文。下续云:若不愈者必死,
以脉与病反也。要知发热,脉沉迟,犹可救里以和外。腹痛,脉浮大,法当清热而散邪,
亦何尝遽为死证,立言之免语病,其难若此,学者幸勿执一,当综贯以求之(浮大,言大
而浮鼓于外,自与在表之浮象微殊)。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
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
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
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此言医工当体病人心意,或安慰之以壮其神气,可以速其愈期,或恐惧之以破其隐
诈,可以杜其尝试。病人发热烦极,病家人来请之辞也。其人当卧而面外,求向窗牅,
以舒散郁气,喜近风凉。若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安卧,此必邪气已退,神倦欲自养,故
面壁以避喧而就阴。设外证已解,脉尚未和,不过调理将息,以为善后之计,可处言汝


伤寒杂病论义疏 
—50—

病己愈,以安病者之心,则病人喜闻医言,神气自王。此所谓承间语事,变度易意,虽
无药石针刺炙疗之施,犹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况乎方药中病针芥相投,霍然病已,
可期指顾。病人心意之重,有如此者。假令师到,不惊起而盼视,既见向壁静卧,复睹
意绪安闲,欲述病情,三言三止,持脉之顷,频作咽唾,卒未言其所苦,若故作矜持以
试医者,设令脉又自和,此真诈病也,当处言此病大重,必须服吐下峻攻之药,加针灸
数十百处,病人若实诈病,自然畏瞑眩之投,怯火刺之苦,巧伪无所施矣。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
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犹
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
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本条文自易释,师谓初诊病人,脉得太阳,形证相应,因为相体定治,平脉制方,
乃送汤才如食顷,忽见大吐下利,腹中卒痛,病家既隐情不以告医,复责师方治之误,
生此病变。师因戏之曰:犹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若此,是真脉有灾怪尔。病家必复
争曰:师治不差,何缘作此吐利?师更答曰:或汝旧时,服有他药,留于腹中,今乃发
作,故作此灾怪尔。何以明其然也,以师为作汤,脉得太阳,形证相应,所制之方,当
为解外之剂。纵令失当,或汗已遂漏不止,或汗后身反灼热,此则误攻其表,师任其咎。
今变异吐利腹痛,此非治外之过,必误攻其里,乃有此变。因知旧有服药,今乃发作,
以病者隐情试医,故名灾怪以戏之耳。是知脉有灾怪者,非脉也,斯病之灾怪也。亦非
病也,斯病者隐情之灾怪也。世之病家不以情告医者,未有不自作灾怪者也。易言无妄
之灾,讵不怪乎。病家乃欲以隐情试医者,可以鉴矣。


伤寒杂病论义疏 
—51—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二上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沉、涩、迟(通行本误作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
阴脉者死。

上卷脉诊大要,已详其旨矣。以病之百变,脉亦随之,尔乃统以六经,约以六气,
归纳藏府,源本气血,综之以四法,明之以象势,可谓万殊一贯,纲领在手者矣,而未
析脉有阴阳也(虽间用阴脉阳脉之词,但以病气浅深,脉部高下,或指寸阳尺阴,或指浮阳沉阴,皆
言脉之部位,假阴阳以喻表里内外气血而已,非示脉性之阴阳也)。盖阴阳之义,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无物不具,无器不有,故脉有阴阳,证有阴阳,治有阴阳,乃至药之气味,各
有阴阳。所谓寸阳而尺阴者,以上下分阴阳也。浮阳而沉阴者,以内外分阴阳也。势阳
而象阴者,以气血分阴阳也。或以位列之分,或以形容之异,皆可指喻(以指喻指之意,出
庄子)而易知也。若夫语脉性之阴阳,则有间矣。以气血为阴阳,而有时不可以气血分也
(气亦有阴,血亦有阳)。以脉部为阴阳,而有时不可以分部求也(阳明下证,脉沉而实,沉又
非阴脉也。阴虚阳越,脉浮而大,浮又非阳脉也)。以有余不足为阴阳,而有时不可以盛衰辨
也(热厥脉伏,不可为阴脉。命绝脉浮洪,不可为阳脉)。则脉性之阴阳,盖实有言象难明者矣。
然象以名生,名缘象立。既立阴阳之名,舍象复将何喻。惟下学之士,不易悟入,故师
于脉诊大旨已详之后,乃举脉性阴阳而推论之。复设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此以
阴阳为难知也。师因答曰: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迟、弦、微,此
名阴也。玩两名字而知师之穷于言说,固不可名者,以强名之尔。夫大者,气血之旁充
也(气血能横满,故脉管阔大);浮者,气血之升举也(气运血行之力充,故波浪大而能上浮,波
浪者,动势抑扬,以使血前进也,故曰:气血之升举,若运行力弱,虽前进亦不能升举,故能浮者即高
也);数者,气血之奔迫也(脉数则心气行疾,或虚或实,总为阳气之奔逸,故曰:阳迫气血则脉
数);动者,气血之冲激也(气血相搏击,则生动象,故曰阴阳搏斗);滑者,气血之流溢也
(血盛则脉滑,但血盛而气不谐行,脉亦不成滑象)。综上五者以言乎阳,其性则充实者阳也,
升举者阳也,动而奔迫者阳也,动而冲激者阳也,沛然流溢有余者阳也。故阳道实,其
气升,其性动,其用刚(阳和则柔,太过则刚),其过也亢,在人则肾间动气之所生也,温
暖之源,动力之根。推阳之性以论于脉而验于病,则病气内实者(言病邪之气,赅血而言),
脉应之而大,病气外盛者,脉应之而浮,病气奔迫者,脉应之而数,病气抗拒者,脉应


伤寒杂病论义疏 
—52—

之而动,病气流溢者(滑而血盛,亦主痰饮,但饮气流行,脉始见滑),脉应之而滑。病邪可
以杂合,脉象可以兼见,故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之诊。脉之属阳者,不止大、浮、数、
动、滑五脉。五脉者,亦不足以赅阳脉之象。故阳之与阴,一文乃含多义。日可为阳,
月可为阴。昼可为阳,夜可为阴。气可为阳,血可为阴。热可为阳,寒可为阴。表可为
阳,里可为阴。府可为阳.藏可为阴。太过者为阳,不足者为阴。然阳中有阴,阴中有
阳。如大而中空,大而势弱,是阳中有阴也。浮而无力,出多入少,是阴中有阳也。数
有虚实,有阴有阳。动为阳盛,亦从虚见(如动而形冷恶寒,此三焦虚)。滑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