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6-中国医籍考-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世相曰。诊候之法。不易精也。轩岐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 
假叔和之名。语多 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 
何益哉。(濒湖脉学引医开) 
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 
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濒湖脉学) 
按高阳生不审何代人。刘元宾熙宁元 间注此书。则知为宋以前人。而此书隋唐志并不着于录。且其辞理鄙 
俗。决非成于六朝时者。其称五代高阳生。近是。然亦未见何据。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载王叔和脉诀云。三部 
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今本无此语。则其所引。别自一书。赵继宗儒医精要。论诊脉专主叔和脉诀。分 
各脏与左右手歌括之误。其言亦有理。 
〔刘氏(元宾)脉诀机要〕宋志三卷 未见 
自序曰。余窃窥百氏。滥肩九流。乃至医家。尤甚厉意。尝读黄帝难经。粗究玄理。八十一难之内。诊候者 
二十四首。详夫圣人用意。岂徒然哉。盖后之学人。浅识难量。罔得精粹。今辄于前代名流脉诀中。拣择当用者。 
乃成机要一部。虽言辞鄙陋。所贵从俗。使学人先晓径路。然后探难经之妙旨。是不难矣。 
赵希弁曰。脉诀机要三卷。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 
刘 曰。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主邵州郡邵阳县 
簿。(幼幼新书) 
王 曰。蜀人通真子注叔和脉经。已行于世。而其道未行。遂历湖汉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镇。 
旅于僧舍。亦然无闻于人。又将顾而之他。主僧闻之曰。子若不设肆。人谁之知。市有寺屋。吾给子器具。请试 
为之。既而医道大行。妻子具而家产丰。一日主僧将化。召其来前。密语曰。子前生在此。铺街凿井。今享此报。 
更宜积德。他生后世,又非今日之比也。言讫而化。(泰定养生论) 
安福县志曰。刘元宾连魁乡举。历任潭州司理。通阴阳医药术数。真宗试之。赐名通真子。所着有集正历。 
横天卦图。神巧万全方。注解叔和脉诀。伤寒论。洞天针灸经。 
按刘元宾自序。旧附于补注脉诀卷首。署曰西晋王叔和序。盖后人所妄改也。 
又按弟坚曰。刘元宾里贯。或为安福人。或为蜀人。然脉要秘括序。题云庐陵通真子。则二说俱非。或以其 
尝寓安福。而修县志者。误为土人也。其仕履。刘方明曰。主邵州邵阳县簿。又神巧万全方诸痢门云。熙宁四年。 
予亲老在邵阳。盖子仪初为邵阳主簿。而后任潭州司理矣。王中阳曰。至淮之邵伯镇。旅于僧舍,淮无邵伯镇。 
殊可疑尔。真宗试之赐名。是史书所未历见。医学源流。称自称通真子。似得其实。而子仪实非真宗时人。则县 
志所言亦不免差误也。 
〔通真子续注脉赋〕宋志一卷 未见 
〔补注王叔和脉诀〕三卷 存 
自序曰。夫医之道。元自于黄帝。流于卢人扁鹊。太仓华佗之徒。而派于皇甫士安张仲景王叔和之辈。为末 
也。习末而不求其源。使之疗疾。未见其生。惟见其死。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 
若然妄为之 
医。是不可也。予昔因母氏多病。积有年矣。学古之外。元慕此术。凡百家方书。罔不究览。晚得王叔和脉诀。 
观其词语。亦甚鄙俗。今之医者。多所诵习。然问之旨趣。则十有十。百有百。未有以知之元者,孰不知叔和之 
意。皆出于黄帝之书矣。小子不敏。辄因暇日。为之注解。大约多本八十一难经。及素问为词焉。故注或称经者。 
即难经尔。或曰。某论某篇者。即素问之篇目尔。二经之中。或无所证。则引他书。以释其义。若巢氏病源之类。 
是也。其叔和之语。有不甚稳者。亦略加改正。盖欲浅于医者。识究其源。而无虚虚实实之所。使人人用心医而 
无差尔。维时宋元 五年七月望日。通真子谨序。 
按僧幻云史记附标曰。通其子脉诀补注多异本。或题曰新刊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或曰增修注王叔和脉诀 
机要。俱各一册。脉要秘括。以五脏色脉为第一。补注脉诀。并脉诀机要。以诊候入式歌为第一。但脉诀机要诀。 
无诊候入式歌之题。据此宋志所载。似与此书不异。 
〔亡名氏王叔和脉诀发蒙〕艺文略三卷 佚 
〔李氏( )集解脉诀〕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未见 
〔张氏(元素)洁古注叔和脉诀〕国史经籍志十卷 存 
苍岩山人序曰。脉诀之书。其医家之入门也。洁古父子。世传医学。熟究方书。洞察脉理。随脉辨证。随证 
注药。兼集诸家之善。以释后学之疑。其用心亦良矣。江南医士。HT 所未睹。今虞成夫喜得兹本。不欲私藏。亟 
刻诸梓。推展活人之惠。其志尤可嘉。以HT 见洁古之有功于叔和。而虞又有功于洁古也。岂小补哉。 
〔戴氏(起宗)脉诀刊误集解〕二卷 存 
题词曰。六朝高阳生剽窃晋太医令王叔和脉经。撮其切 
要。撰为脉诀。蔡西山辨之详矣。世相因人相授。咸曰王叔和脉诀。既不能正其名。又安能辨其文之非。讹承惑 
固。是以罔觉。今刊其误。题曰脉诀。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窃取灵素内经。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 
叔和。乃历代名医之书以证。又述诸家所解集长短。知我者其惟脉诀乎。罪我者其惟脉诀乎。 
吴澄序曰。医流鲜读王氏脉经。而偏熟于脉诀。诀盖庸下人所撰,其讹谬也。奚怪焉。戴同父儒者也。而究 
心于医书。刊脉诀之误。又集古医经。及诸家书为之解。予谓此儿童之谣。俚俗之语。何足以辱通人点窜之笔。 
况解书为其高深玄奥。不得不借易晓之辞。以明难明之义也。今歌诀浅近。夫人能知之。而复援引高深玄奥者为 
证。则是以所难明。解所易晓。得无类奏九韶三夏之音。以聪折杨皇华之耳乎。同父曰。此歌诚浅近。然医流仅 
知习此而已。窃虑因其书之误。而遂以误人也。行而见迷途之人。其能已于一呼哉。予察同父之言。盖仁人之用 
心如是。而着书其可也。临川吴澄序。 
朱升曰。愚久见此序。而未见其书。岁乙巳秋。得之于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传抄之。客子光阴有限。故不 
及全。而节其要云。 
徐春甫曰。戴同父名起宗。建业人。任儒学教授文学。以作圣为己功。谓医为性命之学。遂潜心以究内经之 
秘。撰五运六气之旨。刊脉诀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者也。 
〔脉诀刊误附录〕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脉诀刊误二卷。附录一卷。元戴启宗 
撰。启宗字同父。金陵人。官龙与路儒学教授。考隋书经籍志载王叔和脉经十卷。唐志并同。而无所谓脉诀者。 
吕复群经古方论曰。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人。通真子 
刘元宾为之注。且续歌括附其后。词既鄙俚。意亦滋晦。其说良是。然以高阳生为六朝人。则不应隋志唐志皆不 
着录。是亦考之未审。文献通考。以为熙宁以前人伪托。得其实矣。其书自宋以来。屡为诸家所攻驳。然泛言大 
略。未及一一核正其失。且浅俚易诵。故俗医仍相传习。启宗是书。乃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 
无遗。于脉学殊为有裨。明嘉靖间祁门汪机刊之。又以诸家脉书要语。类为一卷,及所撰矫世惑脉论一卷。并附 
录于后。以其说足相发明。仍并载之。去参考焉。 
〔汪氏(机)补订脉诀刊误〕二卷 存 
自序曰。昔朱文公跋郭长阳医书。谓俗间所传脉诀。辞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殊不知叔和所辑者。脉经也。 
当叔和时。未有歌括。此盖后人特假其名。以取重于世耳。摭为韵语。取便诵习。故人皆口熟脉诀以为能。而不 
复究其经之为理也。元季同父戴君深以为病。因集诸书之论评。正于歌括之下。名曰脉诀刊误。乡先正枫林朱先 
生为节抄之。予始闻是书于歙之旧家。彼视为秘典。不轻以示人。予备重资。不远数百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 
然而传写既久。未免脱误。予于是补其缺而正其讹。又取诸家脉书要语。及予所撰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以 
扩刊误未尽之旨。诚诊家之至要也。用刻之以惠久远。且使是书不至于湮没也。自今而后。学人得见是书。而用 
其心。则歌括之谬。一览可见矣。噫。使天 
下后世。举得以由于正道。而不惑于曲学。宁不由是书之刻哉。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门朴野汪机题。 
〔徐氏(枢)订定王叔和脉诀〕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松江府志曰。徐枢。字叔拱。华亭人。元医学教授复子也。枢少传父业。兼学诗于会稽杨维桢。会天下乱。 
晦迹田里。洪武二十八年。年四十余。始以荐为秦府良医。正出丞枣。强召为太医院御医。累奏奇效。历迁院使 
告归展墓。宣宗亲赋诗送之。遣中官二宫人一护还。年八十致仕。赐金带。又七年卒。有足庵集行世。子彪。 
〔熊氏(宗立)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国史经籍志六卷 存 
自序曰。脉诀一书。医家之准绳。犹儒之有四书六经也。然其歌演岐黄之道。辞钩素难之玄。其中阃奥。窥 
测难知。近观诸家注解。或泛或略。所遗而不解者。亦多。由是脉经之义弗彰。延医之法隐秘。区区小子。聋謇 
痴愚。窃以旧注。芟其繁拾其粹。意从俗解。复取三部九候七诊五邪。画成图局布篇首。使初学之士。开卷披玩。 
便得见其意趣。则脉经之旨。自然渐渍而明矣。盖为此者。未审取舍之当否。非敢施于高明当达。聊为初学发蒙 
者设也。幸勿诮诸。时正统丁巳六月。道轩题。 
〔脉诀辨明〕未见 
按上见于松江府志艺文部。 
〔张氏(世贤)图注王叔和脉诀〕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图注脉诀四卷。附方一卷。明张世贤撰。是编因世传王叔和脉诀。而为之图注。考晁公 
武读书志曰。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又曰。脉诀一卷。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根据托者。然最行 
于世云。据此则 
脉经为叔和作。脉诀出于伪撰。今脉经十卷。尚有明赵邸居敬堂所刊林亿校本。知公武之言不诬。世贤不考。误 
以脉诀为真叔和书。而图注之。根抵先谬。其他可不必问矣。书末附方一卷。皆因脉以用药。然脉止七表八里九 
道。而病则变现无方。非二十四格所能尽。限以某脉某方。亦非圆通之谓也。 
按一本题曰脉诀辨真。盖后人所妄改也。 
〔马氏(莳)脉诀正义〕医藏目录三卷 未见 
〔王氏(文洁)图注释义脉诀评林快捷方式统宗〕八卷 存 
〔邢氏(增捷)脉诀删补〕未见 
按上见于新昌县志。 
〔翟氏(良)脉诀汇〕未见 
按上见于益都县志。 
〔陈氏(士铎)脉诀阐微〕未见 
按上见于陈凤辉洞天奥旨序。 
〔冯氏(兆张)脉诀纂要〕未见 
按上见于锦囊秘录。 
〔李氏(延 )脉诀汇粹〕未见 
按上见于曝书亭集高士李君塔铭。 

卷十八
诊法(二)
属性:〔王氏(叔和)小儿脉诀〕佚 
曾世荣曰。宣和御医戴克臣侍翰林日。得叔和小儿脉诀。印本二集。一本曰。呼吸须将六至看。一本云。 
呼吸须时八至看。遂与内台高识。参详字义。审察至数。就诊五岁儿。常脉一息六至者是。八至者非。盖始因镂 
板之际。误去六字上一点一画。下与八字相类。致此讹传。迨与卒以学易。作五十以学易之误是也。尝考默庵张 
氏脉诀亦云。小儿常脉。一息只多大人二至为平。即六至也。然一呼一吸之间。六至明矣。不然。姑俟来者考之。 
(活幼心书) 
〔皇甫氏(谧)脉诀〕佚 
按上见于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 
〔秦氏(承祖)脉经〕隋志六卷 佚 
〔康氏(普思)脉经〕隋志十卷 佚 
〔徐氏(阙名)脉经〕隋志二卷 佚 
〔新撰脉经诀〕(旧唐志作脉经诀)隋志二卷(旧唐志作三卷)佚 
〔许氏(建吴)脉经钞〕隋志二卷 佚 
〔王氏(子 )脉经〕新唐志二卷 佚 
〔甄氏(权)脉经〕新唐志一卷 佚 
〔脉诀赋〕艺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脉经〕十卷 崇文总目十卷 佚 
〔脉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崇文总目曰。无名氏杂论脉诀。 
〔李氏( )脉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脉经诀录〕崇文总目一卷 佚 
钱侗曰。通志略。有脉经秘录一卷。不着撰人。疑即此书。 
〔黄氏(阙名)脉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金鉴集歌〕崇文总目一卷 佚 
〔卫氏(崇)医门金宝鉴〕新唐志三卷(崇文总目。作一卷)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