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喉痛,所以状似阳证,或见面赤烦渴,大便秘结,作阳证妄投寒凉之药,下咽遂毙,切其脉沉细迟微者,
急以通脉四逆汤,倍加人参、附子,以接真阳之气。设或差池,遂致阴盛阳衰,参、附亦不能救矣。此
与阴盛隔'juzhuo校注:似应作格字,下同'阳例同。王太仆所谓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名阴盛
隔阳,非热也。又曰:夫阳证似阴,乃火热似水也。盖伤寒热甚,失于汗下,阳气亢极,郁伏于内,反
见胜已之化于外,故身寒逆冷,神气昏昏,状若阴证也,大抵唇焦舌燥,能饮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涩,
设有稀粪水利出者,此内有燥屎结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审有失气极臭者是也。其脉虽沉,切
之必滑而有力,或时燥热,不欲衣被、或扬手掷足,或谵语有力,此阳证也,轻者白虎,重者承气。盖
此与阳盛拒阴亦同,王太仆所谓病人身寒厥冷,其脉滑散,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名阳盛拒阴,非寒也。
又《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东垣亦云,或因吐、因呕,因嗽而
发躁,蒸蒸身热,如坐甑中,欲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振寒复至,气短促速,胸中满
闷欲绝,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涎痰大作,其发躁须臾而已如前,六脉细弦而涩,按之而虚,
此大寒证也,以上皆可资辨证之助,但不免间有语病,略为更易数字,学者以意会之可耳)。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
至二二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示太阳中风证治之理,而脉象亦在其中矣。阳者属卫,阴者属荣,阳以候气,阴
以候血。阳浮者举浮,阴弱者按弱,阳浮而阴弱,则脉当浮而按弱可知也(总按以浮沉分
阴阳)。卫阳外浮于表,故热自发;荣阴内弱于里,故汗自出。盖风并于卫,则卫强荣弱,
卫强而疏泄太甚,因外溢而转衰,荣弱而秘固乏力,亦随卫而外泄,终致气衰血弱,成
表虚恶风寒之证。啬啬者,恶寒而毛孔欲闭之貌。淅淅者,恶风而腠理乍开之貌。翕翕
者,若合羽所覆,热浮于皮毛之分。鼻鸣干呕者,以自汗为风鼓泌汁之用,肺津上泄于
窍,则气液相激而鸣;胃津内溢于府,则涎沫上逆而呕。其济泌别汁之司,则系乎小肠
膀胱之用,故名曰太阳中风。所谓知源之治者,不治其头痛(谓不如后贤之头痛医头),不
治其自汗(谓不以药固其表),不治其鼻鸣干呕(谓不以白芷、葛根之类治鼻,砂仁、半夏之类治
呕),但据阳浮阴弱之理,平举浮按弱之脉,用桂枝法以助荣气外开之用。方中桂枝、白
芍,疏畅血脉,生姜、草、枣凋和中府,啜粥以助药力,温覆以促发汗,使胃气布而荣
阴内充,卫阳敛而风邪外解。若气素虚者,当益气以生津(脉浮弱而坠者,可佐黄芪)。血


伤寒杂病论义疏 
—179—

素虚者,当养荣而化液(脉浮弱而涩者,可佐当归)。中风为表虚之证,若六七日延不服药,
每易逆陷血分,牵及厥阴,入夜盗汗,至晓便止,脉当浮缓而按之弦涩,头痛者,桂枝
汤加当归,附子;头不痛者,以当归为君。此自气入血,太阳之逆传也(此为传变,非传经
也)。太阳为六经门户。随藏气偏虚,皆可传移,如中风不愈,转成盗汗,目合即汗,无
分昼夜,脉转浮弦,咽干口苦,此邪传少阳,宜小柴胡法加牡蛎,和而敛之。若目合即
汗,口渴肌热,脉转洪大,此邪传阳明,宜人参白虎法,清而补之。若盗汗或自汗,少
气微喘,脉浮虚而数,此肺虚也,宜桂枝法加黄芪五味治之;若盗汗,或自汗,色黄短
气,脉濡而弱,此脾虚也(脾虚有汗出色黄之证,非黄汗也),宜理中法加人参、白芍调之;
若尺脉浮,手足心热,咽干津少,盗汗,此属少阴,阴不得有汗,恐转内损,宜枣仁、
阿胶、干地黄、半夏、龙骨、牡蛎、附子之属,养阴液以潜阳根,病随体变,当临时消
息制方,无定法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上辨中风之病源,此举中风之见证。中风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证谛,不言项
强者,以已见总纲,不言脉缓者,以平脉为辨证之主,不待烦言也。具此脉证,即宜桂
枝汤主之。主之者,不须进退加减云尔。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通行本作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
两,去皮。(通行本有麻黄三两)

上六(通行本误作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通行本误入麻黄二两)葛根,减二升,
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
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几,当音幾,几几,亦作儿儿,总之皆形容项背拘强之状(几几,见《毛诗豳风狼跋篇》,
赤舄几几,注云:几几濩貌,濩谓拘著舄屦,头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言拘者取自拘持,使低
目不妄顾视,按此可以想见头背拘强,硬而不自如之象,说本王肯堂《伤寒准绳》,引证精审)。项
背几几,较项强为甚,此风邪入筋化燥之候,脉当浮缓而按之急。急谓象急,若引绳而
乍张之,筋脉之气,拘强而不和也。其证或有汗,或无汗,故曰及汗出恶风者(旧及字作
反,义不可通,本无所谓反也)。汗出恶风,则当治从桂枝之例,但加葛根一味,以升肌腠
之津,润筋脉之燥。葛根为阳明引经之药,本当行身之前,合桂枝法则随走太阳,用因
化裁而变。凡制方之妙,皆赖佐使之合,非恃一药之专长也(葛根味甘性平微凉,入胃经,
散阳明之表邪,解胃经之燥气)。


伤寒杂病论义疏 
—180—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
不得与之。

太阳病,为客邪在表,治不当下,医家不辨外内之实,而竟下之,下后病随体变。
若表邪不至全陷,必逆气格而上冲,脉当浮促上击,宜桂枝汤达荣郁以降气冲。桂枝所
以能下气者,因气之下冲,皆缘血海络阻,回流不畅,逆而上犯,故以桂枝法助荣气之
流转,升降复而冲气自和,此亦治源之例,非桂枝之性主降气也。冲气之剧者,即作奔
豚,证治详后。若不上冲者,下之已愈,不必复与桂枝。用前法,即吸粥法也,鼓舞胃
气,运中州以助药力之意。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
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已经三日,历三阳主气之期,已施发汗、吐、下、温针之治,而证仍不解者,
谓之坏病。坏病者,谓非复初伤荣卫之本病也。发汗之变,阳虚者液脱以亡阳,阴虚者
津枯而化燥。误吐则伤胃阳,误下则伤脾阴。误加温针,则灼荣气。已成坏病,当求其
致坏之因,以施知源之治,必调其气血之偏,阴阳和而后病解,非桂枝法所当与也。举
桂枝者,见非执方可以驭变,非桂枝不中与,而宜麻黄之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即示后学以活法应机之妙,医家必胸无惉懘,乃得洞见病情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桂枝汤乃达荣之剂,所以解肌腠之邪,非发汗之法也。若脉象浮紧,为卫闭荣郁,
其证必发热无汗,汗不出则皮毛闭塞,当开卫以发其阳,与桂枝法内温荣气,必邪无从
出,转燥烦而发热加甚,故曰不可与也,复叮咛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立一法即垂
一戒,医律盖周且密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者,谓素伤于酒之人,犹汗家淋家之称也。酒为谷之悍气,其性助热而化湿。
伤酒者,多损在肺,而为肺疽,时发吐血。肺损而湿热蓄胃,必恶辛甘温热之品。得桂
枝汤(桂枝姜枣,皆辛甘温之剂),即内助肺胃湿热,故气上逆而为呕。辛甘温胃之品,在
平人可以止呕,乃酒客得之而反呕者,以酒客不喜甘温故也,故曰:酒客病不可与桂枝
汤。酒客之脉,多虚大而弦,若酒客中风,宜佐清肃肺胃之剂,必用桂枝法解肌时,方
中加连、芩、半夏可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杂病论义疏 
—181—

喘家者,宿有痰气上逆之证,稍遇风寒,便至引发,假令中风,作桂枝汤,宜加厚
朴、杏仁,以开降肺胃之逆。此所谓随证治之,本无成法可执,喘家之脉,多滑大而短,
若虚气上逆而喘,脉象浮虚而滑,又当以黄芪、五味,补而敛之,非朴、杏所宜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桂枝汤为辛甘温胃之品,宜可和中以止吐,乃服之而反吐者,则湿热之内蓄肺胃可
知也。若不及时治之,湿热久留,荣郁化腐,必吐脓血而成内痈。学者能见微知著,斯
亦上工治未病者已。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
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

子,将息如前法。

此演太阳误汗之变。由其人肺肾偏虚,卫微荣弱,不能散津化汗,遂中风而形作伤
寒,形作伤寒者,发热恶寒无汗是也,其脉必浮弱微紧,医不解相体定治,妄以麻黄法
开其腠理,一经发汗,而卫阳外散,荣气随溢,遂尔漏汗不止。太阳中风之自汗,但微
微汗出,皮毛亦时开时闭,故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今云汗漏不止,明汗出无少休时,
惟未至大汗淋漓之甚。漏汗且复恶风,知虽汗而风邪仍未解也。中风自汗,由卫强荣弱,
故但以桂枝法温达荣郁,使荣气外和而卫自内敛。今漏汗恶风,小便复难,四肢更微拘
急,屈伸不便,知卫气根于下焦,卫阳之虚浮外越,由肾气之失其固秘,肾阳虚不能化
膀胱水府之气,故小便无气以送而溲难,阳气不周于四末,而四肢拘急,见难以屈伸之
状。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脉者,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液脱者,骨属屈伸
不利。漏汗亡阳,筋脉失养,此阳虚化寒之变(若素秉阴虚化燥,则当动内风而筋脉瘈瘲,又
为从热化也)。卫气者,所以护卫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今见漏汗恶风,小便难,
四肢拘急之证,为卫越阳浮,外证仍在,脉当浮濡而散(卫虚也),按之微弦尺涩(微弦为
风,故拘急,尺涩则下焦水气不化),虽汗泄表虚,而风邪未去,不能离解肌之法(肾阳下虚,
必重温其下,而后外泄之阳,始能内返窟宅。不用人参、黄芪之固表,五味,牡蛎之敛汗者,以恶风则
外邪犹在故尔),故但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温固肾阳,俾肾气内充,则卫阳内敛,而恶
风漏汗诸证,相随俱解。一药之进退,功用顿殊,非见病知源,曷克臻此。盖肾主封蛰,
藏五藏六府之精,而卫气又根于肾间之动气也。漏汗类似之证,如风湿化热,则汗多而
濡;暑薰分腠,亦汗泄不止;阳明热越,更发热大汗。但风湿脉缓而滞,伤暑脉浮而虚,


伤寒杂病论义疏 
—182—

阳明脉大而长,平脉自易审辨。惟漏汗固属内虚,复有上虚下虚之别,若脉得浮虚而濡
者,当补其肺,宜桂枝汤加附子,佐参、芪、五味之属。脉若兼涩者,血虚也,宜佐当
归。学者要以随证消息为本。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