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
|
当前状态:全本 | |
书籍作者:未知 | |
更新时间:2020-05-21 | |
运行平台:MP3/MP4/PSP/手机/电脑IOS | |
关注次数:5 文件大小:12K | |
小说格式:TXT格式 下载 阅读 评论 收藏 |
内容简介

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胡晓光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是生命机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时有人认为,心脏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思作用是心脏的物质属性。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即此义也。核心、树心、心要之心,则是泛指事物最坚固、最重要的部分。汉译佛典中的“识”,也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vijn~a^na,是指了别力,即八识之识;二是Vijnpti,它含了别与显现二义。唯识学的“唯识”是Vijnapti-ma^tra,即“唯识显现”之义。佛学中的“唯心”一词,梵文是citta-ma^tra,指“唯”“质多”之心,不是指“唯”“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之心。“心”与“识”范畴不二,但在概念的建立上,“心”侧重在“体”,“识”侧重在“用”。“质多”之“心”是约主体精神存在立名,与“识”完全同义;肉团心、树心等则约客体物质存在立名,基本上不属于意识范畴。佛学的“唯心”与“唯识”皆从意识范畴立言。...