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脉象转浮,亦必数大滞塞。此邪客血分,治缓则内犯府藏,宜用大柴胡法,加通血逐秽
之剂。

大逐疫汤

柴胡八钱,半夏五钱,黄芩四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白
头翁三钱,木香一钱五分,甘草二钱,鳖甲三钱

上十一味,水煎温服。胸中痞痛者,加贝母、桔梗;身痛者,加秦艽、芍药;腰痛
者,加黄柏;鼻衄多,君丹皮,加黄连;口噤声不出,加葱白、鸡子白;头汗多者,加
石膏;内燥甚者,加黄连、栀子;大便利者,去大黄;腹痛甚者,加芍药;筋掣甚者,
君白头翁,加秦皮;中焦实,口燥甚者,君大黄;齿枯者,加干地黄;舌上疮,加黄连;
荣枯者,加干地黄;气烁者,加西洋参。诸疫可同法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3—

寒疫

冬令严寒,其气凛冽,疫气行于闭藏之令,合时行之气而化寒,其变多为寒疫,或
冬行春令,气应寒而反温,应藏而反泄,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故寒变为疫,温疫之行
于冬令,间亦有之,然发于春者必多。寒疫之发,亦有感天气地气之殊,方治如说。

寒疫感天气而发者,其病亦在气分,冬令闭藏,其气在下,证多见身发壮热,四肢
时厥,头痛昏瞀,肢节酸麻,疼痛腰痛,静躁不常,神昏胸痞,饮结气粗,声鼾如锯;
或时热汗出,腰以下甚,壮热恶寒。邪在气分,必有微汗。寒疫发于冬,其气在下,每
多口胶而不甚嗜饮,脉当沉数时大,宜用附子、细辛、大黄、牙皂辈,以温里解郁。

温里解郁汤

附子四钱,大黄二钱,细辛一钱,牙皂八分去壳,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
三枚,升麻二钱

上八味,水煎温服,兼见变证,随方加减用之。

寒疫感地气而发者,病在血分,证多见身痛腰痛,壮热无汗,神昏谵语,四肢反厥,
或下利秽臭,少腹胀痛,呃逆躁烦,口胶索水,不能多饮,或四肢拘急,或胸痛如刺,
或腹痛如搅,或头热足以下冷,脉当沉数涩滞,肢厥,腰以下甚,宜用附子、大黄、细
辛,加通瘀之剂。

通瘀荡秽汤

附子四钱,大黄三钱,细辛一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干地黄六钱,肉桂一钱五

分研兑

上七味,煎六味,汤成,和肉桂末温服。病疫而气虚甚者,加人参;血弱甚者,加
阿胶。兼见变证,随方加减用之。

温寒杂合之疫

秋承长夏之后,暑湿未退,燥乃大行,秋初则令同季夏,秋末则候似初冬,疫气行
于秋,合时行之气,其变多为温寒杂合之疫。疫之发于秋者,亦有感天气地气之异。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4—

温寒杂合之疫,感天气而发者,病在气分,温寒杂合,其气在中。证多见头目晕胀,
寒热如疟;或但热不寒,目赤耳聋,胸胁刺痛,干呕痰涎,呃逆不止,手足拘急,乍静
乍躁,头汗,腰以下冷;或吐利更作,胸中郁烦,惊惕昏闷,腹痛筋掣,颈腮耳后肿痛,
甚则舌卷谵语,脉当大数时弦,宜用小柴胡法,加和血逐秽之剂。

小逐疫汤

柴胡八钱,黄芩五钱,半夏五钱,栀子五钱,丹皮三钱,人参四钱,香蒲一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上十味,水煎温服。腹痛,加白芍;胸痛,加枳实;惊甚,加牡蛎;胸中郁烦甚,
去半夏,加瓜蒌;身热,去人参;喘,加杏仁;颈腮耳后肿,加败酱、连翘、红花;大
便闭,加大黄;小便赤数,加黄柏、花粉、泽泻,去人参、木香;口渴甚,去半夏、姜、
枣。

温寒杂合之疫,感地气而发者,病在血分。证多见头目晕胀,寒热无汗;或壮热恶
寒;或但寒不热,肢节酸痛,胸胁刺痛,干呕胸胀,手足掣习,乍静乍躁;或滞下后重,
便利脓血,时而腹痛胀满,时而腹内拘急,惊惕谵语,入夜更甚,或小便便血,脉当弦
急而涩,宜用小柴胡法,加通瘀逐秽之剂。

柴胡分消汤

柴胡八钱,黄芩四钱,半夏五钱,桃仁三钱,大黄三钱,木香一钱五分,生地黄六
钱,泽泻三钱,大枣五枚

上九味,水煎温服。腹痛,加白芍;便脓血,加当归;小便赤痛便血,去大黄,加
滑石、黄柏;胸胀甚,加槟榔;手足掣习,加丹皮、芍药。余当随证消息。

以上略演诸疫证治,使学者有途径可循,天地之变,不可以常理度,则疫气之辨,
尤重流行之始,征以治验,始识病感何气,治当何法。但疫气相染,比户连城,自异六
气正病,而头痛加破,身痛如被杖,胸痛如刺,腹痛如搅,亦较寻常六淫之邪为剧。病
在气分,脉或洪或数,必无涩象,病在血分,脉或浮或沉,必应指涩滞为异。疫气兼霍
乱,但当治其疫气,而吐下自止。若口噤,不能下药,可针少商,令黑血尽为度。疫证
发斑疹者尤多,或红或紫或黑,斑出于胃,疹出于肺,疹而紧束有根者难治,根浮色鲜
者易疗,治当凉血行瘀。发斑,赤者胃热,黑者土胜水涸,治当急清肌热,君石膏而斑
化。遗溺当从三阳合病之治,非虚不能约也。干呕呃逆不止,每由血瘀胃口,当通其血
而自愈,与杂病之治不同。病变无穷,学者非通于六气之治,未闻专以治疫擅长者也。
晚近西学东来,避疫之技愈密。近所谓鼠疫者,即感地气为疫之一,鼠穴居而地气先受,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5—

故先惧其灾,鼠腐虫生,蜎蠕滋衍,中人血液,皆感地气之属也,洁以远秽,其理则通,
若徒事于掩腐胳,禁交通,不达疫病之源,于御疠解毒之方,终无良法,西人之所得,
其贤于吾之失也几希矣。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6—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五

辨伤暑脉证并治第五

暑者,气交六化之一,天地之蒸气也。经曰:暑以蒸之。又曰:暑胜则地热。盖冬
至之后,阳气自下而上,半升则为春,升极则为夏,至夏而日行南陆(与地近也),热浮
地上,蒸水化气,流于太空。暑者,气热而含水,故称郁蒸之令。夫气交自温化热,初
由少火生气而气满,气满则交流不作,故暑蒸之极,而风不行焉。热盛不止,自少火遂
成壮火,于是热蒸气散,由散转消,故曰壮火食气,阴阳寒热,相引而为消长者也。热
盛气消,斯寒往从之,寒热相引而风生焉,故又曰:热极生风。此气交变化之由,而民
病所由起也。故暑之感人,外则热熏分腠而多汗,内则伤气府而气短。脉者血府,实以
气行,故壮火食气,则气伤而脉虚。其为病则初感迫肺,外合皮毛,逆传入心,遂乱神
藏,其素有蓄热而伤暑者,则为中暍,病邪在气为浅,入血则陷。后贤每以夏月头痛,
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之证,误为伤暑之候,更以暑令乘凉,饮冷,中寒之证,
强立阴暑之名,乃所治仍不外发表温里之剂(香薷饮为俗传治暑之方,香薷实发汗剂也。大顺散
为俗传治阴暑方,姜、桂非治暑药也)。此由不解四时皆有非节之气,夏月尤多暴寒折热,证
属时行,邪缘体变,非由暑气之感,不可随令气之候,而百病皆以暑名也。世又每称暑
必兼湿,盖郁蒸之气,固当含水气少分,然壮火食气,气由水化,必先津竭而后气消,
故谓长夏易于病湿则可,谓暑证易与湿相搏亦可,而谓治暑必燥湿则不可。盖暑邪之甚
者,自气陷血,无不由津伤致变,未有暑从湿化,而病转困笃者也。名不正,则治亦无
所措手足矣。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
短,竹叶石膏汤主之(通行本佚)。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粳米、半夏各半升,麦冬一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石
膏一升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7—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米熟汤成,温服一升,
日三服。

肺为呼吸之府,一吐一纳,皆与气交相接,暑蒸之气,最伤呼吸,故伤暑必肺先受
邪。暑热入于气府,则壮火食气,元气受伤,气伤故脉象濡弱;见于寸口,以寸口为手
太阴动脉故也;口渴者,热蒸液干,而胃津少也;汗出者,热熏分腠,而汗孔疏也,故
暑气甚则汗出愈多,暑气微但汗自微出;神昏者,气热干脑,卫微而荣缓也;气短者,
荣郁迫肺,血浊则气消也。治当见病知源,以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以清肺胃之
热,麦冬、粳米以滋肺胃之津,半夏降胃浊以解气结,甘草和诸药而调中府,人参补元
气之伤,救津液之竭,凉而不寒,润而不腻,补而不壅,一方备升降温凉扶正袪邪之用,
此消暑生津保肺定喘之妙剂也。师其法而化裁之,得无尽藏之用矣。

素热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弱而大,名曰中暍。人参白虎加黄连阿

胶汤主之(通行本佚)。

人参白虎加黄连阿胶汤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黄连
三两,阿胶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煮米熟,汤成去滓,内胶炀消,温服一
升,日三服。

此明新旧合邪,病由体变之例。素热者,言先有伏热,更伤于暑,新旧合邪,则化
热愈甚,内热外蒸,发热大汗,口渴饮水,证似阳明经证。寸口脉弱而大,弱者暑热之
伤,大者素热之变,名曰中暍。暍者,热也(说文曰:伤暑也)。中暍之候,心肺两伤,病
兼伏邪,必及血分,故以白虎汤清肺胃而解肌热,黄连、阿胶滋心液以凉血分,则表里
两解,而气血之暑热清矣。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而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

黄加牡蛎主之(通行本佚)。

百合地黄加牡蛎方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牡蛎二两

上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
煎二味,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148—

暑为郁蒸之气,中人则腠疏汗泄,或自汗太多,或误发其汗,津液外竭,荣气内灼,
病邪由气陷血,外而发热不解,内则烦躁不安,气府津伤,喉干声嗄。嘶者,声破而不
鸣也。暑伤元气,脉当虚弱,今液枯化燥,则阴虚阳动,气行迫促,脉转浮而按数。肺
为水源,而司气府,今暑热之伤,肺液先竭,受病在气,化燥在血,法当以百合地黄汤
加牡蛎主之。百合、地黄,治百合病之主剂也,百脉一宗,即病在心而关于肺之谓,以
脉合于心,血营于脉,故百合病者,即荣气不清之病,而百合地黄汤者,清肺津滋心液
之妙品也。今暑热由气陷血,故以百合地黄双清荣卫,牡蛎咸寒,敛心阳以消痞结,导
热下行水府,血清则气畅,而津液自和,当汗出津津,而声嘶烦躁愈矣,此亦治源之法
也(地黄当生者取汁用,若干地黄则功效远逊)。

伤暑,心下有水气,暑热与水气相蒸,发为暑湿舍肺,汗出咳嗽,渴欲
饮水,饮水则呕,脉弱而滑,瓜蒌茯苓贝母枳实汤主之(通行本佚)。

瓜蒌茯苓贝母枳实汤

瓜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茯苓三两,贝母三两,枳实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此言暑湿合邪之例也。湿之与水,异名同类。盖水散成湿,水即涵于气中,湿结成
水,气即凝于水内,湿气为病,上下内外,皆可流行,此云心下有水气者,心下当心包
之际,胃脘之上,膈膜之间,藏府之郭,此水湿内蓄者也。外加暑热之感,水热交蒸,
不能外越,则上舍于肺,饮动则气上而咳,咳则气逆外并,气外并与暑热相合,故腠理
开而汗出。咳嗽缓时,则汗亦少而玄府乍敛,其证当发作有时。水气内蓄,由中焦不能
散津,故当渴欲饮水。饮水即呕,渴欲饮水者,水津不上布也;得水而呕者,入胃不能
消也。经曰:湿上盛为热。盖水性就下,凡水气上射之证,必由上焦化热,上热则郁蒸
吸引,水气上腾,亦犹天热下交,乃兴云雨。但热有外至生之殊,治分温散清渗之异,
今暑蒸腠泄,热非外闭,自与伤寒心下有水气证治不同,脉当弱而按滑,弱为气伤。滑
为停饮,暑证不可发汗,宜瓜蒌茯苓贝母枳实汤。瓜蒌、贝母清肺以开饮结,茯苓、枳
实利水而降逆气,不用姜、夏者,以暑湿相搏化热故也。凡暑湿相搏,皆蓄湿在先,暑
热后感,非暑内即已含湿。其化热、化寒之机,更病由体异,学者当辨脉而消息之。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
后以竹茹栝蒌根茯苓半夏汤主之(通行本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