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相同)。治宜文蛤散,麻、杏、石、甘,清燥以发内陷之邪;文蛤滋阴生水,姜、枣宣
胃和中。为散服者,取其散也(通行本但有文蛤一味,与此处病证不合,盖别是一方。按意欲饮冷
水反不渴,为胃燥而肺寒有饮,故宜文蛤散主治;若但荣气热,肺津竭,胃无燥者,则文蛤一味滋阴生
水而性不凉,方亦可用,或以百合地黄汤加西洋参亦佳。肺津竭者,脉当短涩而急)。若服散后病不
差者,必因中焦失如沤之令,则分注下闭,津不上行,与五苓散以化气生津,转运中府。
其人当小便不利,身有微热。文蛤散主治之证,脉当濡紧而浮,按之微滑;五苓主治之
证,脉当浮数而弦,尺中微涩。下更举寒实结胸,以结结胸之变。曰“无热证者,与三
物小陷胸汤”,寒实即外寒在表,内陷成实,实即热也;无热证,谓无发热之证;三物
小陷胸汤,即小陷胸汤,合黄连、半夏、栝蒌实三味为剂,故曰三物,非别有一方也。
后曰白散亦可服者,白散方用巴豆,最为峻攻之品,味辛苦大热有毒(入脾胃肝三经),
破沉寒痞结,荡积聚腐秽;佐桔梗、贝母,开解胸结,以载药力上行。可知既成结胸,
无论寒实、热实,总为实邪可攻之证。若纯属水寒之结,非结胸之正病也(寒实结胸,实
者热也,即外寒内热相结之谓)。盖小陷胸主治之证,脉当寸口急躁,按之滑而有力;白散
主治之证,脉当寸口急躁,按之弦涩。乃一属气实,一属血实,与上举文蛤、五苓两证,
皆有一重气分,一重血分之异。学者比类求之,于平脉制方之旨,思过半矣。白散力大,
虚者尤宜慎用。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大(大字通行本阙)。五
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并病者,一经之病未愈,复病一经,故曰并。太阳与少阳并病,皮毛之邪未解,膜
腠之气更结,太阳闭其外开,少阳失其枢转。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眩冒,时如结
胸,心下痞硬者,少阳里病也。不言发热恶寒,复不言往来寒热者,以太少并病,外证
当乍热乍寒,身热不退。斯时发汗则劫少阳之津(少阳禁汗),治里又陷在阳之表(治里谓
但治其结胸痞硬),且证见眩冒(冒者神不清之谓),风火上乘,惟刺法可泻经热,不伤胃气,
最为速效之法。经以针之为用,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语见《灵枢》),故凡经气痺阻之
证,针刺为良;若气血本体之虚,非药力不能补也。刺肺俞以泻肺,肺气通于皮毛,故
泻肺可以通太阳之气;刺肝俞以泻肝,肝气合于筋膜,故泻肝可以和少阳之气。慎不可
妄发其汗。若不用针而用汤剂,宜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治之(热多者用柴胡桂枝法合小陷胸
汤,亦可代刺肺俞、肝俞、但不如针法取效之速)。假令误发其汗,则胃津枯而生燥,胃燥而
胆阳上逆,必发谵语;脉当弦大,少阳、阳明之兼象也,宜刺期门出血以泻之。若谵语
二三日而止,则病轻,至五日不止则病重,刺期门以泻肝热。轻者不必用针,宜小柴胡
汤加丹皮、知母,胃实者用大柴胡法兼清府热。本论凡举刺法,多针莫起之证,但除尸
厥外,亦可以汤剂取效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2—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
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此示邪乘虚陷,热入血室之例(其证男女皆具,而妇人得之者为多,以经期胎妊数脱血故也)。
太阳中风,当发热汗出恶风,今妇人中风,而发热恶寒者,以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有余不足,以对待言之,非气盛之谓;若气真盛则不受邪)。血不足则荣气虚寒,荣中寒而卫
阳惵弱,加经水适来,血海空虚,风乘虚入,直入血分,遂见发热恶寒之状。外证当乍
有微汗(血虚甚亦有无汗者,所谓血虚中风,形作伤寒是也),脉象濡而按紧(濡者卫气微,紧者
荣中寒)。此邪循络陷,逆入厥阴之界(宜参看《太阳上篇》厥阴中风条),热邪陷络,则经
热内并,故外证发热自除,身转凉和,脉转迟滞(此迟为阴阻,乃滞塞之象,非迟慢之迟)。
热内陷令浊气蓄积,肝为胀满,肝胀而络气横塞,故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所谓血室
者,肝也;以肝为藏血之藏,络血汇归之所,故曰血'“血”原无,据文义补。'室(后贤
释血室属胞者非也。血结少腹,当为抵当、桃仁承气证,与此有上下之别)。肝气郁不能上宣于肺,
则胸中气结,浊气积反而逆乘于心,故神乱谵语,此为血结于下(此指心下),气结于上,
与阳明府热之证不同。刺期门,所以泻肝热也。曰随其实而取之者,明针刺之长可随其
邪实之处取而泻之,不至诛罚他藏。若用汤,宜小柴胡汤,加丹皮、桃仁、枳实之属,
慎毋攻府,转伤胃气。然热入血室,脉象亦未必尽迟。迟为血流阻滞,气王者脉当涩弦
数大,气弱者乃见迟象。又血结于胸,与热入血室,病形相似,脉亦大同,但心中时热
为异,且无谵语之证,邪同行异,治法可比类通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
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此热入血室之又一变也。凡中风之证,腠疏自汗,荣气不秘,最易邪陷,且多复感,
证象缠绵不愈。此言妇人中风已七八日,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七八日示病候迁延,
非传经计日之义;论病机当为转属少阳,邪陷腠理之候,乃详加审谛,综核病情,转坏
非汗下之失宜,致变由经水之适断。所谓适断者,谓寒热发作而经行断止也。得寒热而
经断,知为邪乘虚陷,此亦热入血室之证。经断故其血必结,结者阻滞之谓,血结故使
经断。凡血结皆在络脉,络阻而经气欲通,故见往来胜拒之象,阴阳争胜,因使病如疟
状发作有时。所以发作有时者,以邪结有处,故气至有时。此虽热入血室,病机较轻,
脉象当弦而急(若脉转迟则病象较深,细思自悟)。凡血痺虚劳寒热往来之证,皆同此例。本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3—
条虽寒热如疟,所结仍在脉外,盖以三焦气阻(手少阳之府),气痺而血流不行,故主小
柴胡法,和津液通腠理者治之。兼证稍殊,法随变化,后贤有以某方专治某病者,去长
沙之门墙远矣。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
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通行本作二)焦,必自愈。
此再举由伤寒证转热入血室之例。盖中风腠理疏泄,为荣气之虚;伤寒皮毛闭塞,
为荣气之实。寒邪外胜,心阳内拒,正盛邪强,乃成太阳伤寒之证。今云妇人伤寒发热
者,谓初病即已发热也(经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盖以审阳气之盛衰,辨发热之迟速),明其
人阳气素盛,非发热而不恶寒(冠以伤寒,必恶寒可知)。伤寒初感,经水适来,血海内虚,
荣卫外实,表邪乘虚,因缘内陷,热迸血分,遂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之变
(按谵语之因不一,凡胃热薰心、心气自实、痰热内结、神魂飘荡,或虚或实,悉有此证)。以昼静
暮乱,知邪薄内与阴争;以夜作日休,知气应必有常所。既非胃热之薰心,又当经水之
适至,故知此亦热入血室之候。脉当迟滞而弦,昼缓大而暮数急,其势日浮夜沉(此沉非
位在沉部,但势欲向内沉降是也),又可知也。热入血室,则表热内陷,必外无大热。治宜
以小柴胡汤,加栀子、丹皮、红花之属,和腠理以通血结。所谓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
愈者,明三焦俱不可犯(胃气即中焦)。用承气之类荡实,则犯胃气;用麻桂之剂发汗,
则犯上焦(发汗必亡上焦津液);用抵当之属攻血,则犯下焦,诛罚不当,损人真气。离此
三过,则小柴胡加减之法,从可类推。师但示医律之戒而不举方治者,以病随体异,本
无定程,非执一可以应万殊之变,学者通乎平辨之旨,则神化正自无方,非论文之故略
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
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
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
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支节烦疼者,风湿之流经也(支
节赅四支关节及骨节言之;烦疼者,烦而身掣疼。此风湿阻于经络,血痺不通之候)。微呕心下支结
者,胃气虚逆而中有停饮也(支结,即支拄痞结之意。心下指胃外膈膜之间,湿之与饮,异名同类)。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4—
夫恶寒、支节烦疼,邪在太阳之表;微呕、心下支结,病系少阳之里。盖缘少阳气虚,
因令太阳邪陷,致客寒入于腠理,水气流于膈膜)。三焦者(此指手少阳之府)所以温分肉,
行水道。凡邪陷表里之间,皆血弱气虚之证。上焦闭令胃阳内郁,胆邪干胃为呕。脉象
当浮缓而按之急弦。用小柴胡合桂枝法,桂枝达荣郁以解外,柴胡通腠理而治里,此又
复方之一例也(本证虽胃逆为呕,乃由胆邪干胃,故但和少阳,不用理中之剂。推之如肝乘脾证,肝
王而脾未伤者,泻肝而脾自愈;补脾必转令中满。此制方之要旨,学者深玩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此示太阳坏病,转并少阳之例。与前条病机,经同证异:上例属邪乘虚陷,本证则
变由治逆,于以知平辨制方之旨,所重在料度府藏,审析气血,非混沌六经所能尽也(后
贤立六经定法,无异笼统真如,颟'“颟”原作“瞒”,据文义改。'预佛性之诮)。曰“伤寒五
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五六日与传经无关,发汗亡机腠之津,复下陷中宫之气;以
发汗揣外证初当恶寒,以续下知里证后必化热,庸工虽误汗下之施,证象当有疑似之辨。
乃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胸胁满微结者,上焦气闭,少阳之里证也;小便不利者,下焦
气闭,太阳之里证也;往来寒热者,邪在经合,少阳之半表半里证也。以渴而不呕,知
气陷而津不上输;以但头汗出,知阳郁而邪仍外泄。不呕则胆阳不干于胃(凡少阳多喜呕
之证,乃胆邪干胃),心烦则表热内陷于经(表者指邪在小络,经者谓动脉也)。综上诸证,凡
胸结、头汗、心烦、寒热皆系少阳,独小便不利一证系在太阳。病变起于下后,表里两
俱不解,是知太阳气陷,因令少阳邪结,故曰此为未解也。乃上结下闭之源,本乎中气
之陷,致太阳之邪,转入少阳之里,与上条并病之例,经界虽同,而气机之变化不同(上
条太阳虽陷,仍在少阳之外,本条则太阳内陷少阳之里)。脉象当弦急虚大,按之缓涩。宜柴胡
桂枝干姜汤治之,柴胡和少阳经气之结,桂枝升太阳府气之陷,十姜温运胃阳以转中府,
佐栝蒌滋上焦汗竭之津,加黄芩泻胆阳上泄之热,牡蛎潜阳软坚(敛相火则心烦自止,消痞
硬而胁满自除);甘草和中缓急。初服得汤微烦者,内外捍格而邪正相争也;复服汗出便愈
者,津液流通而表里自和也。本证虽胸结而不参枳、朴,虽溲少而不用渗利,见病知源
之治,为高远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
脉细者,此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